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设计有哪些组成部分?
幼儿园集体活动流程设计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教育活动的目标模糊、不明确,缺乏可操作性。例1大类科学活动——土豆宝宝活动目标1。师生创造环境,激发孩子的探索兴趣。2.鼓励孩子大胆提出与土豆相关的问题,用更连贯的语言表达对土豆的感受。3.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培养孩子对科学活动的态度、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上例中的目标1和3过于笼统,不够具体,形同虚设。很难通过一次活动完成这样模糊的、可操作的目标,这种情况往往导致孩子学习的无目的性,老师指导的盲目性,缺乏针对性。有的老师还把活动目标和活动建议、活动过程混为一谈,把活动目标和活动内容混为一谈。教学目标设计是对教学活动预期结果的规划,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一个规范清晰的行为目标表述应该包括:行为主体是指学习者,因为行为目标描述的是儿童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行为动词用于描述儿童形成的具体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情境或条件——影响儿童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围,主要解释儿童完成操作的情境;表现水平或标准——指儿童达到目标的最低表现水平,用于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的程度。那么,如何陈述教学目标是明确的呢?怎样才能实现教学目标的清晰化?一是教学目标尽量用可观察的行为来表述,使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第二,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反映儿童行为的变化,陈述儿童的学习结果;第三,教学目标的表述应有利于考虑如何科学地测量和评价教学效果。因此,示例1的目标可以修改如下:1。通过品鉴、制作小动物或各种造型活动激发孩子的探索兴趣;2.鼓励幼儿积极大胆地说话,用更连贯的语言说出土豆的味道和特点;3.通过经营活动,引导孩子感受家乡的美好和劳动的快乐,培养孩子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的感情。2.在选择活动内容时忽略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当地、幼儿园、班级儿童的特点,教学内容的设计是教师认真分析教材,合理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表达或呈现的过程。它是教学设计中最关键的环节和主要部分,其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成败。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才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对这类问题的考虑涉及到“工具理性”的问题。工具理性是指体现在计算、测量、组织、预测等技术行为中的认知能力,其目的是追求行动的“效率”和效用的最大化。【注③】教师要借助工具理性对教学媒介进行质疑和反思。这种质疑和反思应该体现在:所选取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如何理解、组织和呈现所选内容?就某一内容而言,哪种方法最有效?对于幼儿来说,如何学习才能获得最有益的发展?所以在选择活动内容的时候要注意:1。选择合适、恰当的内容,与目标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要删掉。在大课的科学活动《故乡的黄河》中,其主要目标是:帮助幼儿了解“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流及其发源地,黄河流经兰州;通过参观了解兰州十里黄河风情线,培养孩子热爱家乡的情怀;知道黄河与我们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就要保护好它们,培养孩子最初的环保意识。老师把对长江的认识作为介绍的重要内容,占用了大量的活动时间,但与活动目标关系不大,内容抽象,孩子难以理解。所以可以把它作为附录从正文中删除,放在全文末尾,供教师酌情参考。2.选取的内容要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在儿童的近期发展区有发展空间,即以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为基础。在大班的科学活动《宇宙英雄奥特曼》中,老师打算告诉孩子们,“怪物是由一种叫碱的物质制成的,它是透明无色的,但是有一样东西是可以找出来的。它的名字叫酚酞试剂,因为碱遇到酚酞会变红,所以小孩能看到怪物。那么什么能消灭怪物呢?它是一种叫做‘酸’的溶液,因为酸可以中和碱。”酸碱中和是初中化学中一个重要的基础知识,涉及到相对复杂的物质结构变化和化学反应机理。设计者所表达的内容明显超出了儿童的体验范围,儿童很难理解这种化学变化的真相,而且这种内容也不利于儿童的认知发展。3.选取的内容要紧密联系儿童的现实生活,既要适度新颖,又要避免脱离儿童的现实生活经验,要着眼于儿童身边的科学。下面的活动设计成功地将幼儿的生活经验与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例2大类科学活动——物体扩展确实是绝妙的设计意图。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物体受热、冷却或遇水膨胀的现象。为了让孩子们通过实验初步认识这一现象并简单了解其原理,提高孩子们观察和探索事物的能力,特设计本次活动。活动目标儿童通过观察和探究感知物体膨胀的现象,初步了解物体膨胀的条件。引导孩子理解事物的变化和变化的乐趣。活动准备(略)活动流程1。开头部分(略)2。基础部分(1)观察和发现物体的热膨胀现象1。看一看:老师现场炒油条,让小朋友观察油条的变化,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2.尝一尝:现场制作爆米花,让孩子品尝,感受其变化的秘密。3.比较:玉米和爆米花有什么区别?4.做:老师展示扁平的乒乓球,让孩子想办法让它膨胀起来。为什么?(2)观察发现物体遇冷膨胀的现象。1.给孩子看冻裂的瓶子,观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2.说说还有哪些物体遇冷会有这种现象?(3)观察和发现物体遇水膨胀的现象。1.孩子们的桌子上分别摆满了一盘盘的腐竹、银耳、饼干等。孩子们被要求将其中一个浸泡在水中,观察发生了什么。2.把泡过水的黄豆和没泡过的黄豆拿出来,引导孩子观察两者的区别。为什么?3.引导孩子观察刚泡好的腐竹、银耳、饼干...尽量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大豆的情况。4.孩子们拿着一些茶叶,一边泡茶一边谈论茶叶的变化。(4)游戏:有趣的虾片(略)三、结尾部分讲了哪些物体膨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有哪些物体膨胀的现象会影响我们的生活?三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忽视领域间的渗透。具体来说,这个问题表现在注重形式的新奇而忽视内容本身的有机联系,仍然注重教师的讲授和其控制作用的发挥,忽视儿童通过“做”而不是“听”来学习科学,知识迁移的痕迹较重。例3中学课堂数学活动设计——“有趣的数字”1。老师展示数字影像相册,要求幼儿仔细观察,大胆想象,依次读出数字,加深对数字0到9的理解。2.根据图画书,孩子们学习数字歌曲。1又细又长像铅笔2像逆流而上的小鸭子3像倾听声音的耳朵4像迎风飘扬的旗帜5像卖菜的秤钩6像吹响的哨子7像锄头除草8像掉不下来的洋娃娃9像水瓢盛水,0像鸡蛋做蛋糕。3.游戏活动。游戏一:数字藏在哪里?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找出数字0-9藏在哪些动物中。游戏二:“找数字”依次展示两张难度不同的图片,找出图片中的动物是由哪些数字组成的。4.业务活动。老师:除了刚才孩子们看到的图片,我还带了很多动物的图片,放在桌子上的篮子里。请拿出一张你喜欢的图片。这项活动的设计者初衷是“根据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培养孩子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引导孩子认识数字、记忆数字图像。”将单调的数字与生活中的物体结合起来,巧妙的简笔画建模,让孩子轻松有趣的学习。但在设计过程中,教师缺乏对中班儿童学习特点的了解,忽视了为儿童创造一个主动探索和学习的环境,过分强调形式的变化,未能将对数字的理解融入儿童的日常生活。所谓“游戏”,只是孩子在老师控制下的实践活动,老师教的痕迹很重,很难看到孩子会“轻松有趣”地学习。相反,在这种典型的小学和成人教学环境中,我们深深怀疑孩子能否“感受到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到数学的重要性和趣味性”,“帮助每个孩子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获得新的经验,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新的发展”只能是空中楼阁。第四,不注重科学活动过程中问题的设计,封闭式问题和无效问题较多。在集体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主要靠提问来引导幼儿探究,所以问题的设计非常重要。一般来说,提问应以开放性问题为主,可以指向幼儿的操作、探索和思考,引发幼儿的自由表达、发现和创造。比如中班的部分科普教育活动“驴过河”提问:驴第一次驮着什么过河?驴子不小心掉进河里,发现身上的盐袋怎么了。驴子第二次驮着什么过河?当驴子背着棉花掉进河里的时候,它有没有发现棉花包也是轻的?设计者采用了循序渐进的提问方式,引导孩子们逐渐理解故事内容,找到驴心中的疑惑,从而带着问题进行实验,通过操作活动来验证前面的结论。虽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布后,我们确立了新的儿童观、教育观、教师观和知识观,但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贯彻纲要的基本思想和理念,还需要一个艰难的过程。教师的专业成长依赖于教师的自我反思、专家指导和同伴合作。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有条件的地区可以依托与高校教师、学前教育委员会的合作,借助继续教育等形式和力量,组织教师开展活动设计专题培训,包括明确活动设计的重要作用、了解活动设计的格式和规范书写等。改革考核制度,把教师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专业发展结合起来,注重调动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特别是把促进幼儿发展的教学成果作为评价教师的主要指标,从而提高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效率,真正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加强园本教研工作。引导教师关注儿童学习的过程,发现、发现和研究儿童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探索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本质上,园本教研是幼儿教师在正常教学时间内,基于自身教学实际问题,为提高教学质量而开展的行动研究。它是“为教学而研究,为教学而研究,在教学中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也促进了教师的综合专业素质。在职前教育中,要加强对学生活动设计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注重在幼儿园的实习和实践,让学生有机会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掌握标准化的教学设计技能,并能够熟练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