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婚礼有哪些民俗?

新中国成立前,新乡就有早婚的习俗。男性结婚年龄一般为15至20岁,女性结婚年龄一般为15至18岁。男女结婚必须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婚过程中有许多繁文缛节。谈婚论嫁:第一次谈婚论嫁时,父母先委托媒人,通过媒人可以了解对方的生肖,根据阴阳的迷信来看自己的生肖组合。侵略性的动物标志有鸡和狗,龙和虎等。最适合的生肖是龙兔,有“龙缠兔,世代富贵”之称。女方可以比男方大两三岁,但不能大一岁。民间有句话叫“妻大才高,金长才高”,“妻小才高”,还有“女大一没饭吃”。相亲:问清楚对方家庭后,相亲。双方约定相亲日期,女方由媒人引导,与陪同人员到男方或媒人指定的地点与男方见面,媒人当面介绍双方情况。参观结束后,男人给了女人一份礼物。如果双方都满意,这就是最初的约定。订婚:在吉日,男方父母约定婚期,并通知亲朋好友。新套:新的床上用品和枕头都必须由有孩子和夫妇的妇女缝制。缝纫前,婆婆抓三把棉花,摊开。然后,她抓起一些花生、红枣和核桃,缝进被褥里,意思是“早生贵子”。压箱:在新娘婚礼的前一天,新娘的嫂子或姐姐把新娘的婚纱放在一个箱子里,并在上面放钱。新娘到婆婆家后,婆婆要往这个箱子里放钱,而且是比箱子里的钱多。结婚前一天或当天早晨,女方或兄弟会在娘家的嫁妆里插一根柏树枝,送到男方家,寓意常青。嫁妆送来后,男方家设宴款待,随行客人向嫁妆人索要钥匙打开箱子,将钱封给钥匙持有人,对方满意后才交出钥匙。婚礼:婚礼前两天,男方给新娘送来一个通讯箱,里面装着化妆和上轿子的衣服(衣服必须配对)和首饰,外加一瓶酒,一块肉,一升米和面条。婚礼前一天,男方布置新房,新郎弟弟当晚压床,被允许在新床上撒尿。婚礼当天,男方准备四顶轿子,一顶给新郎,一顶给新娘,一顶给参加婚礼的客人,一顶给孩子。迎亲仪式:迎宾员引导新郎进入新娘家,每到一家门口,引导新郎向客人顶礼膜拜。新娘家必须给新郎和引座员盛一碗饺子汤,放三遍音乐,新娘才能上轿子。上轿子:新娘上轿子必须穿蓝色的鞋子,这些鞋子不允许穿回娘家。上轿子前,她妈给女儿钱离开她妈,把结婚证交给新娘,新娘拿到婆家压在床上,表示两家人平安。上轿分大婚和小婚。大婚中,新娘不踏地上轿子,由四个人坐在一把椅子上抬着。小婚,新娘跨进轿子,轿子顶升得很大。如果途中遇到轿子,一定要下轿奏乐,才能再去。下轿:下轿前,新娘要梳头,说“一梳金,二梳银,三梳骡马成群跑。”婆家也要给新娘送上轿子礼,然后有帮手扶她下轿。遇有盲年(即年中无“立春”),新娘下轿子时必须拿着照明物向前走,以示盲年要生孩子。新娘下轿后,脚不准着地。她必须从轿子门铺一块蓝布到天地堂。新娘脚踩蓝布走向天地桌,男方在她身上撒草。拜天地:拜天地是婚礼仪式。天地桌上放一个装满粮食的桶,用红纸封好,两边各放一根红烛,桶前放几个果盘。桌前铺红地毯或垫子,垫子前放鲜花,鲜花前放马鞍。新娘要跨鞍摸花,这叫“骑鞍摸花”,以示家人平安,有余。然后新郎新娘站在天地桌前,面对天地之神,拜天地,拜父母,然后夫妻互相拜。入洞房:拜天地后,新娘入洞房,小姑端着脸盆,在水中放一个发髻和一枚硬币。新娘一定要把馍馍拿出来扔到床下,然后嫂子把水送走。然后,她嫂子把煮好的饺子送到新房,让新娘用筷子挤出来给新郎吃。宴会:这家人举行宴会招待客人。办酒席的时候,男方陪客人带路,送礼的人陪新郎看菜,女方才送行。那人陪着客人喊:“新郎看菜!”女方长辈答:“省事三次。”然后仪式开始了,新郎鞠了三躬。女方送别晚宴结束后,由陪护带路。新郎的长辈手捧酒盘,道:“酒冷酒席明。请照顾好公婆。”对方回答:“我吃饱喝足,公婆都很好。”新郎的长辈对他说:“你先尝尝酒,我要娶媳妇,你家忙。”对方回答:“大家都很忙!忙!”这套礼仪就是俗称的“钟”。见新娘:新娘的告别会是在宴会结束回来之前见新娘,以示安慰。送走客人后,国内的客人(新郎的亲朋好友)和坐在最底下的客人(我们家的长辈)聚在一起,新娘一个个拜堂磕头,拜堂的人出拜堂的钱。闹洞房:新郎的晚辈或同辈进入洞房与新婚夫妇玩耍至深夜。婚礼灯:新婚之夜,在床上放一张桌子,点上两根红蜡烛,俗称“婚礼灯”。一个给新郎,一个给新娘,谁的婚礼灯点的时间长,说明谁的寿命长。回门:婚礼第九天,新娘的哥哥会带她回家住几天,俗称“九九”。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颁布婚姻法,废除旧的包办婚姻,实行男女平等和婚姻自主。但一般要在节假日或农历三、六、九举行婚礼。在婚礼管理上,有的还保留着见面礼、穿新衣、送嫁妆、压钱、摆酒席、闹洞房等传统色彩,但比旧社会简单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