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是从哪里来的?

1907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池田苗剧研究员发现了一种海带汤蒸发后留下的棕色晶体,即谷氨酸。这些晶体有一种难以形容但很好的味道。这种味道在池田很多食物中都可以找到,尤其是海带。池田教授称这种味道为“鲜味”。然后,他申请了大量生产谷氨酸晶体的方法专利。池田教授称谷氨酸钠为“味觉的精华”。这种风靡日本各地的“风味香精”很快传入中国,改名为“味精”。很快,味精风靡全球,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调味品。

味精,学名谷氨酸钠。它的发展大致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866年,德国人H. Ritthasen博士(Reed Hausen)从面筋中分离出氨基酸。他们称之为谷氨酸,根据原料的不同(因为面筋是从小麦中提取的)命名为谷氨酸或谷氨酸。来自1908日本东京大学池田的菊花幼苗实验,从海带中分离出L-谷氨酸晶体。这个晶体和蛋白质水解成的L-谷氨酸是同一种物质,两者都很好吃。

第二阶段:以谷朊粉或豆粕为原料,用酸水解法生产味精,1965以前都是用这种方法生产的。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消耗大,成本高,劳动强度大,对设备要求高,需要耐酸设备。

第三阶段: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生物技术的发展,味精的生产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从1965开始,国内所有味精厂都以粮食(玉米淀粉、大米淀粉、小麦淀粉、红薯淀粉)为原料,通过微生物发酵、提取、精制,获得符合国家标准的谷氨酸钠,为市场增加了一种安全、营养的调味品,使用后菜肴更加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