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三七被叫做什么
在古代三七被叫做金不换。
在古代,三七是一种非常珍贵的中药材,被广泛用于医疗和保健。三七被称为“金不换”,是因为它的根和叶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而且非常难以获取,明代著名的药学家李时珍称其为“金不换”。植株属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播种后三至七年挖采而且每株长三个叶柄,每个叶柄生七个叶片,故名三七。其茎、叶、花均可入药。
而通常大家所熟知的三七药材则指三七的主根,习惯称“剪口”,侧根称“筋条”。总之,三七被称为“金不换”,是因为它的药用价值和珍贵性。三七在古代就被广泛用于医疗和保健,至今仍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中药材。
三七的形态特征:
三七多年生直立草本,高20—60厘米。主根肉质,1条至多条,呈纺锤形。茎暗绿色,至茎先端变紫色,光滑无毛,具纵向粗条纹。指状复叶3—6个轮生茎顶;托叶多数,簇生,线形,长不足2毫米;叶柄长5—11.5厘米,具条纹,光滑无毛。
叶片膜质,中央的最大,长椭圆形至倒卵状长椭圆形,长7—13厘米,宽2—5厘米,先端渐尖至长渐尖,基部阔楔形至圆形,两侧叶片最小,椭圆形至圆状长卵形,长3.5—7厘米,宽1.3—3厘米,先端渐尖至长渐尖,基部偏斜,边缘具重细锯齿,齿间有1刚毛,主脉与侧脉在两面凸起,网脉不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