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通体病简介
这是一个关于巴尔通体病的开放分类,***收录词条4个(含子类)。
巴尔通体病又称卡里翁病,是由杆菌状巴通体所致的感染,一般称为人巴通体病。因1855年秘鲁Daniel Carrion首先报道了此病的症状和体征,故又称为卡里翁病(Carrion disease)。巴尔通体病的病原体是一种带鞭毛的杆菌,人为惟一的自然宿主,由白蛉传播。当受染的白蛉叮咬健康人时,病原体即可进入机体,并在血液中繁殖,然后黏附于红细胞膜,使其脆性增加而发生溶血。潜伏期为2~6周。临床表现有两个明显不同的阶段,即以急性发热与溶血性贫血为主的奥罗亚热(Oroya fever)及以皮肤病变为主的秘鲁疣(verruga peruana)。流行于南美安地斯山区一带。巴尔通体病在慢性期表现为一种皮肤肉芽肿,称为秘鲁疣,一般不出现症状。如转变为急性期,称为oroya热,表现为发热、多汗、口渴、厌食,全身淋巴结肿大,一般肝脾不大,常暴发严重的急性溶血性贫血。贫血进展迅速,红细胞计数可低于100万/μl 以下,血片中出现很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计数明显增高。白细胞高低不一致。在染色的血片中可见到红细胞表面附有大量细菌,染成紫色。用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或四环素治疗均有效。体温恢复正常后,各种症状逐渐消失,疾病又转入慢性期。如不治疗,死亡率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