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客家文化的答案
1988年,福建省文物考古队来到清流县九龙湖,在一个被当地人称为狐狸洞的洞穴中发现了一处古人类文化遗址,以及大量无主金瓮。金瓶是客家人盛放祖先遗骨的陶罐。
刘清是一个客家人聚居的县。与江西宁化、长汀、石城比邻,被称为客家的摇篮。尤其是100公里外的宁化石壁镇,是客家人眼中祖先南迁福建的第一站,是他们心目中的世外桃源,是客家文化开始形成的祖地。
自汉末以来,居住在黄河流域的中原人为了躲避北方旷日持久的战争而向南方迁徙。许多人在前往福建的途中生病死亡,生者草草掩埋尸体,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埋葬习俗,称为“二次埋葬”。长期的迁徙并没有改变客家饮食适应环境的习俗。影片从砸茶到生鱼片到认老树为父母,体现了客家良好的文化底蕴。
虽然来到石壁的人们逐渐稳定了生活,但他们父辈的尸骨依然散落在逃亡的路上。于是客家先民回到南方寻找祖先的尸骨,放在陶罐里,埋在石墙里。他们把这些不起眼的陶罐等同于昂贵的黄金,称之为金罐,寄托着一种难忘的客家情怀。就拿电影里描述的来说吧。事实上,刘清狐狸洞的金瓶并非无主。可能是后人因为不方便,没有回来取父母的骨头。
2.“持续提升到12级”
上世纪80年代,泰宁城关的居民在清理房屋地基时发现了一件官窑瓷器。推测这种专为朝廷制作的瓷器能出现在这里,与泰宁天启时的兵部尚书李关系密切。
在担任尚书期间,李在泰宁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尚书第。尚书第是中国长江以南保存完好的明代民居建筑群,占地5000多平方米。当时李的俸禄只有152两,建造这样一座院落需要20多万两银子。这个巨大的差距引来了很多人的猜测。
据史家说,这笔钱主要是皇帝赏赐和魏忠贤卖官合起来的。据史书记载,李遇到魏忠贤时,正是魏忠贤遭难之时。在李的帮助下,魏忠贤逃脱了死刑,李成了魏忠贤的救命恩人。天启皇帝登基后,对国家大事不管不顾。魏忠贤趁机独揽大权后,李也开始了突飞猛进的升迁。短短三年,他从七品一跃成为一品,甚至涨到了12。
天启皇帝死后,崇祯皇帝掌管魏忠贤。重罚时,政治敏感度较高的李因“与某仆交朋友,再等他”而从轻处罚,尚书第未被没收。他仿佛是那个特殊时代的一个缩影,代表着那个时代乃至中国封建社会官僚体系的下一部分的生活状态。
3.对洞穴的追求
玉华洞是中国著名的洞穴之一,它是在西汉时期开发的。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记》中详细记录了游览雨花洞的情况,其中“此洞奇炫奇绝,遍幽奥”是对雨花洞最精彩的描述。在将乐,实际上有两个更神秘的洞穴,即金花洞和银华洞。由喀斯特地貌形成的雨花、银华、金花三大天然古洞,在当时被称为“中国三景”。然而,由于时间久远,金花洞和银华洞再也找不到了。为了证实古人的记载,《走遍中国》记者随参与金花和银华洞穴勘探和搜寻的地质学家们,遇到了许多神秘的故事。
1980年地名普查时,工作人员和当地群众发现了银华洞后洞,并在洞口发掘出一枚唐天宝(742-746)铜钱,证明银华洞有很长的观光历史。金华洞属于以塔、阳台(或箱型)为主的喀斯特地貌,但其位置至今仍是个谜。当时人们是如何在遥远的山里找到这些洞穴的?影片中,福建地质学院的高级工程师借用特殊设备对金花洞进行了搬迁。测试结果表明,金花洞不是一个独立的洞穴,洞内有洞,上下交错,弯曲相连。
历史上的三大景点终于有机会再次呈现在人们面前了。
4.漂浮的城堡
在永安城里,有一座名叫安贞堡的客家土堡,仿佛是一艘漂浮在松软沼泽上的巨轮。
城堡的主人姓迟,他在木材生意上积累了一些经验,建造了一座土城堡。城堡里有300多个房间,可以容纳1000多人在里面避难。土堡周围还有稻田,这让人怀疑安贞堡是建在沼泽地上的。可以说安贞城堡是建在沼泽上的,当你在安贞城堡附近最高的地方用竹叉扎下去,你可以看到淤泥。原来,上世纪70年代,土堡周围的淤泥有两米多。迟家为了方便耕种和通讯,砍了很多松枝和茅草铺在泥上,就有了稻田。
池仁生解释说,他选择沼泽是因为风水问题。永安博物馆馆长张承中认为,这与当时迟佳在商鞅村还是一个小姓,威望不高有关。到现在,盆地里最好的位置仍然居住着村里最受欢迎的家庭。也许是当时的算命先生注意到了池家的困难,选择了这片沼泽。
安贞堡的井里出来的泉水经常会有很多浮渣,这和城堡的修建有关。迟家为了稳固地基,用油松木隔开软土,最深处铺了十八层,让墙基稳稳地坐在松木上。据永安文物研究所多年观察,北侧角楼有下沉迹象,可能是由于地下水和堡墙挤压地基的双重作用。永安文物保护部门正在研究保护这座漂浮城堡不下沉的处理方案。
5.山洞里的秘密
几年前,在泰宁县发现了一个古老的洞穴墓,里面有一具古代汉族人的木乃伊。这座坟墓的发现揭开了1000多年来洞葬习俗的神秘面纱。
据专家分析,这座明墓的主人之所以葬在山洞里,很可能是中原人南迁时留下的。考古人员在这次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具有典型中原文化习俗的陶器和瓷器,并由此认为泰宁是中原南迁的驿站。在途经泰宁的途中,被迫南移的中原客家人成了他们唯一的选择。
泰宁县大隆乡村,全村都是明代永乐年间从河南来到泰宁的张的后裔。张地村民的棺材也放在洞穴里,超过65,438+000口棺材整齐地排列在洞穴下,寄托了张家600年香火的神秘埋葬习俗。我们看到的是客家人死了一起住,死了一起葬的强烈传统意识。
为了更好地了解客家人的生活,泰宁的岩洞寺是必去之地。在过去,寺庙是客家人在南下途中祈祷和平和休息的地方。久而久之,当原始人历尽艰辛,定居在这个清水洞天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在这片山水中沉淀了百年后的生活、信仰、丧葬习俗。
6.奇怪的蓝宝石
明溪县有个村子叫林地,以前是个古火山口。15万年前的喷发后,火山冷却下来,形成了一个直径约一公里的圆形凹陷,村民的房子就建在这个火山口里。
上世纪50年代,福建省地质勘探队发现了这个古火山口。由于火山口附近的河床上有很多宝石伴生,与南非钻石产区的地质情况相似,省地质勘探队成立了宝石地质队寻找钻石。村里人谁也没想到,小时候,成年后送水灌溉土地的河里会有从天而降的财宝。在河流中常见的蓝色石头是可以改变他们命运的财富。三五个当地村民只需要带上几把铲子和一个筛子就可以开始寻宝,挑选宝石成了当时农民的主要收入。
侯继梅是明溪县从事蓝宝石加工的第一人。1997年的一天,他在林地村购买的宝石原料中发现了一颗蓝宝石。切割后,他发现这块蓝宝石在灯光下有着美丽的花纹,反射出五彩缤纷的色彩。蓝宝石镶件加工完成后,他在网上查了一下,发现类似的宝石标价在200万元左右。如今,明溪蓝宝石已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宝石品种,以颜色纯正、粒度适中、纯度高、裂纹少、宝石稀有而闻名。这个三明最小的行政县,也因为盛产蓝宝石而改变了发展命运。
7.沙县小吃中的奥秘
在沙县,小吃是百姓家中的家常便饭,扁肉、炸豆腐、红鸡汤家家户户都做,如今却遍布全国大中城市。小吃一词最早出现在明清文人小说的笔记中,小吃这种方便精致的大众食品有着悠久的历史。
沙县始建于东晋。南宋末年,文天祥护送赵敏逃往南方,在沙县革除随行宫人,包括宫中御厨。随着中原汉族人口的迁徙和增加,尤其是南宋以后,沙县经历了第一次繁荣时期。迁入的汉人带来了中原地区的饮食习俗,千百年来得以传承和保存,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活化石。后来随着闽西与福州之间水运的发展,沙县作为水陆交通的码头,自然吸引了众多南来北往的商贾,美味方便的沙县小吃自然成为商贾们喜爱的美食,随商贾而流。
沙县小吃分为城关派和夏茅派。夏茅小吃讲究原汁原味,品尝夏茅小吃就是回忆夏茅客家人的民俗。城关因为靠近闽江支流沙溪,所以精致清淡,小吃受福州等地影响。沙县小吃是中原饮食文化的产物。比如小吃里有名的扁肉,也就是馄饨,在中原是用小麦粉做的,但是逃到这里的汉人找不到小麦,就换成了当地的芋头粉,现在的面粉里还掺杂着芋头粉,使外皮半透明。可以说,沙县小吃是一部印证客家人南迁历史的活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