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伤寒论》注释(162)
原解释外感病六七天,发热,微畏寒,四肢关节疼痛,轻度恶心,胸腹胀满,症状未缓解,以柴胡桂枝汤治疗为主。
柴胡桂枝汤是一个著名的方剂,我们可以从这个论点中学到很多。
“伤寒第6、7天,发热略恶寒,关节烦痛。”麻黄汤好像绝对没有问题,因为是伤寒,麻黄汤,中风,桂枝汤。
“微吐,心结,表证未消”,感觉有点恶心,胸中满是苦涩,但表证未消。这个时候我应该用柴胡桂枝汤,而不是柴胡麻黄汤。
即使是伤寒,过了七天,一旦进入月经周期,就来不及治疗了,也是不治之症。少阳之病时,不要用麻黄。麻黄不再适合。所以经典方中我们看不到柴胡麻黄汤,只有柴胡桂枝汤。
麻黄汤在皮肤表层,邪气下沉后进入肌肉内部,只能用桂枝汤。这个时候开麻黄汤是不对的。因为是半表半里,所以加了柴胡。
柴胡桂枝汤:柴胡一份半,肉桂一份半,黄芩一份半,人参一份半,炙甘草一两?半夏半洗,牡丹一个半,枣子六个碎,姜一个半。右九味,取七升水,煮三升,除我,温服。
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生姜、大枣和甘草。这是小柴胡汤,桂枝,芍药,大枣,生姜,甘草。这是桂枝汤。把这两种汤放在一起,就是柴胡桂枝汤,都是对等的。等量的意思是正当邪正下沉的时候,你走在中间,一半在太阳下,一半在太阳下。
把七碗水煮成三碗。
我们要用麻黄汤,一定要确定病在表里,也就是表里完全在皮肤上。只要确定致病因素不在台面上,就一定不能用麻黄。
临床上不能等病人的病一半在太阳下一半在太阳下。所以我们会问患者是怕风多还是恶心多。病人说他害怕风。你不能说病人明天后天就回来了,也就是半天就回来了。没必要这么做。
小柴胡汤是调和方剂。
当有半表证半里证时,也有表证。一般重用柴胡,原方对等。我们会重用柴胡,用两次以上。因为柴胡也能发汗。柴胡最初设计在半表半里的中间。柴胡加重时,桂枝会往上推,桂枝柴胡会合力发汗。
所以这个汤里柴胡加重时,会比柴胡桂枝半汤出汗多。如果不加柴胡,大部分都是小方便。柴胡在临床上很有用。本品能疏通三焦,为少阳主药。
最好的柴胡一半长在土里,一半长在外面。这一段是最好的柴胡。
中医对三焦的定义是上、中、下焦。其实三焦通向我们的奇恒府,包括子细胞、子宫卵巢、大脑、骨髓、心包、胆囊,都包含在内,脏腑之间的油网都属于三焦。这些都需要柴胡。
讲经典的时候,都是绝对的药方,都是一剂知识。柴胡桂枝汤用的很多。七碗水煮成三碗水,第一碗容易流失一大半。当然可以加大剂量,柴胡桂枝加倍也没关系。柴胡和桂枝都是无毒的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