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和中秋节并称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有非常丰富的民俗活动。但由于自然风俗和人文环境的差异,端午节也有明显的南北差异。

不同地区的端午节习俗

?北京-避免打井,吃樱桃桑葚和参观天坛?

北京端午节避免打井水,往往节前预抽,据说是为了避免井毒。端午节,街头小贩也卖樱桃桑葚。据说他们端午节吃樱桃桑葚,但是一年四季都不能误食苍蝇。“五毒饼”,就是用五种毒虫图案装饰的饼,在各个食品店都有卖。北京还有端午节逛天坛的习俗。

?天津——裴长明路,水冶洗脸洗眼?

天津人讲究给孩子戴长命绶带,也就是老人们说的“拉虎”。这种布艺产品是用五色丝线缝制而成,里面填充了菖蒲、艾叶、石榴花、大蒜等草药,在夏天可以起到驱虫避疫的作用。在天津静海一带,也有端午节用柳叶水洗脸洗眼的习俗,意为明目,祈求身体健康。

?河北省——插艾草,逛码头,吃炸糕?

在秦皇岛地区,除了在门口插艾草,还有“游码头”的活动,在海上祈福。在端午节前腌制鸡蛋,并在端午节当天拿出来与家人分享,这也是冀东地区流行的习俗。邯郸市成安县每年端午节都会举行“抬五龙爷”活动。举办这个活动是为了向惩恶扬善的“五个龙爷”致敬。这项活动的目的是倡导子孙恪守孝道,与邻里和睦相处,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褒扬惩恶扬善。白洋淀地区有端午节吃炸糕、用艾叶洗澡的习俗。河北中部的风俗和京津很像,河北北部和东北的风俗也很接近。

?内蒙古——大举进攻,吃凉糕?

在端午节,蒙古族有一个特殊的习俗——大外,比其他狩猎日更大。因此,它在东部地区被称为“狩猎节”。一般一年举办两三次或者三五次,日期主要是约定好的,但是端午节是固定的活动。在内蒙古中西部、山西、陕西,有端午节吃凉糕的习俗。

?山西省-戴香包,乞讨食物,参观城墙?

山西民间也有“端午到,头戴香囊”的习俗。节日前,母亲将各种破台阶做成动物、吉祥物、花鸟,包好雄黄、苍术或香料,做成袋子,戴在孩子身上,寓意辟邪祛病。在陕西北部,杰夫是用破台阶和细杆子做成的,缝在孩子们的背上,俗称讨饭。此外,在山西南部也很流行,妇女用凤仙花染指甲。将凤仙花花瓣捣碎,加明矾,取少量,盖在指甲上,用桑叶包裹,用五色丝线包裹。过了一夜,指甲又红又亮,不会掉色。山西北部还有端午节逛城墙的习俗。寿阳、交城等地也有举办大型庙会的习俗。

?陕西省-绣武都肚兜?

武都肚兜主要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以陕西最为兴盛,更具巫术意义。关于五毒具体指哪几种,民间说法不一。一般指蛇、蝎子、蜘蛛、壁虎、蟾蜍等。这些动物都有毒,咬人后会中毒。儿童尤其容易受到这些动物的伤害。五月也是这些动物活跃的时期,所以在端午节期间,人们用巫术来压制五毒。绣五毒图案的肚兜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甘肃省——做油饼卷饼,走遍百病烧山?

在甘肃的许多地方,尤其是武威和金昌,端午节时会做油饼。庆阳镇远县还有一个有趣的端午节习俗,那就是给新婚夫妇赠送香扇、罗绮、毛巾和艾虎。在民勤、民乐、秦安、庄浪等地区,家家挂铃铛、神像辟邪。敦煌、瓜州、嘉峪关、酒泉、临夏野外流行,穿新衣称“百病”。这一天,家家户户扶老携幼出门散步,意为“百病出门散步”,乐而不疲。烧山是一种民俗。报晓前烧,俗称“烧山”,孩子请父亲、哥哥招待老师,有驱邪的作用。在巫山,端午节有一项独特的民俗活动——打鼓。

?辽宁省——用艾草水洗脸射箭?

太阳出来前用艾蒿水洗脸,可以“听得见,看得清”。现在在菜市场,每到端午节还能看到艾叶出售。人们在日出前爬山。沈阳的山比较少,所以市区的人通常会去公园。爬山的人回来时通常会摘下杨树枝和松枝贴在门上,寓意“招财进宝”。辽宁省沈阳兴隆台的锡伯镇,端午节期间流行射箭。

?吉林省——做糕点和糯米,插菖蒲和摔跤比赛?

延边地区的朝鲜族过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做糕点和糯米,或者做艾糕和蒸糕。有些地方受汉族影响(如敦化)做葱油饼和小豆包子。城市和城镇的韩国人吃更多的蛋糕和饺子。生活在农村的韩国人在这一天杀猪杀鸡,这是一个隆重的纪念活动。每家门前插艾叶,挂红丝带。女人们把菖蒲插在头上,穿着五颜六色的民族长裙,在跳板上摇摆跳跃,男人们还经常有摔跤比赛。

?黑龙江-艾叶用“五彩线”洗脸?

一大早去郊外踏青,采艾叶洗脸。有的人还会绑上一些小棍子,和葫芦挂在一起,消除一切疾病。孩子的手腕和手上都有“五彩线”,用红、黄、蓝、绿、黑、白的细线拧在一起。脖子上戴着香包,有各种五颜六色的款式。除了吃粽子,还要吃茶叶蛋。

中国的端午节是一年一度的传统文化节日,各地习俗不尽相同。这些习俗在不同的地区是不同的,它们以丰富多彩的方式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让人激动不已。让我们一起踏上中华文化之旅,见证传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