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最常见的赤链蛇,许多人认为无毒

在我国境内生存着许许多多的蛇类,这些蛇有些拥有剧毒,有些则无毒。要说到其中最常见、分布最广的蛇,肯定有赤链蛇一席之地。

赤链蛇作为国内最常见的一种蛇,一直以来都饱受争议。

因为对于它到底是否有毒一直存在歧义。有人说它是无毒蛇,也有人说它是有毒蛇。

学术界对这个话题也一直是争议不休。那么,国内最常见的赤链蛇,它到底是有毒蛇还是无毒蛇?

今天BOT就带大家一起来见识一下。

赤链蛇——火赤链

游蛇科的成员在世界上一***有多达1700多种,其中大部分都是无毒蛇。赤链蛇是蛇类游蛇科链蛇属中的一种蛇,成蛇约1米长,最大可达2米左右。赤链蛇又被叫作“火赤链”,主要是因为它的外表红黑相间,由一节节的红色环状组成,所以也被叫做“红百节蛇”。

单单从这个蛇的外表上看,相信许多人会认为它是一种剧毒蛇。因为俗话常告诉我们外表越鲜艳亮丽的生物,往往拥有越致命的毒素。但神奇的是,大部分人不但没有相信这句俗话,反而基本都认为赤链蛇无毒。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首先,赤链蛇是国内分布最广的蛇之一,遍布国内二十余省。在丘陵、平原、村舍、田野、草丛、水域等地都有其活动踪迹,几乎到处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

既然数量大,分布广,那么也就代表着和人类遇上并且发生接触的概率更大,加上赤链蛇性情较为凶猛,受到惊扰时会主动做出扑咬动作,所以人们被赤链蛇咬伤的概率也就比较大。

又因为在赤链蛇咬伤案例中,绝大部分的人都没有中毒反应,更多的只是一些过敏反应和皮外伤而已。所以在许多人的认知中,就象征性地认为赤链蛇就是一种无毒蛇了。

但事实上,赤链蛇却是一种有毒蛇类,只是毒腺和毒性比较特殊。

常见的无毒蛇,实际上有毒?

《本草纲目》记载:“赤楝,红黑节节相间,俨如赤楝、桑根之状,不甚毒。 ”

从《本草纲目》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其提出观念认为赤链蛇有毒但毒性不大。但这并无数据考量。

于是,在1993年的时候,我国的蛇类生物学家吴卯斌就对赤链蛇进行了解剖研究。并于1996年在中国《蛇志》的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赤链蛇毒器的发现及离体毒腺的产毒量》的论文。

吴卯斌对赤链蛇进行了解剖,发现了赤链蛇体内“毒器”的存在。

赤链蛇的毒器由毒腺、毒牙和毒管三部分组成,另外还发现了赤链蛇独特的达氏腺毒腺。而达氏腺的发现,也丰富了人们对后毒牙类毒蛇的认识。

之后吴卯斌对赤链蛇进行了取干毒实验,***获得干毒164毫克,其中最小6毫克,最大也才25毫克,平均14.9毫克干毒。

但可惜的是,这次研究并没有测试赤链蛇的毒性如何,而这个文献也没有得到很大的重视和关注。于是在之后国内发布的《中国蛇类》中还是把赤链蛇描述和划分成了无毒蛇类。

此后这个争议就一直存在......

但在2017年,《生物学通报》中的文献里,研究人员又进行了更加详细和全面的赤链蛇毒性测试和毒器解剖研究。

实验中发现,一般毒蛇的毒牙是管牙或者沟牙类型,而赤链蛇的毒牙却是无沟无管类型的,也就是说没有发现可以用来输送毒液的沟状或管状结构。而是由最末端的两枚上领齿的变形而来,因此活动性较差,但也具有一定的穿刺作用。

另外,赤链蛇毒牙的长度也非常短,平均只有大约2-3毫米,加上长在口角内侧上领的后部,所以人们几乎不会被它们用毒牙伤到,即使被毒牙咬到了也很难有效注毒。

之后对赤链蛇的毒性进行一定的实验,实验的小鼠在被注入相同剂量的稀释毒液后,最短的于2小时后死亡,最长的于36小时后死亡。

综上所述,这些实验初步证明了, 赤链蛇的达氏腺毒腺中的提取物还是对小鼠有一定的致死作用, 虽然其半数致死量(LD50)的准确数值还有待进一步测定,但至少证明了赤链蛇确实是一种毒蛇。

结语

即便赤链蛇毒素对人体没有什么大的伤害,但也应引起人们的重视和防范。尤其是易过敏人群,因为毒蛇的口腔本就含有大量细菌容易引起过敏反应。

所以,赤链蛇是属于一种后毒牙毒蛇,即使毒性微弱,而且被注毒的概率极低,仅发生在部分人身上。但它也是毒蛇的一种嘛。大不了,就叫作微微毒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