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苏中、苏南的民俗差异
江苏省* * *在制定“十五”计划时对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地区做了新的界定:苏南包括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苏中包括扬州、泰州、南通,苏北包括徐州、盐城、连云港、淮安、宿迁。二分法和三分法实际上是用天然的屏障来划分地域文化。
江苏境内较大的河流是长江和淮河,历史上常常成为南北朝廷长期对峙的前线。
所以江南和江北,淮南和淮北有明显的文化差异。
一般认为,长江和黄河是中国的两条母亲河,中华文明以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为标志。
在江苏,淮南主要受长江文明影响,淮北主要受黄河文明影响。
苏南苏北以河为界,苏南苏北以钱为界。
苏南人的素质使他们更接近金钱,他们做事谨慎,而苏北人往往忽略了成本。苏南人爱钱多过爱面子,苏北人自尊心太强,不为钱所苦。
比如,如果苏南人收入65438+万元,在此基础上,再从银行融资65438+万元,扩大再生产;在苏北人,很多情况下,5万人民币用于消费(这无异于浪费),另外5万人民币留作银行存款。
根据货币也有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1元的效用对富人来说远大于穷人,所以财政转移支付(国民收入再分配)是劫富济贫的有效方式。
当然,监管和资金必须齐头并进。
很多时候,至少要在责任制上严格落实大额资金的来龙去脉(苏南扶持苏北多年,苏南人送的大象却成了苏北的小兔子)。
春江水暖鸭先知,苏南人对国家大政方针的每一次变动都非常敏感,以便及时按需调整生产。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苏南人靠能力赚钱的时候,苏北人是靠邮政赚钱(追求铁饭碗)。从90年代开始,苏北人靠能力赚钱,苏南人开始靠钱赚钱(利用外资,投资房地产,虚拟市场);苏北人人习惯了稳定的生活,而苏南人认为只要能赚钱,他们可以做任何不违法的事情。当苏北人意识到这一点时,苏南人已经领先一步:他们可以赚钱(不管是大是小),而不会因违反法律而被追究。
我们受到了错误的指责。
苏北“重男轻女”的腐朽观念往往被苏南人所不齿,苏南追求“少生孩子,好生孩子”的原因是深层次的。
首先,苏北人更清楚,培养一个孩子的成本远远低于孩子的成功所带来的回报。
可以这样理解,如果三个孩子中有一个成功了,整个家庭就解放了(苏南居民收入水平是苏北的两倍左右,如果用一个单位的资源培养一个孩子的概率是20%,那么三个孩子中至少有一个成功的概率是48.8%,而用苏北人两倍的资源培养一个孩子的概率是40%[20%+20%]。
其次,苏南人没有苏北人急,因为即使子女无能力,他们也积累了相当数量的财产来养活自己和可能无能力的子女(这就是不公平政策造成的苦果)。
养儿防老的观念在苏北根深蒂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极不完善,大部分农村居民处于无保障状态。他们更信任自己的孩子而不是* * *的政策,而苏南人更喜欢用政策而不是自己的孩子(在中国这样的大国,工薪阶层都集中在大中城市,社会保障网络的崩溃意味着国家形态的丧失,他们相信任何* * *都不敢冒这么大的风险)。
* * *做是一回事(往往什么都不做)。作为一个贫困的深度冲锋,苏北大学生不需要喊出“报效祖国”的空洞口号。养活自己就是对江苏经济发展最大的贡献。
首先要敢于承认自己和苏南的差距,虚心向苏南人民学习,也请苏南的兄弟城市不要怨天尤人,要有耐心,因为苏北需要时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苏北不能指望苏南的救济,重要的是把经济发展和人文素质提升结合起来。
在我看来,质量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应该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保持同步或者略快。
苏北人的头鼓起来应该比他的钱包鼓起来更重。
试想一下,如果素质和收入差距太大,发达的苏北人会是这个样子:265,438+0世纪的衣服,90年代的仪态,80年代的保守思想(财富让他们无所适从,没有同等的素质来匹配这个生活水平)。
总的来说,南北差距会进一步加大,苏北的发展势头会领先全省平均水平(一个经济实体发展到一定程度,会以巨大的基数稳步发展,速度会继续放缓)。
全省平均生活水平会稳步提高,但苏北几十年内不可能赶上或超过苏南。
当然,苏北也有值得骄傲的地方。放弃市场经济给苏北人带来了强烈的精神、信用和责任感。
这样他们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融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因为他们的生活方式更被社会接受和尊重。
比如苏北的男生,往往就是安全感的代名词。当然,苏南也是钟灵的一个美丽的地方。比如那边出来的女生比较聪明可爱,家庭也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