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泉古镇主题旅游景点介绍罗泉古镇介绍
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下辖的罗泉镇,位于威远、资中、仁寿三县交界处。它是著名音乐家刀郎的故乡。据说原四川省委书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杨汝岱中学时也住在这里。
罗泉又名“罗泉井”,距资中县城50多公里。
与仁寿、资中、威远三县为等边三角形。
也许是大家都不想管了,这个古镇被完整的保存了下来。
据说罗泉建于秦朝,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如今,罗泉是中国65,438+000古镇之一,被列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
6月中旬,罗泉已进入烈日当空季节,稍有动静你就会大汗淋漓。
所以小镇的街道上人烟稀少,很多店铺都关着门,给人一种淡淡的压抑感。
只有在镇中心的盐庙,有很多村民来这里打牌纳凉。他们不反对我们近距离拍摄,有的还很配合,等着你按快门。
据史料记载,洛泉的兴衰与当地的盐业有关。
晚清全盛时期,罗泉盐井1000余口,盐灶50余座。
有学者形容当时的洛泉是“舟楫穿梭,马嘶驴鸣”,洛泉盐由陆路和水路运往中国西部各地。民国初年,洛泉开始衰落,大大小小的盐井逐渐干涸,再也没有卤水可提,仿佛一夜之间所有的繁华都成了过去式。
不到两个小时,我在小镇里扫了一圈,说风景不像风景,纪录片也不全。我只能简单的记录一下罗泉古镇。如果这组片子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就达到目的了。
罗泉古镇的历史。
古镇历史罗泉,又名罗泉井,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据资中县志记载,罗泉古镇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据说与诸葛亮在罗泉“四大井”中挖水有关。罗泉的崛起,与罗泉的采盐业密不可分。据盐法记载,“罗圈井在子洲,古厂亦始建于秦。”由此可见,洛泉的历史非常悠久。经过南北朝、隋朝、唐朝至宋元时期的扩张,罗泉镇在明代洪武时期已初具规模。清雍正八年,建立子洲罗泉州府。由此,罗泉镇的历史也可以说是罗泉盐业的发展史。
1992,罗泉镇撤区扩镇,原罗泉镇、小桥乡、隋家乡、万发乡四个镇(乡)合并为罗泉镇。罗泉场社区(光复街20号),罗泉镇市人民政府驻地,清雍正十年(1732)位于子洲县衙门,距资中县城(水南镇)56公里。
罗泉以产盐闻名于世,其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朝。到了清代,盐业的发展达到了顶峰。清朝光绪年间,洛泉共有1.500多口盐井,生产的井盐获得了1.925年巴黎世博会金奖。这时候,洛泉商贾云集,马嘶骡子叫个不停,好不热闹。当地的盐庙就是最好的见证。据《盐法志》记载,子洲罗泉井创建于秦代,兴盛于清代。盐商集资在同治七年(1868)修建了一座盐庙。寺庙占地1670平方米。庙门、牌坊、戏台、附楼、正殿、厢房、走廊、院坝等建筑布局协调,结构紧凑,造型灵动。庙里的管仲是盐神,关羽和火神由管仲的助手陪同。整个盐殿有三层重檐高翼角,正殿屋顶的龙族嬉戏抢藏宝图。虽然历经百年风雨,但依然历历在目。
资中旅游景点列表
1,罗泉古镇。
罗泉古镇在四川仁寿、威远、资中三县交界处的深山里,被沱江支流竹溪河掩映着。以清中叶发现盐井而闻名,当时罗泉镇商人云集,热闹非凡。现在,只剩下一座保存完好的盐庙,透露着古老的荒凉。
走过古镇的古街古寺,走进十弯九扭的青瓦房里古镇人的闲适。历经沧桑的罗泉人勤劳朴实,淳朴大方。女人们喜欢在亲密的聊天中忙着做针线活,老人们则喝着茶,听着歌剧,温暖的阳光洒在他们满足的脸上。
五里长的老街上有十几家茶馆,生意相当红火。走进桥边有天井的茶馆,叫上一杯盖茶,听老人们讲述古镇辉煌的昨天。罗泉以产盐闻名于世,其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朝。到了清代,盐业的发展达到了顶峰。清朝光绪年间,洛泉共有1.500多口盐井,生产的井盐获得了1.925年巴黎世博会金奖。
那时,罗泉商贾云集,马嘶骡子叫个不停,对岸的盐庙就是最好的见证。盐庙建于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是古镇辉煌的重要标志。
庙里的管仲是盐神,关羽和火神由管仲的助手陪同。整个盐殿有三层重檐高翼角,正殿屋顶的龙族嬉戏抢藏宝图。虽然历经百年风雨,但依然历历在目。现在盐庙成了古镇人的聚集地。
2、宁郭汜。
资中宁郭汜始建于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被称为“巴蜀第一禅林”,木棉袈裟最后的避难之地。历史上,新罗王国(今韩国)的三王子在此修行14年。宁郭汜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佛教文化,在四川乃至全国都有很大的影响力,但在20世纪50年代就被破坏了。
为了进一步弘扬其悠久的历史和佛教文化,将丰富的历史和佛教文化资源转化为历史和佛教文化资本,更好地向世界展示其宏伟的气势,为资中旅游业注入新的活力,资中县于2006年启动了宁修复工程,历时三年,耗资近千万元。
初建:建于东汉建安五年,原名德春寺。繁荣:德春寺在唐代仍有其名,黄武武则天赐名“菩提道场”。唐初,禅宗分为以沈绣为首的北宗和以慧能为首的南宗。由创立的唐禅学最早将禅宗传入四川,宁被后人尊为祖庙,被誉为“巴蜀第一禅林”。
护唐禅派的四位创始人都来自唐代,他们对四川乃至中国的佛教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是宁最为兴盛的时期。到了宋代,德春寺正式改名为宁。
北宋初年,宋太宗的御书“曹植·凌志”悬挂在寺内。在南宋初年,宁还是很有名的。为了——,秦桧搜集了世界上的《吉祥》,其中宁的《连理》被收入其中。
3.资中德春寺。
德春寺,又名宁,位于资中以北十里的奇神山脚下。始建于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武则天在位期间,禅僧智愚大师曾在此居住,并撰写了许多佛教著作,如《续荣观》、《缘起》、《般若心经》等。他成为剑南禅派的创始人,剑南禅派既不是南禅派,也不是北禅派。
武周二年(697),武则天邀其到长安,封智愚为“禅师”,将德春寺命名为“菩提道场”。知止隐退回国时,武则天“赐新抄华严经、弥勒绣像、赞华,达摩祖师信袈裟”,使资中德春寺成为被禅宗弟子视为“宝衣”的木棉袈裟之宝。
唐玄宗十六年(728年),新罗国太子来到德春寺,在这里拜师于禅师智愚的弟子季大师。他学成两年后,自己创业,到离德春寺只有十里地的金谷山石岩峡(今称玉河沟)修行,成为又一代禅师。新罗就是现在的朝鲜和韩国。
来到资中的太子是新罗圣人王锦星光的第三子,被称为“三太子”。他有一个不想结婚的小妹妹,用刀割脸,献身佛教,做了比丘尼。
4.冲龙山风景区。
资中县冲龙山风景区占地86亩,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的资中县东北角。属于城市规划区,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山有飞,有山景。山上树木葱郁,郁郁葱葱,名胜古迹遍布满山。
区内保留有永庆寺、来和亭、温明生辰牌坊、重龙阁、寿隐亭等古建筑,供游人休憩,还有君子泉、北岩摩崖造像、鱼池等。自唐宋以来,它一直是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具有简单的自然特征和丰富的传统文化特色。
山形蜿蜒起伏,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现在是集园林绿化、风景名胜、历史文物、游乐、休闲健身、观光、考察、度假、餐饮、住宿、摄影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区。景区集山、石、林、泉、景于一体,新建游乐园、托儿所、望江阁、君子泉园、五百罗汉堂。
景区内的莫言造像是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布在君子泉和古北岩之间,共有162个龛位,1600多尊造像。雕像与岩石上的洞穴相连,密如蜂窝。根据佛龛旁的碑文,刻于唐代,并于当年交付,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君子泉有宽阔的凹岩腹,呈弧形展开。墙壁之间有弹簧。旧时代,泉水位置优越,四季连绵不绝。其下有一方池,泉水入池,发出有节奏的悦耳声音,故名“灵岩春韵”,俗称“滴水弹琴”,是姑子洲八景之一。
5.盐神庙。
在人类盐业发展史上,制盐者和经营者都曾就地修建各种寺庙或会馆,以炫耀郡县,彰显富贵。世界上有一万多座盐业建造的寺庙和殿堂,但它们的名字都是以地名、历史人物或主要建造者的名字命名的。
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盐会馆是自贡原西秦会馆,当时主要由陕西商人修建。关羽在里面被赐皇位,所以叫陕西殿或者关帝庙。
迄今为止,世界上的寺庙中,只有罗泉镇建有一座盐寺,位于自来桥东端的河东街,被誉为天下奇观寺。早在秦代,罗泉镇山涧底部就有许多桅杆和盐灶,成为天府之国重要的产盐基地之一。其制盐历史比盐都自贡早500多年。
罗泉井盐业的发展,经历了汉朝、三国、南北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不断发展。到清代,罗泉镇盐业发展达到顶峰。清朝光绪年间,罗泉井有1515口盐井。生产的井盐获得了公元1925年巴黎世博会金奖。
随着盐业的蓬勃发展,洛泉井陉商人云集,马嘶骆驼桑,逐渐成为资中、威远、仁寿、井研、资阳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盐商尤其离不开产盐基地罗泉井,将盐船、骡马运往成都、重庆、云南、贵州、西藏、新疆等地销售。
6.资中永庆寺。
永庆寺位于四川省资中县东北角的重龙山上。位于成渝高速公路中段,距成都142公里,现已成为宗教活动和观光的场所。永庆寺始建于唐代,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继续修建。清康熙六十年(1721)重修,乾隆、嘉庆多次耕种。
寺前有石牌坊,上有“重龙碑”,两侧对联曰:“双鹤渡江,缅仙遗踪,百尺楼顶寻鹤架;重龙绕国,循明县旧址,望三台渡口龙门。”牌坊背面写着——“西蜀名寺”。
两边各有一副对联,上书:“倚着汉灵运,便是西方法界;闻其水,可知曹溪乃胜地。”牌楼后面是“温明生日”牌楼,后面是永庆寺天王殿,牌楼后面是重檐八角亭。据说是宋代修建的“来和亭”,亭后有一座普陀堂。寺后有一个取之不尽的“天池”。
天池后面是大雄宝殿,右边是月池。青山的典故插入空间,阳台装饰梵蒂冈宫殿。徜徉在群山之中,如珠江。这是明代四川省按察使杨顺的一首诗,原题为《资中冲龙山》。诗中的梵宫指的是山顶上的古寺——永庆寺。
全诗虽然只有二十八个字,却生动地描绘了冲龙山和永庆寺的胜景。历史悠久的永庆寺“西蜀名寺”位于四川省资中县重龙山。明代禅师五云在此讲学,香火鼎盛。据史料记载,该寺建于唐代,现在永庆寺重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7、养老在坎罗吉。
坎罗吉位于资中县城西22公里的甘露古镇东郊广济山。据《资中县志》记载,该寺是为唐代高僧振德筹款而建。现存建筑保持了明代的风貌,由明代刑部郎中驿人孙宏时题写的“京城第一禅林”的条幅保存至今。
1973年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被列为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坎罗吉依山而建,坐北朝南,面朝沱江。寺旁西岩唐代高僧少,岩下有泉,可治病,故名寺。明朝十二年(1447),和尚益铭曾经修缮过他的寺庙,清乾隆初年和嘉庆六年两次修缮。
明中叶全盛时期,有五堂数十间,占地8130平方米。最早的寺庙大门离古镇很近,可见当时整个寺庙还是蛮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