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出逃时吃什么?除了满汉全席,连御膳厅都准备好了。

怀来县快要穷的时候,慈禧决定启程西行,接待所需的公文提前送到了山西、陕西。各级官员听到吴用升官,自然“懂事”,加上赞成形势的富商慷慨解囊,银两、山珍海味,一应俱全。

一路上,当地的特色美食和小吃不言而喻,来自南方的螃蟹和鱼翅也陆续送达。在大同地区,县长齐福田命令当地一家知名餐馆枫林阁的名厨出去做一道名为“凤帕窝”的特色菜。炒了一只小鸡后,放在大盘子里,旁边放着炒好的干粉条、炒熟的水煮蛋(或者鹌鹑蛋、鸽子蛋)、炸豆腐。

慈禧觉得很好吃,就问菜名,但官员认为“凤卧巢”二字怕慈禧认为是影射自己,可能会被杀,于是绞尽脑汁,想出了一个“金凤凰卧雪”。后来这道菜恢复了原来的名字,在今天的大同枫林阁每天都有供应。

还有当时招待慈禧的“百花烤”,用鸡、鸭、鱼、虾、蟹、牛、羊、猪、兔九种肉馅包裹。烤的上面用牡丹、荷花、玫瑰、牡丹、玉兰、玫瑰、秋菊、杜鹃、梅花,也是慈禧所欣赏的。

在太原府,山西巡抚卢忠奇呈上“蟹翅拔鱼”,大受太后赞赏。鱼挑是面食的一种,是用白面粉、豆类、小麦,或者高粱、荞麦粉混合而成。用刀削尖的叫“挑尖”,用筷子弄成流线型的叫“挑鱼”。现在你还可以在北京的金阳饭店吃到“鱼香肉丝”。

除了这些“大菜”,慈禧一路上还品尝了各种小吃:比如“瀛洲牛腩”,是用白面揉成牛腩的形状,蘸上糖,油炸而成;忻州瓦饼,因其形似瓦片而得名,是厨师王凤龙发明的,松脆可口。因为是献给慈禧和光绪的,所以改名为“龙凤瓦饼”。在太原西南的逢蒙村,生产一种“逢蒙饼”,这是一种甜而软的酥饼,后来成为向皇室进贡的“皇家饼”。

在这里,我还要提一下平遥的茶托和灵石的“和谐饭”。碗盘是用荞麦粉制作的小吃,起源于西晋初年。当地士兵在此安营扎寨,抗击匈奴。因为吕梁山地区杂粮丰富,遇到自然灾害,战士们只能采集一些荞麦,磨成粥。有的战士吃饭很晚,只能吃凉了的荞麦片。没想到,它比粥好吃,也更方便保存和携带,于是就成了口粮。

“和谐饭”原名为“胡”。金末胡洁(南匈奴的一支)入陕后,因不会煮粗粮,便将米、面、菜一起煮,“和”也就是混合的意思。慈禧吃这道菜的时候,只是觉得好吃。她可能不知道,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段血泪史。

庚子年是闰八月,所以有两个中秋节。乔家大院的功臣,大名鼎鼎的晋商乔,自然不会错过太后驾临的机会。第一个中秋节在忻州,主要是庆祝月亮,月饼只是普通的东西。第二个中秋节,乔家送给慈禧的月饼叫“雪莲酥”。

这是祁县有名的老字号糕点店做的。是为了乔家。它是晶白色的,做成花形,外人买不到。乔家当然是用花献佛(老佛爷)。慈禧对此赞不绝口。到了安之后,她还派人到乔家去取雪莲果蛋糕。从那以后,每年中秋节,乔家都会派人到北京来献雪莲果糕。

到了曲沃县侯马驿站,侯马当地官员一个月前就开始准备,专门招聘了80名厨师,夜以继日地工作,精心准备,真的做了一道108的满汉全席。结果,经过一个多月的逃亡,慈禧一行已经基本回到了朝廷标准。当我到达Xi安时,我按照紫禁城的规格建造了一个皇家厨房。有肉局、素局、菜局、餐局、茶局、凉局、点心局等近10个局,厨师超过100人。

在这次“西征”中,晋陕面食、炒菜的一些做法传入皇宫,满汉全席的菜谱也就流传在民间。就在百姓和御膳交流思想的时候,李鸿章正扬帆北上京城,准备进行他一生中最艰难的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