粥怎么煮不糊?
有的人煮粥的时候怕粘锅底,就不停的用勺子或者铲子搅拌,很费劲。
其实米饭煮的粥是不应该搅拌的。把米和水放好,大火烧开,小火慢煮。
煮沸后不要搅拌。烧开后再搅拌,锅就开了。一般小火不用搅拌慢慢煮是不酸的。
现在用电饭锅和电压力锅都很方便,尤其是电压力锅。饭和水准备好了,就打开开关,不要管它。
为什么不搅拌不容易煮粥,搅拌就容易煮粥?
我们要先看看自己为什么傻。当我们用锅做饭时,锅底的水被加热,带动水中的食物上升,而温度较低的水下降。水体在锅内有如下循环。
所谓倔锅,就是一部分食物总是沉到锅底,不参与上面的循环。随着锅底温度的不断升高,食物会变质,粘在锅底,甚至因过度加热而碳化。
如果水多食物少,水一般能带动食物循环,那么就不会出现尴尬的局面。粥刚煮的时候大概就是这样。
在小热源,也就是小火的情况下,当然可能不会出现如图所示的大循环,但是会有小循环,食物只会在小范围内震动,不容易烧开。
一般来说,粥的食材都是各种大米。各种大米,不管是大米、小米、玉米渣还是其他大米,主要成分都是淀粉。淀粉分子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形成淀粉颗粒。这些淀粉颗粒位于这些植物胚乳的淀粉细胞中。
在煮粥的过程中,水分逐渐进入淀粉细胞,渗透到淀粉颗粒中,使淀粉分子之间的结合逐渐松弛,即淀粉颗粒膨胀,最后淀粉细胞破裂,淀粉分子逐渐进入水中,形成粘稠的糊状物,这就是粥。
通常我们煮粥的时候水温上升很快,但是水进入胚乳使淀粉颗粒膨胀的过程就慢很多。当水烧开后,只有少量的水进入淀粉细胞。
这时候我们换小火,让温度更高的水逐渐进入淀粉细胞。这个过程,当然是从外到内,逐渐进入。米粒也逐渐膨胀,淀粉颗粒逐渐松弛膨胀,淀粉细胞破碎,使部分淀粉分子进入水中,与大量的水结合,形成粘稠的粥。
在这个过程中,大部分情况下米粒还是完整的,淀粉分子溢出的米粒少,整锅“粥”的粘度小,这些米粒仍然可以循环,直到很多淀粉分子溢出,形成粘稠的粥。这时候粥就煮好了。这就是我们烧开后不搅拌就改火的情况。
如果我们在沸腾后很快开始搅拌,情况就会不同。因为水是从外面逐渐进入米粒的,外面的淀粉粒可能已经完全松弛了,而里面的米粒还很硬。这时如果开始搅拌,由于搅拌力的作用,会破坏米粒外的一些淀粉细胞,使米粒外的一些淀粉分子先离开米粒,进入水体。
这些沉入锅底的淀粉分子迅速与水结合形成粘稠的糊状物,增加了锅底的粘性,难以进行自然循环。如果停止搅拌,会有更多的淀粉分子沉入锅底,时间长了就有可能让锅发酸。这时候米粒中心还硬,粥还没煮好,必须不断加热。为了不使锅煨,只需要继续搅拌。这样煮粥的人很辛苦,而且粥也可能煮不好。
所以,只要能控制好火候,烧开锅后,我们可以自己换火,自己搅拌,自己煮粥,不需要人为干预。这就是我们用高压锅煮粥的原因。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去搅。用电饭锅或普通锅在煤气炉或其他炉子上煮粥,不用搅拌,也是如此。
如果因为没有经验而不放心。怕粘锅底,烧开后搅拌“缺手”,麻烦,但容易粘锅底。
当然,上面说的是用大米煮粥。如果用面条做粥,那就另当别论了。
大米磨成面粉,精粉使水容易与淀粉接触,淀粉分子在较高温度下容易与水结合,形成粘稠的粥。锅里的粥粘度太高,无法流动,无法进行上面所说的自然循环。如果不搅拌,锅很快就会被煨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