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里有哪些传说和故事?
清乾隆十五年(1750),清漪园(颐和园的前身)初建时,乾隆皇帝还把自己比作天上的玉帝,下旨要把御花园建成“人间天堂”,佛香阁要金碧辉煌,富丽堂皇,象征天宫中的凌霄殿。
昆明湖应该很宽,像天河一样,在湖(河)的东西两侧各建了一个铜牛和一个耕田图。铜牛的身体朝东,头部朝西,正好对着织女的画像,更像天河。天上有一个织女,地上有一个牛郎(铜牛),遥遥相对。
1860年,英法联军烧毁了“三山五园”,颐和园内的耕田图也被破坏,只剩下乾隆皇帝题写的“耕田图”石碑。解放后,耕织图划出颐和园长城,成为生产生活混杂的杂院。
1998 1998年底才被颐和园收回,并逐渐恢复原貌,突出“农”“织”的寓意。这里风景优美,宛如仙境,已经对外开放。
2.从空中看,昆明湖像一个桃子。乾隆大师在山水中打下了一个拼图。昆明湖模仿西湖分为“内湖”和“外湖”,并增加一条支堤,将外湖进一步分为两部分。将湖泊分为内湖和外湖的主要目的是将水引向山的侧面和背面,从而达到“山环水绕”的格局。
为什么要依山傍水?“有山有水,必有气”,这是传统风水的重要规律。传统风水的本质是强调有益于人身心的感觉。
所以传统风水中,山要有蜿蜒起伏的曲,水要有缠绵的曲,路要有鲜艳的花,桥要有拱票,廊要有回肠的曲。这首歌是什么意思?含蓄,拥抱,节约,深情,然后要有活力。所以,要“拥抱山水”。甘龙对此心知肚明。
3.在昆明湖的南湖岛上,原来有一座三层阁楼建筑,名叫王禅亭。在北面,万寿山上还有一座高高的阁楼建筑叫佛香阁,正好形成南北对应。但是王禅馆后来变短了。发生了什么事?
250多年前,乾隆皇帝想在西郊建一座园林。这时候有个大臣叫阿里周,想讨好乾隆。他觉得湖广最有名的地方当然是黄鹤楼了,于是自己掏钱,在湖北买了些木头,按照1: 1的比例做了一个仿制品。
制作完成后,它将被运到南湖岛进行组装。这就是后来的王禅馆。因为当时工匠没有把地基打牢,建筑就沉了,所以乾隆皇帝还处罚了一批相关人员。
后来嘉庆帝上台,看到倾斜的王禅馆,就下令拆除重建,把它从过去的三层改造成一层。然而,在1860年,韩旭大厅也被英法联军烧毁。火烧过后,慈禧在重建时,按照嘉庆年间的样子重建了韩旭堂。
4.慈禧在建颐和园的时候,就想学王母娘娘,于是传下了把颐和园建成“天地”的诏书。佛阁象征天宫,昆明湖如天河,八方阁、龙王庙一带是人间。既然有天河,当然就有牛郎织女。
于是在昆明湖边的八方亭下,摆放了一只青铜牛象征牛郎。石船旁又建了一座织女亭。铜牛的身体朝东,头部转向西北,面向织女阁所在的方向。以昆明湖为界,左有“牛郎”,右有“织女”的队形。?
从此,这头“铜牛”日夜看着“织女”。一年七月七日,也就是天上牛郎织女的日子。这头青铜牛突然活了过来。
它离开了原来的位置,一步一步走进湖里,然后向织女阁的方向游去。可是昆明湖太大了,青铜牛游到一半就沉到了湖底,再也出不来了。?
有人向慈禧报告了这个奇迹。起初,她不相信。她来到十七孔桥,亲眼看到铜牛不见了。我们做什么呢《天河》不能没有牛郎!于是他派人做了一个铜牛,放在原来的地方。怕它再跑,他用铁链锁住了它。?
到了第二年七月初七,第二只铜牛又动了,铁链锁不上了。慈禧赶紧派了几个保镖的壮汉去按住。这些壮汉使出浑身解数去拉牛尾巴。由于用力过猛,尾巴咔嚓一声断了。
这时有人找来一条更粗的铁链,厨子太多,终于锁住了铜牛。从此,昆明的湖边留下了一头断了尾巴的铜牛。然而,这是第二个。第一个在哪里?还在昆明湖下面!
5.万寿山的名字是在230多年前乾隆为他的母亲皇太后庆祝生日时决定的。万寿山原名翁山。相传一位老人曾在山脚下挖出一座石翁,故名翁山。明代嘉靖年间,石翁失传,但翁山之名一直流传。
公元1494年(明朝弘治七年),皇帝的养母帮助他的圣妻罗氏在翁山背上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袁晶寺,其旧址就是今天颐和园的排云寺所在地。
1751年(清乾隆十六年)恰逢“乾隆盛世”,恰好是乾隆之母牛至禄太后的六十大寿。乾隆为了表示自己的孝心,在这一年把翁山改为万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