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水平的划分可以分为

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一般正常心理:表现为心情总是愉快满足,适应能力强,善于与人相处。我能更好的完成同龄人发展水平应该做的活动,我有承受挫折和调节情绪的能力。

2.轻度障碍心理:没有同龄人应有的快乐和满足的心情,感觉与人相处有点困难,独立应对生活和工作有点困难。如果你能主动调整或向专业人士求助,就能恢复正常。

3.重度病态心理:表现为明显的适应不良,长期卡在焦虑、痛苦等负面情绪中,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如果不及时纠正,就会发展成精神病人。

第一,心理健康的标准

第一类认为社会大多数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都有一个平均值,这个平均值就是正常的标准。

第二类,认为心理行为的异常主要是为了自我比较,每个人在前世形成的一种共同的行为模式才是正常的标准。

第三类认为人的心理行为应该有一个理想的标准,可以像正常的生理指标一样用量化来表示。

二、判断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

心理活动的正常标准应以心理学原理为基础,从心理活动本身的特点来分析心理是否健康。基于这一原则,以下三个标准可供参考。

1,心理活动与客观环境的同一性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任何正常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都必须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相一致,即认同。只要人的心理和行为失去了与外界环境的认同,就无法被理解。

前面有些观点提到,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平均值或普通的行为模式都包含在这种认定标准中,比这两个概念更广泛。

2.心理过程之间的协调和一致。

一个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是一个完整的、协调的统一体,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存在着协调的关系,保证了个体在反映客观世界时的高度准确性和有效表现。

3.人格特征的相对稳定性

个体在长期的生活体验过程中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这种性格特征在形成后是相对稳定的,在没有重大外部变化的情况下,一般不容易改变。

如果这种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在没有明显外部原因的情况下发生变化,就要怀疑这个人的心理活动是否异常。

比如,如果一个平时热情爽朗的人突然变得冷漠、沉默,而他的生活环境中没有任何原因促使这种变化,就要考虑他有异常的心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