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起源和传说

中秋节的起源和传说源于佛教大藏经中目连救母的故事。

中原的名称起源于北魏。据《五杂志》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为上元,以七月十五为中元,以十月十五为夏媛。这样,每年的这一天,就成了中国传统的秋季祭祖、表达祈福的节日,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一起,形成了中国传统的祭祖节。

关于中秋节有两个传说。一个是佛教大藏经中目连救母的故事。目连历尽千辛万苦才来到殷家。她看到死去的母亲被一群饿鬼折磨。木莲给了她一碗菜饭给她妈妈,却被饿鬼抢走了。目连只好向佛祖求助。佛陀被他的孝心所感动,颁发了《兰花经》。慕莲按照佛经上的指示,每年七月十五用一碗珍馐水果祭祀母亲,饿鬼再也不敢抢了。

另一方面,它是由古代的城郊社区演变而来的。夏收后,农民在农闲时举行祭祀田地和祖先的仪式,以回报管理土地的神灵和开辟农村的祖先,这也包含了庆祝丰收的意义。

中秋节的历史发展

在上世纪二四十年代,七月半是一个盛大而热闹的节日。人们继承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祭祖习俗,先祭祖、适时荐食的古老习俗直到民国时期仍是农村七夕节的首要内容。抗战胜利后,寺庙还为“抗战阵亡将士”的英灵增加祈福。

50年代,七月半祭祖还是比较热闹的。但后来被视为鼓吹封建迷信,逐渐边缘化。传统上,七月半的祭祖活动由官方协助的商家进行,但到了50年代末,大部分商家已经转型,无力承接又没有官方协助,自然就销声匿迹了。

60年代中期,北海公园在七月半举行最后一次祭祖活动。琼海到处都是茄子做的河灯,非常壮观。“文革”期间,除了清明节,所有传统节日都被禁止,祭祖节也未能幸免。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传统节日逐渐回归,但祭祖的节日却被忽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