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清明节是哪天?2020年清明节是哪天?
2020年清明节是2020年4月4日星期六。农历三月十二日,鼠年,鼠年,丁丑日。
2020清明假期安排
2020年4月4日清明节,4月4日(周六)至4月6日(周一)放假三天。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春节,清明节的春节对应重阳的秋节和春秋的春节,自古就有。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祖先礼让有加,对未来追求谨慎。清明节历史悠久,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后来逐渐融合了寒食节和上巳节的习俗。在古代,中国的北方和南方有不同的习俗。唐代以前,我国北方的扫墓主要是在寒食节和寒衣节。据《礼记》等文献记载,唐代以前,没有清明节上坟祭扫的习俗,但到了唐代,清明节祭扫已经成为一种风气。唐代是中国南北墓葬祭祀习俗融合的时期,沿袭了清明的墓葬祭祀习俗,并流传到全国各地。唐朝以后,寒食节逐渐式微,因为和清明节差不多。宋元时期,清明节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将禁火、寒食的习俗纳入寒食节。清明节结合了寒食和上思两个节日习俗,在宋元时期形成了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禁火寒食习俗与上思郊游习俗活动相结合的模式。随着寒食节禁火、吃冷食的习俗移至清明节,我国北方一些地方仍保留着清明节禁火、吃冷食的习惯。明清两代大体上继承了前代的旧制度,清明节仍然坚持并发展了它作为春天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节日的地位。民国时期,在清明节这一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外,植树也被确定为一项常规项目,这其实只是官方对悠久的植树民俗的一种认可。
清明节习俗
坟墓祖先崇拜
在我国历史上,禁火寒食、祭奠祖先早已成为习俗。唐代以后,寒食节逐渐式微,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为一种延续的节令传统。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寒食野望》诗中写道:“鸟鸣昏树,谁哭?风吹旷野纸钱,古墓春草满。李唐的花映着白杨树,白杨树充满了生死离别的地方。不听重泉哭,簌簌雨声人归。”
宋代诗人高句丽曾在一首诗中写道:“南北山多墓田,清明不一样。纸灰飞成白蝴蝶,泪染成红杜鹃花。日落时分,在狐狸沉睡的坟墓上,有一滴曾经到达过酒泉!”即使在今天的社会,在清明节前后,人们仍然有去坟墓祭奠祖先的习俗:拔除杂草,摆放供品,在坟墓前焚香祈祷,焚烧纸钱和金元宝,或者干脆献上一束鲜花,以表达对祖先的怀念。
春游
清明时节,正是春回大地的时候。人们趁着扫墓的机会,全家老少在山野里玩得不亦乐乎。回家后,他们顺手折了几根树枝,戴在头上,开心极了。有些人在清明节期间,在郊区远足,表达他们自严冬以来的停滞情绪时,特意去大自然欣赏和欣赏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色。这种郊游也叫春游,古代称为探春、春猎。它的意思是踩着草,在乡下玩耍,看春光。清明节前后是踏青的好时机,因此成为清明节习俗的重要内容。古代女性平日不能随便出门,清明节扫墓是难得的机会。因此,在清明节,女人比男人玩得更开心,民间有一种说法叫“女人的清明年”。屈于慧。
穿柳枝
清明节是柳树发芽,烟绿的时候。有折柳、穿柳、插柳的民俗。人们外出郊游时,顺手折下一些柳条树枝,可以拿在手里把玩,也可以编成帽子戴在头上,或者带回家插在门楣和屋檐上。俗语有云“清明不穿柳,美少女成明眸”,可见清明折柳是旧社会非常普遍的习俗。也可能与过去寒食节用柳枝讨新火的习俗有关。今天看来,随意折柳枝是对树木的一种损害,不应该提倡。清明节插柳种树的习惯,据说是为了纪念发明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尝遍百草的神农。另一方面,据说介子推死时所持的柳树后来复活了。晋文公给它取名为清明柳,并把它折成一个圆圈戴在头上。这种习俗后来被介绍给了人们。虽然典故来源不同,但这些习俗还是离不开人们春回大地的喜悦。
饮食习俗
每到清明节,家家户户都要做一种叫清明果的食物,用来扫墓祭祖。在我的记忆中,清明节的到来意味着我可以品尝绿色和芳香的水果。清明果的形状有点像饺子,但味道却截然不同。清明果的果皮是由一种叫艾蒿的植物制成的,艾蒿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开小黄花,叶子小如菊科,丛生。
每年清明节前,女人们都会提着竹篮,三五成群地来到田间,兴高采烈地采摘艾叶。绿色新鲜的艾叶堆在筐里,真的很吸引人。艾野才回家后,就开始了制作清果的复杂过程。女人就像一个按摩师,绿色的苦艾一眨眼就变成了美味的透明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