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中被忽略“隐性逻辑”:劈腿还不分手?夸奖居然是捧杀吗?

我们总是要面对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套路,然后产生套路化的反应模式:

比如我们总是容易被熟悉的事物打动,甚至蒙蔽;很难纠正自己的陈旧观念;

比如铺天盖地刺激人心动的?营销神文案?,明知道是套路,还是产生不能抑制的消费冲动;

比如我们容易被误导,很容易因为片面的信息就轻易快速下定论,随着舆论来回摇摆;

比如我们总是忍不住陷入?刻板印象?,不经意就加上了?标签?;

为什么经验越多,选择越困难?为什么聪明的大脑更容易被套路?为什么我们如此相信小概率事件?

我们总是在强调,要学会转换思维,克服?想当然?和?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但我们真的能意识到,不由自主陷入惯性思维方式的时刻吗?

人总是在面临抉择的时候,倾向于保守态度,不愿意改变现状;仅仅是因为,改变起来劳心劳力,我们本性怕麻烦吗?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是受大脑思维方式的?蒙蔽?。在我们惯有的思维模式里,忽略了一些重要的?隐形逻辑?,导致推论出错误的逻辑关系,产生了误解;或是容易陷入过去的定式思维,难以扭转和创新。

这套《让人脑洞大开的思维精进书》里,就有一本,专门讲述套路背后的《隐性逻辑》:

作者卡尔?诺顿,也是个跨界的斜杠硬核人才?

语言学家,教育心理学领域的讲师,在科隆大学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10年有余。

他还是Brain check公司创始人,其客户包括:奥迪、宝马、可口可乐德国、戴姆勒、德意志银行、德国电信、一汽集团、诺华制药、欧宝集团、宝洁、西门子、瑞士邮政等。

同时,他还是一名演员,有20余年的舞台经验。

所以思维不一样,眼界不一样,经历和人生就会彻底不同,太丰富的人生体验。

当一个人思考的时候,大脑通常采用的是熟悉的思考模本,并且很可能掉入思维陷阱之中。

只有了解自己大脑思考的工作原理,以及熟悉各种思维陷阱,并正确运用思维工具,才能正确和有效率地进行思考。

我选取了里面2个我很有感触,也在努力实践的场景。

(一)为什么明知道有问题,还不愿意改变/分手?

大脑倾向于惰性?预期在不确定性中,花费精力时间进行改变,不如维持现状,反正也不能更坏了。

所以换言之,如果我们没有强烈的证据表明,如果不改变,我们会遭受损失,或者无法获得更多,我们就很容易得过且过。

人还有另外一个人性的弱点:即使知道自己做出了不合适甚至错误的决定,也会拼命寻找理由,说服自己,相信这是好的,可以将就凑合,或者再也不可能比它好,从而得到心理宽慰;或者过早认命,一切无可挽回?

面对不合适甚至劈腿出轨的另一半,迟迟不肯分手,大多数人纠结的原因,就是出于以上两大类。

书中这一个简短的问题和回答,让我发掘了自己一套应对纠结的?选择困难症?的万能模式:

1.深度思考,我非要改变的意义是什么,寻求根源的动力。

战略上的勤奋,比战术上的努力来的重要。

我们想要坚持下去一件艰难的事,一定要找到足够的动力说服自己,改变是必须的。不然,不仅有半途而废的风险,即使坚持下来,也是过度消耗意志力的不必要折磨。

比如我经常间隙性减肥,总是各种半途而废后因为身材焦虑而导致心理负担更重,问题得不到改善?大概因为外貌焦虑的减轻,让我对外表的纤细没有特别强烈的欲望。

然而,我从特殊居家期开始,一反大家宅家肥的常态,足不出户依然月瘦十斤?因为我把减肥的动力,从变得?好看?换成了?为了健康而运动和合理饮食?。所以一时贪吃美食,或者体重进入瓶颈期,对我而言,都不在影响我自己的心情起伏,因为我知道,我还是在向着健康的方向,快乐地点滴进步。

这样与我而言,真的更容易坚持。

2.不要轻易粉饰自己的错误,动不动就替自己找借口,轻松得过且过。

《终身成长》一书里,分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如何面对自己的失败:

固定性思维方式者,会着重在失败本身的感受上。因为高考不成功,从而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贬低自己;又或者因为自己的不成功,转身去归咎其他人事物。这种思维方式,会更保守,不愿意挑战尝试,也不敢卷土重来。

我太理解这种心情,因为第一次你可以归咎外因,但是第二次甚至数次以后的失败,你只能承认自己的无能为力。

所以只要不去做,就不用面对失败,也不用承认自己是失败者。

成长性思维方式的人,则会好好分析失败原因,动用全部能力来克服和完成。不是说他们不会感觉到压力和痛苦,而是面对挫折,选择用脚踏实地的行动,全力以赴地坚持去改变。他们认为挫折可以给人动力,挫折可以告诉我们很多,它是一记警钟。

而且成长型思维的人,目的往往比眼前的得失要长远,抱着一份更广阔的目标。所以这种可以激发源源不断学习热情和动力的思维方式,要比聪明和努力来的更重要。他们会不断尝试新的方法,所谓的天赋,就是能力本身。不断浇灌天赋的是不断地,无休止的好奇心以及对挑战的探寻。

3.人虽然要学会审时度势,自知之明,可不代表错误的事情都要得过且过,永无翻身和反转的余地。即使走错路,我们也要告诉自己,我们依然有的选择。

这些年在工作中,我最大的体会就是,没有人会像老师一样,告诉你按部就班怎么做,你只需要执行,不需要思考。更不会有人手把手教你,甚至在你犯错的时候,灰心的时候,鼓励你,安慰你?不挨骂都不错了。

不会的东西太多,错了也很正常,不应该一次错误就一蹶不振。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抛开所有的弱小无助,要像个成长型思维者一样,不要总去想我们能不能做,而是我们应该怎么做。不要认为自己很特殊,或者天生就应该赢。真正的强者和胜利者,懂得在压力下如何专注,而且在必要的时刻能够实现超水平发挥,完成mission impossible(不可能任务)。

(二)被正面的评价,肯定和反馈包围,为什么是大脑的创新能力的杀手?

大脑不喜欢创新。这不难理解。

创新确实是个艰难,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创新力的头脑,至少需要具备两点:

1.让观点变清晰的能力?抽丝剥茧,抓住重点和主要矛盾,

2.将多个独立的观点,重新排列组合的能力?寻找隐藏的联系性,甚至无序中的有序,杂乱中的平衡,看似不相关实则是另辟蹊径的突破口。

但限制,竞争,甚至是评价,奖励,研究表明,这类会造成我们必须给出反馈的氛围的行为,是大脑创新力的?杀手?。这就有悖于我们的印象。

虽然积极的反映,可以让我们心情大好,拥有自信。事实上,研究表明,我们以为的外界给与的正面激励,并不会促进创新力。

我们的工作记忆,是需要足够的空间和容量进行来回自由切换,才能完成创新思考。

我们如果过度关注外界的反馈和评价,就相当于储存了大量主观且无用的信息,想象超负荷运转的电脑或程序,是不是就会宕机或者不得不暂停一部分功能?人脑的原理也是如此。

尤其是先入为主的想法,更容易让人逐渐丧失选择和思考的自主权。

当我们可以控制自己摄入外界的信息后,下一步,如何提升切换思维模式的能力呢?类比思维。

1.通过聚焦中心,让模糊不清的问题,变得具体可分析?如何机智地?递进式?提问?

我们经常面对问题很迷茫,抓不住方向,很可能是我们没有合理充分利用所有已知信息,去扩充这个问题的条件。

比如,两家银行的理财收益率,A是4.5%,B是3.9%,无条件选择A吗?

不,大家都知道,必须考虑多重因素,比如期限,自己资金需要的流动性期限,最关键的是,风险等级等等问题。

当我们面对选择的时候,与其盲目焦躁,不如试试在一片乱麻中,利用自己整合信息的能力,加入更多可参考信息,给自己更多已知条件和预期方向,一层一层不断提问,直到问题的核心,找到我们要的答案?这就是我自己定义的?递进式提问?。

2.不断发散思维,巧用举一反三的套路,由抽象到具体,或具体到抽象,寻找新的突破口?如何寻找?创新型答案??

比如,很多发明,能实现弯道超车,或者跨界成功,都是因为出其不意的思路。

红外线反光镜的发明,就是从寻找合适的发光装置,到如何解决供电的瓶颈,再到考虑用?反光?代替自身发光。

我们这些努力码字的小透明也是如此。为了文章更吸引人,一定要学会,开幕雷击,从其他方向切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