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菜一半都尴尬。

“吃在广东,味道在潮汕。”潮汕地区对外国游客最大的吸引力就是美食。

作为一个潮汕人,每当和外地朋友聊起美食的话题,我发现朋友们对潮汕美食的了解总是局限在牛肉丸和牛肉火锅,更丰富的是红烧鹅和海鲜。潮汕人靠吃牛、吃潮汕圈出了名,但真正占据潮汕人日常生活的潮汕美食却鲜有人问津,叫糯米饭。

对于外地人来说,潮汕没有潮汕牛肉火锅出名;对于潮汕人来说,糯米是日常的餐桌食品和小吃并不奇怪。但如果真的要说潮汕的饮食文化,不尴尬是不行的。也就是说,它占据了潮汕美食的半壁江山。如果你是为了潮汕美食而来,却不去尝试,那不亚于白跑一趟。

嘿,从锣桌上下来

从广义上讲,潮汕糯米是指由大米、小麦等杂粮制成的副食,多为炒熟小吃。后来很多其他潮汕小吃也被称为糯米,比如类似龟苓膏的果冻,在潮汕地区被称为糯米。狭义上,最初指的是米制品。在《康熙字典》中,“国”的定义是“纯米、米食”。潮汕人擅长吃饺子,与其所处的环境密不可分。

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与农业生产和发展密切相关。潮汕位于我国东南丘陵的边缘,地势由北、西北向南和东南倾斜,北回归线贯穿其中部。潮汕平原,位于韩江三角洲,是广东省第二大平原,面积4000多平方公里。潮汕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土地肥沃,气候适宜,稻米产量丰富,稻米自然成为潮汕人餐桌上的主宰。

但大米是如何演变成糯米,并在潮汕地区流行起来的呢?这还要从潮汕的历史说起。

自古以来,受战争和经济影响,中原人口多次南迁。潮汕先民在一次次的南迁中来到潮汕平原这片沃土,并将中原的许多风俗带到了潮汕平原。中原讲究崇祀,张衡在《东京颂》中说:“贤用姬宗守主,而不绝崇祀。”清代思想家唐甄在《藏书归你》一书中也提到:“拜麻则亡。”给祖先供奉食物是中原的传统。中原地区的传统祭祀主要是面食。潮汕地区既然没有小麦,就要因地制宜,用大米代替小麦,用大米代替面食。大米磨成粘米粉,土豆淀粉和糯米的比例不同。也可以像面团一样塑造成祭祀所需的各种“果实”。因为主要成分是大米,所以用“糯米”这个词来形容这种祭祀食品。

潮汕平原人口多,耕地少,面临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大部分潮汕人不得不从海上寻求发展。潮汕人除了发展渔业,还带着吃苦耐劳的精神,乘坐红头船起航去南洋。海上凶险,路途遥远。在南阳谋生的潮汕人,往往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和亲人团聚。大米很容易保存。作为食物,米饭不仅能满足食欲,还饱含着潮汕人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和对亲人的祝福。潮汕人出门远行,会把家里准备的面包当干粮。时至今日,郭依然是潮汕人最好的礼物之一。无论是拜神祭祖,还是婚丧嫁娶,潮汕人都离不开郭。

潮汕有多少枷锁?

毫不夸张的说,潮汕美食大多是尴尬的!潮汕的蛤蜊种类繁多,或许连它们自己都数不过来。

潮汕人吃糯米饭,要按照一年八节。一年中的八个节日是什么?在潮汕地区,一年中最重要的八个节日被视为主要的祭祀日,即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冬季至日和除夕。除了八节之外,每个月的农历正月十五,还会祭祀神灵和神社,这是八节中不可或缺的贡品。不同的节日和季节孕育出不同的产品。以前在潮汕人,家家户户都要自己做饼祭祀,所以潮汕人一年来几乎不间断地分种饼吃。

在潮汕地区,一切都安排得清清楚楚,井井有条。

在潮汕的各种节日中,出镜率最高的是红桃,它看起来像一个颜色鲜艳的寿桃,象征着生命和美丽。春节前后的饭桌上都可以看到。

做红桃皮的时候,粘米粉里加了红米,揉出来的皮是亮粉色的。然后裹上炒好的糯米,加入栗子、虾、猪肉、花生、香菇等食材。,用漂亮的木雕模具塑造,轻轻拍出,一个红桃糕就完成了。皮软料足,色香味俱全,用于蒸熟食。皮软糯糯,每咬一口都能感受到饱满的充盈感。潮汕人喜欢加点油,煎到两面微微金黄。皮脆肉嫩,油而不腻,风味更佳。

除了美好的寓意,潮汕的很多年糕也是随着时令节气发明的,比如潮汕的铺子年糕、栀子年糕。潮汕有句话:“清明吃树叶,五月减肥药”。这里的叶子指的是公园种子。历史上,潮汕地区广泛种植莎草的种子,莎草的叶子可以食用,有助于消炎和解除积热。就在清明节前后,朴子树刚刚发芽。将蒲子树的叶子捣碎出汁,按比例与米浆混合,倒入模具中蒸熟,就制成了蒲子果。蒸出来的铺子果有铺子叶的香味,口感比馒头还软,深受老人和孩子的喜爱。

到了端午节的时候,潮汕地区又热又湿,古称“坏月”。黄之解毒凉血,帮助消化。潮汕人把黄之水放入糯米粉中揉搓,蒸成栀子。成型后,因为太粘,刀具很难切割,需要用棉线拧。吃栀子可以清热泻火。栀子花在潮汕方言中又叫“栀宗”,“宗宗”与“壮”谐音,所以潮汕人把吃栀子花叫做“吃壮”,意为吃壮身体。

“当季熟”这句谚语是潮汕人包饺子、吃饺子的真实写照。元宵节又甜又红,他们期待新的一年生活的甜蜜。中秋节,为“石鼓”做“新娘休闲”;感谢上苍送来,做红饺子、毛饺子、酥饺子;除夕夜,做一个象征健康的老鼠壳。产品除了祭祀,还可以食用。当产品的含义从贡品延伸到小吃时,其类型就更加多样了。按材料分,有菜头果、芋头、小麦、栀子、甜甜和甜糯米。按馅分,有竹笋、马蹄、韭菜、粽子。还有以形状命名的桃和龟。其实大家熟知的粿条也是潮汕粿条的一员。大米加水磨成浆,在不同的器皿中蒸熟定型,切成条状制成粿条。烤干的桂树皮被切成碎片做成角。如果是厚的,切成块,就是蛋糕kway...

上面说的产品只是潮汕的冰山一角。总之,在节假日,节气当令,家里有喜事,无事可做的时候,潮汕有无数人想吃。

现在的潮汕人没有过去家家户户都有的盛况。现代人大多去熟悉的商店买被子,偶尔一家人一起做被子,已经成为难得的天伦之乐。但潮汕人逢年过节吃粽子的习俗一直流传下来,粽子成为潮汕地区特有的饮食文化之一。

潮汕人的一天,在吃中度过。

潮汕人的尴尬之所以走下神坛,走向普罗大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够日常。

早上一碗咸淡适中的粿条汤,可以唤醒一夜没睡的胃。与米线不同的是,粿条的主要成分是米浆,容易煮,口感很浓,而且米香浓郁,不管用什么汤底,都能更入味。在热腾腾的粿条汤上撒上“蒜”和“葱”,也算是给这碗汤粉注入了灵魂。

粿条看起来不起眼,潮汕的竞争也不小。揭阳铜坑的粿条以其独特的特色而闻名潮汕粿条。铜坑粿条形状极细,接近米线。铜坑粿条与其他地方的粗粿条相比,在薄的基础上坚韧不易断,口感更好。想吃潮汕最好吃的粿条,直接去铜坑!

阔汁是潮汕早餐界粿条最有力的竞争对手。阔汁的汁是指卤汁。一碗苦汁好喝与否,大致取决于炖肉的味道,但不要忽略苦汁中的苦味。现在的糯米线店大多用的都是糯米线,但在更传统的糯米线店,糯米线应该就是糯米线。烤好的皮和切成块的是角。虽然制作过程比粿条复杂,但可以保存更久,煮熟后更有嚼劲。在潮汕地区,只有汕头潮阳还保留着比较传统的果汁店。

潮汕的小吃大部分是小吃,有几种全是淀粉的小吃,常作为主食。

桃心的皮是用粘米粉做的,馅的主要成分是糯米。除了造型和风格,简直就是饭团。以糯米为馅,吃后饱腹感更强。甘的甘桐其实是土豆,潮汕方言音译为甘桐。将土豆磨成泥,与适量的土豆粉、虾米、香菇混合,揉成面团,出锅蒸熟后可长期保存。想吃的时候切片,放油锅里炸到金黄即可。根据切片的厚度,吃的时候味道会不一样。切薄了会甜脆,切厚了能尝到丰富的馅料。菜头锅和芋头的吃法与甘相似,但由于主料不同,所以有不同的风味。潮汕人坚信“不炒不炸,没有好的地壳”。高温油炸的皮会散发出更诱人的香味,酥脆的表面会让皮的味道更丰富,更开胃。潮汕地区的商店一种小吃都不卖。除了招牌小吃,往往还有其他几种小吃可以搭配,可以满足人们各种口味的需求。

当然,说到潮汕的小吃,还是很多的。

水晶球是在无米面包的基础上丰富起来的一种零食。没有锅巴,顾名思义,锅巴里没有米饭,它的锅巴是土豆粉做的。蒸熟后是透明的,可以看到馅的颜色,一般是韭菜馅,也叫韭菜皮。锅里的韭菜像翡翠饺子,颜色很好看。有创意的潮汕人一次次尝试,把韭菜馅换成紫薯、绿豆、豆沙、芋泥等。,它使无米汤圆在味道和外观上都上了一个台阶。由于它色彩丰富,人们形象地称它为水晶球。

周末和朋友在潮州牌坊街闲逛,在汕头的小公园街区玩耍,贪吃的潮汕人不一定会喝奶茶,但一定会找一家小吃店,点一个五彩水晶球,享受一个悠闲的下午。

如果你去揭阳,你必须品尝当地的“乒乓果”。揭阳乒乓果原是“槟城果”,但因读音相近而误记为“乒乓果”,一直传承至今。乒乓果“皮软馅脆甜”,来源于槟城的糠,即糯米用带壳的三脚架反复烘烤,使之爆胀而成的糠粉。糯米在火中烘烤,产生一种特殊的谷物味道。

如果你去汕头潮阳,你应该试试当地的马蹄蟹(马蹄蟹),这是一种古老的生物。生活在浅海地区,被海边吃海的潮汕人融化成马蹄铁,端上餐桌。马蹄蟹作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已经被吃的很惨了。潮汕人在酱料上做了一些调整,把马蹄蟹换成螃蟹,拌上米浆,随自己喜欢加入鲜虾、胸肉、鲜肉碎、鹧鸪蛋、蘑菇,调味,高温浸油,淋上特制的酱料。

潮汕的产品大部分都不是很贵。饭后会有贪吃的潮汕人出去买。不远,也许门口就有一家不错的店。学校门口的一个小包袱,老街上的一个小店面,甚至一辆自行车走在街上,都有潮汕人喜欢的感觉。这些小店就像细胞一样,分布在潮汕地区的小镇上。

最热闹的是学校门口的小包袱。炸麦壳的大妈摩拳擦掌,挑盐水壳的大叔蓄势待发,炸糕的阿伯也等不及了,就等着放学铃响。油炸的小麦皮散发出燕麦的香味。如果敲一个鸡蛋,小麦和鸡蛋的香气会相得益彰。将米浆倒入模具中,蒸熟后晾凉。吃的时候倒在油锅里炒好的腊菜上。当它遇到冷热时,就会产生气味。打蛋饼,撒上糖粉调味。咸中带甜,回味无穷。还有隐藏在学校周围的炒猪肉、炒“猪脚圈”店。一切都令人垂涎,我不能放弃。潮汕孩子的零花钱都花在吃饭上了。

最难以捉摸的小吃是草饼。潮汕地区的蚱蜢只在夏天出现。蚂蚱接近凉粉,但有凉粉没有的酸甜苦辣。撒上细砂糖可以中和它的微苦。夏天的午后,如果你听到有节奏的敲碗声从你楼下飞过,不要慌,是草草草。卖干草的阿伯骑着自行车在大街小巷呼啸而过,敲着陶碗留言。来不及下楼的人们纷纷跑到最近的大榕树下集合,排队等待干草降温解暑。炎炎夏日,靠人声卖草席显然不现实。又累又渴,但清脆的敲击声让人神清气爽,有出门买草席的冲动。

去潮汕吃干草看缘分。你不需要记住店面。你需要注意的是,大榕树下是否有一辆26寸的自行车,提着两个大筐,自行车旁边是否有一个潮汕大叔拿着帽子在扇风。

潮汕的饺子,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或者光靠文字感受不到它的魅力。如果你想吃正宗的潮汕饺子,请亲自去。

作者/廖供图/图虫创意网等

编辑/图文编辑/周审核/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国家全景地理》和《中国国家地理》繁体中文版所有。如需转载请联系国家全景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