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锅贴简史!看完之后,全世界汉中人都想家了。

关于锅贴的起源传说有很多版本,但情节大同小异:无非是一个贵族国王,吃腻了水煮饺子,机缘巧合下碰巧吃到了油炸食品,并爱上了它,被列入宫廷饮食谱系。

传说的背景是赵匡胤陈桥叛变并称帝,慈禧太后逃往西方。故事不可信,但原点——中原腹地河南一带是可信的。

作为宋以后中原地区的文化聚集地,有西域传来的小麦原料,有东方传来的精美烘焙做法,或许还隐藏着风沙贫瘠的黄河地区人民对石油的渴求...简而言之,煎饺,也就是锅贴,从诞生之日起,就和炸果子、葱油饼、炸灌肠一样,被烙上了浓重的中原烙印。

但在后来的流传中,和大多数小吃一样,锅贴从北到南有了不同的发展。

在北方,好的锅贴需要筋、软、脆的和谐,这才是面食的全部美妙风味。“锅贴馒头”的概念就这样产生了。

所谓的锅贴包子,就是贴在锅边上,用油炸出来的麦饼或玉米饼。这种在河南、陕西、山东甚至苏北都能找到的食物,其实就是一种没有馅的南方锅贴。

汉中锅贴包子又叫“锅边油花”。这是一种远离家乡的当地人“梦寐以求”的小吃。

在纪录片《中国早餐》中,拍摄了汉中锅贴的做法:从外观上看,有点像馒头,核里放了一点盐、胡椒粉和肉末。

汉中边油花是汉中的传统面条,类似生煎馒头。入水蒸炒后,既保留了锅贴软脆舒适的口感,又吃起来油油的,回味无穷。汉中锅贴其实就是一种花卷馒头。除了面条,只有一点点“盐、胡椒粉、肉末”组成的馅料。

这些“花卷”很多都是并排放在特制的有孔紫砂圆底锅里,加入菜籽油,边煎边蒸。由于锅边是倾斜的,所以原本很长的卷在制作过程中由于重力的作用不断向下集中,这样到了成熟的时候,原本很长的卷就会演变成底高顶短的“三寸金莲”形状,锅贴的底部也会被炸。

趁热吃,外脆内糯,中间还有核桃芝麻五香粉的馅,很立体,还挺有层次感。配上汉中的特色菜豆腐或者豆浆煮油条,满嘴都是关中男人的爽朗。

可惜这种有特色的早餐在汉中正在消亡。

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有一家著名的中餐厅“锅贴饺子吧”。它名字的翻译很有意思。有人去吃饭,问老板哪里来的。他回答“陕西”。

难怪,不是把店家翻译成锅贴的标准英文“Pan Fried饺子”,而是一个圆底锅“锅”,大概来源于我的家乡汉中的锅边油花籽的制作。

这个生活节奏加快,利润微薄的时代,越来越冲击着原生态饮食。而在海外幸存的痕迹,是否给了我们更多的启发?

来源:早餐中国、品味文艺、腾讯新闻网文明汉中综合

汉中(11)锅贴(1)油花(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