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小结
一个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一个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
一、第一单元宇宙环境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正在加深。
宇宙是物质的,是运动的。
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天体(例如恒星等。;以及星际气体和尘埃)
天体之间的引力和自转:天体系统
天体的等级体系:地球-月球系统-太阳系-星系-一般星系。
河外星系-总星系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而特殊的行星,是地球的宇宙环境,也是地球上生命存在的理由。
太阳系地图:八大行星根据其结构特征和各自成员的分类(地球的普遍性)
小行星带的位置
彗星
中心天体:太阳(质量最大)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地球的特殊性)
宇宙环境的成因: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太阳光照是稳定的
地球自身原因:太阳与地球的距离合适;合适的体积和质量
太阳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巨大影响
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
影响:是自然界水、大气、生物循环的主要驱动力;生产和生活能源(太阳能和化石燃料)
材料)
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中太阳活动类型的比较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光球层中黑子的数量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度的标志,它干扰了气候、降水和黑子数量之间的相关性
电离层,影响短波通信,干扰地球磁场,引发磁暴。
色球耀斑显示最强的太阳活动;但它们经常一起出现,活动周期为11年。
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
旋转方向:由东向西;北极是逆时针方向;南极顺时针
周期:1恒星日。
昼夜交替的原因与当地时间——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一,之二
昼夜交替
终止线的意义和位置。
太阳高度的概念:日半球和夜半球的太阳高度?终止线上的太阳高度=0。
昼夜交替的周期和意义:1太阳日(24小时)
不同的经度有不同的当地时间。
自西向东轮换:当地时间东部早,西部晚;每经度15,当地时差为1小时。
地转偏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地球自转产生的第三种现象
南半球的左偏;北半球的右倾;赤道无偏
影响:风向;洋流;河流两岸的冲刷和泥沙淤积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和交角
旋转方向:与旋转方向相同。
公转轨道:接近正圆的椭圆;近日点和远日点的位置和大概日期
周期:1恒星年
速度的变化: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
黄色和红色的交角(反映旋转和公转的关系)
重视黄与池交合的立体图与平面图;
了解图上重要的点、线、面、角及其关系,要求能画并能描述。
地轴、终止线、赤道面、黄道面、北回归线、南北极圈、阳光直射(点)。
赤纬角和地轴倾角之间的关系。
黄红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地表的移动——地表太阳辐射的时间分布变化
明确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规律和周期:——以1回归年为周期,南北回归。
在字里行间来回移动(线上有直拍;字里行间有两个直拍)
黄红交角的变化会引起五带范围的哪些变化?
“图形的等分”
地球的位置和相应的日期和节气,公转方向,地轴方向,近日点的大致位置和公转速度。
的变化
10,四季和五区的形成
地球自转引起的地理现象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年变化;
同一天不同纬度的分布规律:从直指所在的纬度向南北(太阳平分线)递减
同一纬度不同季节的变化:近大远小(6月22日前后?65438+2月22日左右?)
昼夜长度的年变化:
直指所在半球的白天比夜晚长,纬度越高,白天越长。
直接指向的半球的一天越来越长。
6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白天最长,黑夜最短,北极圈内及周边有极昼。
65438+2月22日左右,北半球?——最短的白天和最长的黑夜都在北半球的各个纬度,北极圈内和周围都有极夜。
春秋分?——在全世界分昼夜。
赤道?——一年四季昼夜等分。
四季划分:(明显的中纬度)
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太阳最高、白昼最长的时间是天文夏季。
天文冬季是太阳最低、白昼最短的时候。
第二单元大气环境
1、大气的组成和主要成分的作用,如氮、氧、二氧化碳、水蒸气、臭氧和固体杂质。
低层大气的组成:比例稳定的洁净空气(主要是氧气和氮气),不稳定的水汽和固体杂质。
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氧气——生命活动的必要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原料;保温功能
臭氧——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蒸气和固体杂质——云的形成导致了雨;杂质:凝聚核
2.大气的垂直分层以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气流的其他特性与人的关系。
对流层越高越低。对流占大气质量的3/4。水蒸气和灰尘;不同纬度不一致的天气现象
平流层越高,平流和高空飞行越高;臭氧层的存在
高层大气中有电离层(无线电通信;太阳活动干扰短波通信
3.大气加热过程
(1)基础能量来源:太阳辐射(各种辐射的波长范围和太阳辐射的本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加热过程(大气的热效应)——太阳加热地球,地球加热大气。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效应:三种形式及其各自的现象(举例说明)
影响减弱程度的主要原因是太阳高度角(不同纬度减弱程度不同)
地面大气的隔热作用;
了解地面辐射(红外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长波辐射)
保温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返回地面。
(插图和例子——如霜冻发生时间;每日温差的比较)
保温的意义:减小温度的日变幅;保证地球适宜的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4.大气垂直和水平运动的原因。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纬度之间;陆地和海洋之间)
(2)大气运动的形式:
最简单的形式:热循环(图解和解释);例子:郊区风;海陆风;季风的主要原因
热循环的分解: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垂直运动
水平气压差水平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风形成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压力梯度力)
影响风的三种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转;表面摩擦
风向的确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2力风(高空风)-平行。
等压线处3-力风(实际地面风),北到右,南到左-斜过等压线,北到右,南到左,注意北半部。
球的实际表面压力场中某一点的风向图
5.三圈环流与气压带和风区的形成
(1)无旋转,均匀表面-单循环(热循环)
(2)旋转,均匀表面-三圈循环
(3)三圈环流的组成:0-30°低纬环流;30-60°中纬度环流;60-90°高纬环流
地面7种气压和6种风的形成:带状分布的理想模式
每个压力区的潮湿和干燥条件(低压和低湿度;高压干燥)
各风区的风向和干湿状况(信风一般比较干燥;西风潮湿)
极地锋:接近60度,由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相遇形成。
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南北移动而移动。
(4)海陆分布对气压区和风区的影响:实际地表情况(块状)
最重要的影响:陆地和海洋的温差
表现(大气活动中心):7月(夏季)北半球:亚欧大陆-亚洲低压;太平洋上高压
北半球65438+10月(冬季):亚欧大陆-亚洲高压;太平洋高低压
(5)季风环流(注意图表)
概念理解:它是全球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东亚季风是最典型的。
季风的成因:主要原因——海陆热力差异(可以解释东亚的冬、夏季风;南亚的冬季风)
南亚夏季风的成因——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移动,越过赤道,右转为西南风
(或者简单地说: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运动)
季风的影响:季风的特点:雨热同期;降水季节变化很大,容易发生旱涝灾害。
东亚两种季风气候及其各自分布区(以秦淮线为界);他们各自的气候特征
——温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北季风区;冬天干燥寒冷;夏季湿热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
1,极端昼夜范围= 90°-阳光直射程度。
2.两点相对高度的公式:相对高度小于(n+1)*垂直间距且大于等于(n+1)*垂直间距。
其中n是轮廓的数量。
3.当地时间:
(1)根据太阳照射形成的时间,例如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子午线(位于白天半球的中心)为12。(地球的自转会改变光照,它会随着时间而改变。)
要求:特殊场所分布(如12分、0分或24分、6分、18分)可在任何形式的日照图上读取。
(2)图上计算:
每15度的经度差为1小时(或1度/4分,经度1分/4秒),东部较早(正),西部较晚(负)。
注意:当穿越日期变更线时,日期将增加(向西)和减少(向东)一天。
(3)公式计算:
(经度A-经度B) *1小时/15度=当地时间A-当地时间B。
注:东经写成正数,西经写成负数。正负经度考虑了日期线两边的日期差异。
4.时区:
(1)为了方便本地通信,全球经度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以其中央子午线的当地时间作为整个时区的* * *时区。
(2)经度的时区计算:
经度/15度=商...余数。
如果余数小于7.5,则时区=商。
如果余数大于7.5,则时区=商+1。
5.时区
(1)时区每相差1个时区,时区就相差1个小时,东部早(多),西部晚(少)。
注意:穿越日期线的日期应该增加或减少一天。
(2)公式计算:
时区A-时区B =时区A-时区B。
注意:东部时区写成正数,西部时区写成负数。正数和负数已经考虑了日期线两边的日期差异。
6、正午太阳高度:
(1)正午太阳高是指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即当地时间12时的太阳高。
(2)图上求导(略)
(3)计算公式(与直接点相比):
90度-某处H=直接点的纬度与某处纬度的角度差的绝对值。
提示:可以把北纬写成正数,南纬写成负数。
(4)计算公式(与任何纬度相比)
A H- B H的绝对值= (A纬度- B纬度)。
注:北纬写成正数,南纬写成负数。
延伸阅读:高中地理答案模板及解题技巧高中地理答案模板
(1)高中地理首先要分答,答案清晰,重点突出,逻辑性强。直接从背景资料中提取的答案放在前面。在高中地理试题的答案中,强调了试题的主要方面。所以,在影响地理的诸多因素中,要抓住最重要的因素,切中要害。如果实在没把握抓不到,那就主次问题一起抓,越多越好。但是要注意尽量把最精彩最重要的放在前面,不要给阅卷老师留下主次不分,题型不切题的不好印象。注意题目分数。如果高中地理分数高,要注意拓展答题重点。在拓展中,不要顶撞题目,不要出错。
(2)高中地理答题用词尽量少而精,注意关键词,注意“不问不答,多问多答,先问先答”的答题规范。但是,如果不确定,又怕错过知识点。按照目前高中地理综合题的评分标准,还是多答为好。
(3)高中地理答案尽量具体详细。如果不确定,可以做一个适度的模糊处理。比如“旧金山沿海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可以回答为沿海寒流降温除湿,不需要指定洋流名称。
(4)高中回答地理问题时尽量使用地理术语。如大气环流、河流径流等语言,是衡量考生回答问题是否高质量的重要标准。回答要先定性描述,再具体分析。
(5)高中地理答题的写作标准是不写错别字。潦草不容易让阅卷老师找到评分点。
高二地理大题解题技巧。
城市(要素)(区域形态)(布局形态)
(1)城市路网问题:
形式:圆形-径向网格-圆形-径向
功能:辐射:方便市中心的交通,使市中心成为最易到达的区域。
环城路:缩短城市端点之间的距离,避免将大量的人和车引入市中心,减少市中心的交通拥堵和污染。
(2)城市交通环境问题:
两大问题:①交通拥堵;②交通环境污染
解决交通拥堵:根本措施是合理规划城市道路
解决交通污染:①实施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技术措施;
(2)广泛种植花草树木,绿化美化交通道路;
③合理规划城市道路。(两种* * *措施)
(3)反城市化:
原因: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了;②农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发展:英美、西欧、日本-北欧(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记忆相联系)
表现:①城市人口向农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②大城市中心区萎缩;
③中小城镇发展迅速;④农村人口增加。
(4)城市工业区的区位特征及原因:
(1)不断向城市外围迁移。
原因:城市用地日益紧张,工业企业污染环境问题突出。
②倾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原因:工业生产活动运输需求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