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江湖,耗儿鱼的介绍与由来
上世纪七十年代,小学毕业的我去北京亲戚家住了段时间,头一次吃到耗儿鱼,北京人管它叫橡皮鱼。因为这鱼身上的皮很厚,弹力十足,得扒掉才能下锅煮食。我们亲戚的条件不算差,通常是有客人的时候吃黄花鱼,平时打牙祭时吃耗儿鱼。当时,肉质细嫩的黄花鱼要凭票才能买到,耗儿鱼却可以一撮一撮地买。
对付这些被人视为“烂贱”的东西,似乎重庆人最有办法,比如毛肚、黄喉这些下脚料,用麻辣滚烫的火锅来对付,就化腐朽为神奇了。所以,耗儿鱼被“干燥”的重庆人收拾成一种美味,算是情理之中的事。像这样的江湖菜对重庆人来说很投契,大麻大辣,味浓味厚,虽然肉质稍粗,但无腥少刺,最适合豪爽的重庆人就着啤酒大快朵颐。
一两年前,重庆吃耗儿的风刮得很甚,这种以前主要用来烫火锅的菜,开始独立成席,全城专门卖各种耗儿鱼的店数不胜数。清蒸的、红烧的、水煮的、干锅的、双椒的、麻辣的、酸菜的、烧烤的……你想得出的有,你想不出的也有。印象最深的是江北一家水煮耗儿鱼,用以黄豆芽和鸭血打底,耗儿鱼的香,黄豆芽的脆、鸭血的爽滑,简直是绝配。在你吃得头冒细汗时,老板上的白菜肥肠汤中,火巴软的肥肠和回甜的白菜,把你因麻辣而迟钝的味蕾再度唤醒,接着挽袖大干。
另一家颇具特色的耗儿鱼也在江北,店老板既把耗儿鱼的江湖气形于内,也形于外,用了水泊梁山内乱字号。一进店门你就会看见一口口锅用一条条铁链吊了起来,悬垂于桌子中央,鱼下锅后下面用木炭小火慢烧,很是粗放。墙上绘的梁山好汉,让你差点喊出:老板,打十斤酒,来十斤耗儿鱼!
本人做耗儿鱼的厨艺也是在重庆江北一个叫石鞋的小镇上看来的。那还是十多二十年前的事了,那阵子因单位的事在210国道跑了好几个来回,司机们总是把吃饭的地点安排在石鞋。在镇的一头,一间破瓦房内,五六张木桌总是坐得满满的,门口路边停的几乎都是清一色的货车。炒菜的大灶就在厅内,点完了菜大家就围着大灶看厨子操作。有两个菜是大家都少不了的:耗儿鱼和豆腐。大师傅把油烧滚后,很生猛地放下一大把花椒和一大把干海椒,锅立马炸响,接着是姜、蒜、鱼依次下锅,加料、勾芡,几分钟鱼就上桌了。这个时候没人说话了,只有吃鱼吐刺的滋滋声和麻辣刺激出的颇具快感的嘘嘘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