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菜栽培技术|黄花菜什么时候种?

黄花菜也叫黄花菜,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以花蕾为食用部分。花蕾富含多种营养成分,深受人们喜爱。黄花菜多与干花蕾同食,鲜黄花也可热水煮、油炸,但由于含有生物碱,不宜过多食用。黄花菜干品是出口创汇的主要蔬菜之一,是北方极具发展前景的一种蔬菜。黄花菜特别适合在山区、半山区、角落、荒地种植,也可作为果树的间作作物。由于根系较深,具有一定的固土保水作用,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1的生物学特性

1.1黄花菜对温度适应性广,地上部分不耐寒,霜后枯萎。地下部分变短的茎和根抗寒性强,能承受-30℃的低温。因此可以在我市各地安全越冬。抽薹花期对温度要求较高,一般为20-25℃。如果昼夜温差大,生长旺盛,花苔厚,芽多。

1.2黄花菜根系发达,根深可达1.3-1.7米以上,肉质根内水分较多,耐旱性强,可山坡种植。但抽薹后,土壤需要湿润,盛花期需水量最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在花期进行灌溉,以提高花芽产量。田间长期积水会影响根系生长,容易发生病害。因此,低洼易涝地块应注意雨季排水。

1.3黄花菜对光照强度适应性广,能在半阴地正常生长,可与高大作物间作。果树之间种植也可以充分利用土地。但在阳光充足的地方生长更旺盛,尤其是开花期,阳光充足,芽越来越多。花期持续下雨会造成大量掉芽。

1.4黄花菜对土壤适应性广,贫瘠,即使是轻度碱性土壤也能生长。但在土质疏松、肥力高的土壤中,种值生长旺盛,产量高。

2栽培技术

2.1再现

黄花菜有两种繁殖方法,即分株法和播种法,但生产中常采用分株法。具体方法是:春季拔花苔前或出芽后分株。选择生长旺盛、芽多、质量好、无病虫害的植株,从缩短的茎上切下一些有根的植株,切掉老化的根和粗大的肉质根,适当切根即可种植。挖掘时,尽量减少对残存植物的破坏。一般分株切下的部分占据整个植物丛的一侧,若干年后可以在植物丛的另一侧切下分株。也可以利用老株,挖出来进行分株繁殖,但生长势不强,产量低。

2.2殖民化

虽然对黄花菜的土壤要求并不严格,但一次种植就要生长10年以上,所以要注意种植地点的选择,一般选择地下水位低的平地或排灌条件好的坡地。在种植前挖地30厘米以上。为了保持水土,山坡种植时要修梯田。整地要整平耙平,起70cm宽的垄,挖深25cm,直径30cm的种植坑,坑内施有机肥,与土壤拌匀。6月初播种,每个坑2-3株,浇底水,渗水后覆土,使根埋入土中10-15 cm。每亩栽培3500-4000朵黄花菜。

2.3现场管理

慢栽苗后,经常进行中耕除草,防止缺草和铲草结合。从第二年开始,出苗前每年中耕1次,深度约12-13 cm,施速效肥一次,可使苗粗壮整齐。抽薹前在行间进行65,438+0浅中耕,深度6-7 cm,用速效肥进行第二次追肥,使花苔粗,分枝早,发芽早。旺盛收获期第三次追肥还是用速效肥,尤其是土层较差的地块。这种追肥增产效果明显。各时期追肥以速效氮为主,但磷钾肥需配施。氮肥不能偏施,否则叶子太嫩,会致病。

每年的7-8月是黄花菜的花期,对水分非常敏感。此时,如果土壤水分不足,容易导致芽短而细,掉芽率高。所以这个时候要保证供水。干旱期每7天灌溉一次,保持土壤湿润。在夏季干旱之前,锄掉表层土,减少水分蒸发,增强保水性。此外,在黄花菜花蕾出现后喷施激素和叶面肥,也非常有利于保持和增强花蕾。

黄花菜种植后第八年至第十五年产量最高且稳定,十八年后产量会下降,需要更新复壮。采收要及时,必须在开花前4小时采收,才能获得高产。

2.4加强病虫害防治

2.4.1疾病控制

黄花菜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发生锈病、叶枯病和根腐病。这些疾病多发生在温暖、多雨、潮湿的田地。所以不能种的太密,密度大了通风不好容易生病;排水不畅,土壤板结,偏施氮肥,叶片细嫩,都容易感染病害。

锈病: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小斑点,后蔓延至全株。用锈色粉覆盖花苔,用15%三唑酮1500倍液防治。

叶枯病:发病初期,叶片中部边缘出现水浸状斑点,逐渐向上、向下蔓延,形成褐色条纹,最后变成灰色,严重时整叶死亡。可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防治,也可用百菌清、抗病毒矾、扑尔敏防治。每7-10天喷一次,连续喷2-3次。但是在采花期间是不允许喷的。

根腐病:植株茎内出现菌丝体和菌核,根部和变短的茎腐烂,导致植株死亡。发病初期可喷施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77%克螨特可湿性粉剂或多菌灵和代森锰锌混合液。

2.4.2害虫防治:黄花菜的主要害虫是红蜘蛛和蚜虫。蜘蛛可用杀螨剂防治,蚜虫可用氧乐果、大英雄、康福多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