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把小零食叫做“点心”为什么呢?
点心是指正餐之外的零食,用以餐前充饥。宋人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中记载:“以早晨小食为点心,自唐时已有此语。”在唐代,“点心”最初作为动词使用,意思是随意吃点东西。后来作名词使用。《东京梦华录》一书在记录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的繁华时,其中就有关于“点心”的记载:每天早晨四五点钟,一些酒店便开门营业,卖“灌肺及炒肺,并饭、粥
“点,心"一般指糕点类食品,清朝顾张思的《土风录》有:“小食曰点心”,”洗漱冠柿毕,点心已至。”后文说明点心为馒头、馄饨、包子等。在唐朝已有此名。近代北方称为“官传统点心也称“北式糕点”、“京式糕点”,历史悠久,品类繁多,滋味各异,具有重油、轻糖、酥松绵软,口味纯甜、纯咸等特点。中国食文化历史悠久,中国点心的式样也越来越丰富多彩、造型逼真。包类、饺类、糕类、团类、卷类、饼类、酥类、麻花、综子、烧卖,枚不胜举。
“点心”还有一种特殊的、亲友间来往的礼仪行为,到亲友家拜访、串门,莫忘带上几包自家制作的“点心",家里来客也要拿出自家最好的“点心”招待客人。家里雇人做工也要在正餐之外摆点糕点,供工人师博自行随意取用,以填补临时饥饿感等等。
各地饮食习惯不同,叫法也不尽相同,但是一般都是指正餐以外的面食或者甜食。对于好客者来说,让客人单纯的喝茶有些单调,也显示不出对客人的热情,上点小面食或者甜点,既实惠又好看。对于喝茶多了的,喝多了茶也难受。现在“点心”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各地民风习俗差异也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