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这才是“丹书贴券”的真正用途

书铁券俗称“免死金牌”,是皇帝授予臣子的具有赏赐和盟约性质的信物和凭证,使其子孙后代享有一定的特权。

据《李周》记载,早在周代就有一个叫“丹徒”的东西,用来记录君臣食邑的位置。在西汉时期,它被称为“丹书铁约”,发明者是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达汗王朝后,为了表彰那些优秀的官员和将军,他用朱砂将皇帝和这些英雄的誓言写在铁券上以笼络官员和控制英雄。

为了保证《丹书铁契》的可信度,防止伪造,铁契被分为两部分,一半放入金殿,藏于石室宗祠,另一半授予大臣。萧何、曹参、肖恩、陈平、周勃、樊哙等开国功臣都获得过“丹书”铁证。此时的铁契主要记载了爵位、封地和食邑的数量。没有免死这回事,也不能保证后代能顺利继承爵位。根据司马迁的记载,汉初有100多名英雄。然而,一百年后,只有五位英雄的后代继承了侯爵,其余的不是被杀就是被封号。

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频繁,每个人都处于岌岌可危的地位,财富和世袭地位无从谈起。因此,从这个时候开始,丹书铁券的誓言被添加到避免死亡的声明中。据史料记载,公元476年,北魏的冯太后多次将铁券授予他最喜欢的太监,“承诺长生不老”。公元543年,东魏和西魏在邙山交战。在混战中,融合了中西文化的禹卫·文泰被困住了,差点被俘虏。幸运的是,他被外交部李牧救了。宇文泰称赞说,并给了李牧一张铁书券。也许他认为这还不足以展示他的优势。他还在优惠券上写道“必须容忍十次死亡”,这意味着他被允许在不杀人的情况下犯下十项死罪。然而,直到李牧去世,他都没有使用它。

到了唐代,爱女官员发放铁券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并注明了受券者免死的次数。初唐时为1和2倍。例如,在唐高祖,裴济、刘文静和李世民享有两次死刑豁免,孙昌顺德、刘弘基、窦聪、柴绍、刘世龙和赵文科享有一次死刑豁免。即便如此,拥有丹书铁券的刘文静和赵文科最终还是被杀了。

在中晚唐时期,丹书铁券免死的次数高达9次至10次,甚至后代都免死。如果钱柳会死九次,他的后代会死三次;韩建树死了九次,他的后代死了两次。唐玄宗曾给安禄山一张红宝书券,但讽刺的是,正是这位发动安史之乱的状元的最爱,几乎颠覆了大唐江山。八年战争平息后,为了笼络安史之乱的老将领,唐玄宗“赐铁券,誓死不降”。我没想到它会在未来的战争和灾难联系的缓冲地区造成分裂局面。

在唐朝,超过100人获得了数百年的铁券。结果,其中超过四分之一的人被杀,没有享受免死特权。在唐末五代时期,李只发行了三张铁券,其中两张被杀死。可见丹书铁券能否免于一死是皇帝的决定。

武明三年,朱元璋向李文忠、李善长、盛丰、耿炳文、傅友德、徐达、唐鹤等开国功臣赠送了红宝书铁券。虽然避免死亡的次数大大减少,但至少说明避免死亡是可能的。魏王徐达最多活了三次,他的儿子活了两次,大多数诸侯活不到三次,他的后代活不到三次。

以李善长为例。虽然他享有“救二死,救子不死”的特权,却被诬陷为谋反罪,家中70多人被杀。当时,李善长已经是大明开国的第一功臣。即使他帮助胡谋反成功,他仍然是第一功臣。70多岁为什么要造反?清军入关后,丹书铁票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黄马褂和铁帽子王。这时,大臣们不再关注这个东西是否能免于一死。毕竟这不完全取决于皇帝怎么说。

可见,所谓丹书铁券的真正目的不过是记录大臣的功德和赏赐而已。死亡是否可以避免取决于情况。毕竟最终解释权在皇帝。因此,将丹书铁券视为大臣的荣誉证书更为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