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菇的栽培方法有哪些?
1.利川常用的培养基配方为:锯末38%,棉籽壳35%,麦麸15%,玉米粉6%,茶籽饼粉4%,石膏1%,红糖0.5%,磷酸二氧钾0.4%,硫酸镁0.1。
采用大型常压灭菌锅,每锅可装3000袋左右。生产3000袋所需的原辅材料、生产材料和消毒剂如下:
(1)原辅材料为锯末600kg、棉籽壳500kg、麦麸或米糠230kg、玉米粉90kg、茶籽饼粉60kg、石膏15kg、红糖8kg、磷酸二氢钾6kg、硫酸镁1.5kg。3000个塑料袋,17cm× 33cm,1圈绳子。
(2)消毒剂酒精2公斤,甲醛2公斤,高锰酸钾1公斤,多菌灵或甲基硫菌灵5公斤,烟雾消毒剂5 ~ 10箱,生石灰50公斤,硫磺4公斤。
2.配料装袋为了防止堆肥堆放时间过长而变质,要求从配料到装袋的时间不能超过2小时。每次混合2500 ~ 3000公斤,装2500 ~ 3000袋。在高温季节,可将含50%纯品的多菌灵以0.1%的比例掺入饲料中,对红色链格孢菌有抑制作用,但多菌灵过量使用会引起药害。
装袋可以通过装袋机或人工装载来完成。每台装袋机每小时可装800袋,一组需7人,其中加料1人,装袋1人,转袋1人,扎袋4人。无论采用机械还是人工装载,装载都要紧凑、平稳、均匀,尤其是物料和薄膜之间不能有空隙,否则袋壁之间容易形成原基,消耗营养物质。
3.接种和装载后,对袋子进行消毒。通常是常压灭菌,每罐3000袋左右。要求点火后2小时达到100℃,然后保持20小时左右(由于体积较大,时间较长)。当料包温度降至60℃以下时,趁热输送至接种室,待料温降至28℃以下时进行接种。接种按无菌要求进行。一般每瓶接种25袋原种。
4.接种后,菌袋移入培养室(棚)堆菌,菌袋两端朝外,行间留有操作道。堆高视栽培季节而定,春季栽10 ~ 12层,秋季只栽5 ~ 8层,以维持或调节堆内温度。为了有利于菌丝体的健康生长,应根据真菌生长的不同阶段进行管理。
(1)在真菌生长前期(接种后15天),接种后2 ~ 3天,种块即可萌发并开始取食,随后菌丝向四周辐射并布满料面,约需15天。此阶段菌丝处于恢复和萌发阶段,所以料温一般比室温低1 ~ 2℃,空气温度应控制在27℃左右,使袋内料温处于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如果冬季或早春气温较低,可用塑料薄膜覆盖菌袋,以提高堆温,满足菌丝体的生长需求。
(2)真菌生长中期(15 ~ 40天)菌袋内菌丝被密封后,继续深入培养料中。当菌丝长到菌袋长度的50%以上时,菌丝生长旺盛,呼吸作用增强,代谢活跃,自行产热。所以要打开袋口补充氧气,排除二氧化碳气体。此时如果管理跟不上,物料温度比室温高4 ~ 5℃,容易发生细菌燃烧或缺氧窒息。
(3)真菌生长后期(40-60天)开袋口增氧后,菌丝生长旺盛,厚而白,菌丝数量剧增,呼吸强度旺盛,培养物分解转化活性增强,菌丝内营养积累增加。这个阶段的温度要在23 ~ 24℃,要特别注意防止高温。如果室温达到27℃,料温超过30℃,容易导致菌丝黄红,损伤严重,甚至“烧菌”,菌袋变软,培养料发酸发臭。因此,需要注意袋子的散热,以控制堆温,降低物料温度。在20 ~ 27℃的适宜温度下培养50 ~ 60天后,菌袋接近成熟,应及时切袋促菇。切袋后氧气充足,温度上升很快,堆温往往上升5 ~ 8℃。要及时通风降温,排除二氧化碳,否则菌丝会变黄退化,袋中培养料失水急剧收缩,对后期菌丝生长、结皮、变色、原基形成都有不利影响。
真菌生长期间,应做好以下管理工作:室内(棚)空气相对湿度应控制在70%以下,湿度过高时应排出水分。产卵期每天打开门窗通风2 ~ 3次。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通气时间应适当延长。如果室温过高,要将袋子打薄散热。真菌生长时应进行遮光培养,有利于菌丝体的健康生长。
60 ~ 80天后,菌袋表面全部变色,培养料颜色进一步褪色,菌丝积累大量营养物质,培养料含水量达到70%以上。当菌袋用手摸起来柔软有弹性时,是生理成熟的标志,可以设法催芽。
5.菇棚准备:可以利用闲置房屋做菇房,也可以搭建简易菇棚。利用室外菇棚可以充分利用休闲用地,扩大栽培面积,增加产量,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菇棚的自然条件要符合茶薪菇的“野生性”。可以利用自然温度、适宜的温湿度、充足适宜的光照、氧气等生态优势。还可以通过揭开大棚上的薄膜和草帘来控制生态条件,充分利用太阳能,节约能源,提高保温保湿性能,增加昼夜温差,增加光照和氧气,更有利于茶树菇的生长发育。
经过50 ~ 60天的发菌管理,室内培养的菌袋有弹性,菌丝分泌色素并吐黄水,袋口表面略呈褐色。菌丝体的褐变过程俗称变色。颜色变化是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的标志,表明菌丝已达到生理成熟,可将其切袋,安排促芽。
室外蘑菇棚的布置方法是:将场地做成宽1 m,高15 cm的床,井盖上沙子,然后再盖两层塑料薄膜防潮。除了将部分污染袋单独排出外,将成熟度相同的袋排列在一起,有利于管理变色和促芽。菇袋的排列方向应与室外菇棚的门窗方向一致。
6.芽管理
(1)菌袋的及时切割和排列是生产成功和产量水平的关键。切袋时间应根据以下情况确定:
①生理成熟营养物质的积累与酶解有关。茶树菇菌丝体自行合成各种营养酶。菌丝生长初期,酶活性较低。菌丝生长30 ~ 50天后,胞内酶合成达到高峰,也是胞外酶量达到最大的时期。只有当酶的活性有利于木质素的分解时,才能在菌丝体中积累足够的营养物质,促进菌丝体达到生理成熟,从而进入生殖生长阶段。根据生产实践,当菌袋重量比原重量减少25% ~ 30%时,说明菌丝已充分发育,培养料已适当降解,积累了足够的营养,正在向生殖生长转化。
②菌龄从接种之日算起,正常产卵培养的时间称为菌龄。茶薪菇菌丝体达到生理成熟一般需要60天。由于培养时间的温度会影响菌龄,因此茶树菇的有效积温可作为生产上生理成熟的指标。4℃和31℃是茶树菇生长的下限和上限,因此4℃以上至30℃以下的温度可作为茶树菇的有效积温区。根据杨月明等(2001)的研究,茶树菇的有效积温为1600 ~ 1800℃。由于培养料粒度细、质地疏松,菇袋栽培的有效积温较低,一般为1000 ~ 1200℃。以4℃以下和30℃以上的积温为0,茶树菇的有效积温=(日平均温度-4℃)×培养天数,其有效积温面积见表9-1。
表9-1茶树菇有效积温区(℃)
③菌袋的颜色也是反映菌丝体是否达到生理成熟的标志。如果袋内全是白色菌丝,生长旺盛、浓密,气生菌丝呈棉絮状,袋口变成褐色或吐黄水。
菌丝达到生理成熟所需的条件和特性,当时当地温度为12 ~ 27℃,是切袋的适宜时期,应及时切袋。如果切袋过早,菌丝没有达到生理成熟,袋口表面没有变色,没有形成菌皮,菌袋就会因为缺少菌皮的保护而过早脱水失重,浪费营养,严重影响茶树菇的产量和品质。如果切袋太晚,由于菌丝生理成熟会分泌黄水,渗入培养料中,引起绿霉感染。同时也会影响原基的发育,使出菇困难,或者导致畸形菇的形成,直接影响产量和品质。
切袋和炫耀同时进行,应将杂菌污染或部分污染的菌袋挑出来隔离。开口前,用3% ~ 4%石炭酸或溴氰菊酯(3000倍液,乐果2000倍液)对袋子进行消毒,杀灭田间害虫。切袋时,用一把锋利的刀沿着扎口绳将菌袋口切掉。如果袋口有少量污染,必须去除;一部分污染可以截掉或者挖走,剩下的可以继续变色产生蘑菇。
(2)改色管理切袋后,横切面上的菌丝受到光的刺激,供氧充足,使袋表面的菌丝会逐渐变成褐色。随着时间的延长,菌丝会变褐,菌丝颜色加深,袋口周围表面的菌丝会形成一层褐色的菌皮。这层菌皮可以保护菌袋内的菌丝,防止菌袋水分蒸发,提高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加强菌袋的抗振能力,保护菌袋不受杂菌污染和有益原基的形成。正常变色的皮为褐色和锈褐色,有光泽,正常出菇,子实体产量高,品质优。
颜色变化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为促进菇袋正常变色,切袋后室温应保持在23 ~ 24℃3 ~ 5天,并加强通风,提高菇棚内相对湿度。促使切开的袋口快速变色。
(3)茶薪菇子实体的原基在褐菌皮形成的同时开始形成。变温刺激是促进原基形成的重要措施。温差越大,形成的原基就越多。方法是增加温差3-7天,白天关好门窗,晚上10后开窗,使昼夜温差增加到8-10℃,直至袋表面出现许多白色颗粒,说明原基已被诱导,将分化成蘑菇芽。除了变温刺激外,还要注意创造周期性的干湿差和间歇光照条件,用抓菌、拍打等方法刺激。干湿交替是指喷水和通风相结合,使菌袋干、湿、干。在包包变色皮形成之前不宜通风过久,以免包包失水。菌袋剪的太早,要注意保水保湿。阳光和通风越多,变色过程越短,分包越好。必要时,光刺激可以打开棚顶的遮荫或打开门窗,让强光照射菇床。处理3 ~ 5天后,袋表面出现细粒和水滴,2 ~ 4天后,袋表面会出现密集的蘑菇芽原基。原基的形成是生殖生长的开始。随着原基的生长,菌盖和菌柄分化,表明蘑菇芽的形成。
在催芽过程中,如果培养基含水量或环境相对湿度低,温度高,分化出的原基会萎缩死亡。所以,自然温度高的时候,不要急着催芽。如果原基已经开始形成,可以采取降温措施,并注意保湿和调节干湿差。如果在切袋管理过程中给予过多的振动刺激,特别是当袋上1/3处的菌丝体受到振动刺激时,会过早形成子实体,导致芽小、芽密,降低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7.香菇生产管理切袋促芽后,茶薪菇在秋季和春季出菇。由于秋季和春季气候不同,管理也不同。
(1)秋菇管理秋季出菇期间,自然温度从28℃以上逐渐下降到10℃左右(10月常出现小高温天气),空气干燥,昼夜温差越来越小,12年末进入低温期。前期气温高,保湿、补充新鲜空气、控制杂菌是秋菇管理的重点。中秋节过后,气温渐冷,温差拉大。要利用温差保湿、增氧、增光,促进蘑菇生产。后期气温寒冷,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增温、保温、保湿。
袋子变色后7 ~ 8天,第一个潮菇开始形成。这时候要注意通风降温加湿,可以通过喷雾和覆膜保湿来实现。气温降至23℃左右时,每天早中晚通风一次;气温降至18 ~ 23℃时,每天早晚通风一次;当温度降至18 ~ 23℃以下时,可每天通风一次,每次半小时左右,尽可能保持菇房内空气湿度在90%左右,减少菇袋水分流失。如果菌袋含水量低于65%,可以通过喷洒水分来减少菌袋水分的蒸发。每天喷水的次数取决于菇房(棚)的相对湿度。当相对湿度为70%左右时,每天喷水2 ~ 3次;相对湿度80%左右时,喷水两次;如果湿度大于85%,就不适合喷水。
袋栽茶树菇的子实体,优质菇要求菇盖不开,均匀厚实,柄粗,近白色,长短整齐。菌盖打开,菌褶变成褐色,菌柄细长扭曲,为二级。第一潮菇采收后,应立即清理菇场,清除袋内残留的菇脚、老根和死菇,防止菇脚腐烂和杂菌侵入,并停止喷水7 ~ 10天,增加通风次数,延长通风时间,降低菇袋表面湿度,使菌丝迅速恢复生长,为第二潮菇的生长积累养分。
当菇袋留下的凹陷内菌丝呈白色时,白天喷水,关门窗升温,夜间通风干燥,拉大温差和干湿差,每天喷水1 ~ 3次。在具体实施中,可以灵活掌握,也可以利用温度的周期性变化,通过3 ~ 5天的干湿交替和冷热刺激,促进第二潮原基和蘑菇芽的形成。第二次潮菇发生在10末至110。此时南方气温约为65438±08℃,符合茶薪菇子实体生长发育的要求。喷水是促进二次潮菇发生的主要措施,以满足二次潮菇对水的需求。
第三潮秋菇的形成取决于气候变化、切袋时间和第二潮秋菇的管理。如果早割袋,天气暖和,三潮菇也能优质高产。第三个潮菇主要是保温保湿,通过培养细菌来复壮。秋菇一般收获2 ~ 3次。根据秋菇的出菇情况和出菇后菌袋的重量,向菌袋内注水或注水,增加菌袋的含水量,使菌丝复壮。如果冬末保温好,还可以采集1 ~ 2潮菇;或越冬至第二年春季继续出菇,每袋料可产鲜菇0.1 ~ 0.2公斤。
秋菇管理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防治杂菌感染。危害茶树菇的主要杂菌是青霉和曲霉。轻者在菇袋表面形成霉斑,影响菇蕾的出菇和腐烂。严重的话蘑菇包报废。如局部污染,可用0.1%多菌灵、5%新洁尔灭、3%石炭酸溶液或5%来苏儿溶液涂抹霉斑,然后挖出或剪去。如果发生大面积的霉害,可以增加通风,降低湿度,抑制霉菌的生长,菌丝可以健康生长,提高其抗霉能力。
(2)春菇管理期间,气温由低到高,气候温和,空气湿润,雨量充沛,自然温湿度增加,适宜茶薪菇菌丝体生长和出菇。管理的重点是降低湿度,防止杂菌污染。春季要加强通风,保持菇棚清洁卫生,清除杂菌污染源。如果后期气温升高,管理上要采取相应的降温措施。室外蘑菇生产采用室外遮荫棚,加厚遮荫物,营造“九阴一阳”的凉爽环境。灌溉犁沟,保持棚内湿润,每天下午在屋顶喷水,降低棚内温度。对有条件的专业生产者,菇棚可配备喷淋系统,通过喷灌降温加湿。当温度为35 ~ 38℃时,喷洒后棚内温度可降至28 ~ 365,438±0℃,地表温度可降至25 ~ 39℃。喷涂后必须适当通风,避免湿度过大。
出菇后菇袋变轻时,应及时用水浸泡,但不宜补水过多,否则菌丝会死亡,杂菌滋生,菇袋会因高温高湿而解体。喷水、收割等管理工作应在早晚气温较低时进行,白天应关闭门窗。中午温度最高时,可打开门窗加快空气流通,使温度迅速下降,然后关闭。这样,蘑菇就可以在高温季节继续生长。一般春菇能收获2 ~ 3个湿菇,间隔时间为10 ~ 15天。如果袋子仍然是好的并且场地被允许,它可以被移到一个阴凉的地方避暑。如果气候适宜,可再生产1 ~ 2个潮菇,每袋可产鲜菇0.15 ~ 0.25公斤。
8.盐渍茶树菇的鲜卖和烘干和茶树菇差不多,这里就不赘述了。本文仅介绍茶树菇的腌制加工方法:
(1)整理用小刀切掉茶树菇的茎基。
(2)预煮:将茶树菇用清水洗净,在5% ~ 7%的盐溶液中预煮5 ~ 10分钟。预煮时,使用不锈钢锅或铝锅。预煮后,取出蘑菇,在流动的清水中充分冷却。如果不冷却或冷却不好,腌制后容易腐烂变质。用水清洗后,排出多余的水。
(3)盐析制备22-25波美度的浓盐水。方法是将清水烧开,每50公斤清水加入20公斤盐,继续煮至盐完全溶解,用纱布过滤掉杂质,冷却后得到22-25波美度的盐溶液。将准备好的浓盐水放入陶瓷缸中,倒入预煮冷却的菇体,用盐水浸泡菇体,盖上盐,每天测量盐水浓度,上下翻动一次。如果卤水浓度降低,就要加入适量的盐,直到其浓度稳定在22 ~ 25波美度。3 ~ 6天后,当卤水浓度稳定在18波美度时,即可装桶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