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海丰县赤石镇历史

赤石镇位于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西北部,距海丰县城39公里,与惠东县接壤,海丰第二大河流赤石河贯穿全境。

全镇面积293.5平方公里,占海丰县的六分之一。

赤石镇辖11个行政村、2个社区、86个村民小组。据统计,其总人口超过65438+90万,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超过3000人。它是原东江纵队第六支队和海陆丰中央县委所在地,曾为红二师、红四师、许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战斗和感动。

历史和文化

沣河老故事

在海丰县以西的赤石,峰峦叠嶂,绿水青山。

其间有三个盆地,即大安洞、明热洞和四个乡镇。三大水系,即大安河、明热河和赤石河穿过洞穴,在赤石市场南部汇入凤凰河,然后通过应急门离开九龙湾流向大海。

沣河是赤石人民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她用饱满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子民。

早在漫月时代,位于桂山(今惠阳、惠东)和海丰之间的赤石月就是人们最早醒来的地方。

近日,记者顺沣河而下,从大安洞到赤石市场,从江头村到夏薇村,一路追踪。

在竹子的阴影下,古老的村庄,古老的码头,古老的渡船...美丽而古雅的图片震撼着历史的回声。

河边风景

海丰县第二大水系沣河自东北、西北流向东南,陆地总面积382平方公里,河长36公里,包括明水河一级支流赤石河和4条小支流。

沣河流域的地质构造属于莲花山断裂带的管仲费尔断裂带,从费尔经尹平山进入盆地,在金奎大洞分成两个分支。主干线东西走向,经赤石、塘湖,出惠东白云,在淡水与高滩-深圳断裂带交汇。另一条支线经埃布、吉隆和香港南岸接入大亚湾,至赤沙。

沣河的名字是由于下游的形状。上游狭窄陡峭的河床在应急闸门下方突然变得开阔,水流平缓。在阳光下,波浪像凤凰一样闪闪发光,因此它被称为沣河。

也许是受“晚渡沣河”的影响,整条河都叫沣河。

沣河发源于海拔1.256米的白马峰,与惠东县接壤。珊溪源头的7公里长的河段被称为北坑,流入金奎大山谷6公里,到达池塘的尽头。东坑和鸡笼山分别从左右两岸注入。

鸡笼山发源于东关山,红军洞就建在这里。两公里以下,大椒园河从左岸注入。

芭蕉园发源于梅陇与渔仔滩交界处的峰顶山,在马仔角与主干道汇合,是上游较大的支流之一。

从马仔角向南流6公里,经龙潭坡至新城。

65438+从新城往下0.5公里到三江楼村,明热河从右岸注入这里。

明热河为赤石河一级支流,发源于河梁市,峰高1.282米,全长22公里。从棠湖山下到冰塘铺的右边,有一条源于成都山的明溪河,峰高1.098米,然后在三江楼流入主流。

上游水下山上有飞瀑,如青龙飞流而下,山下有水池;它叫青龙湖,深不可测。

三江塔下河段江面宽阔,几经转折进入应急门峡。

急水,顾名思义,也是水流湍急。

门,象形说也。

宽阔的河流在这里突然收缩了一半,岩石插入河床,如一座拦截河流的闸门,落差为1.5米。

后人因其高雅而称之为汲水门。

河边有一个村庄,也以此命名。

“勒马过河”是这里的自然景观。

河里的石头凹凸不平。从远处看,它像一匹战马涉水而行,水撞击石头发出隆隆声,就像一匹奔腾的战马过河。

应急门下方的河流则是另一番景象。

上游狭窄陡峭的河床在这里突然变得开阔,水流平缓。阳光下,水波粼粼,远处如凤凰。

在安全门的右岸是深涌村,该村有一个渡口。在过去,这是一个政府经营的渡口,路人免交渡费。它叫“义都”,岸边立有一块“丰和义都”石碑,是清咸丰年间立的。

这里有美丽的山和美丽的风景。每当夕阳西下,彩霞闪耀,有“夜渡沣河”的奇观,是海丰八大古景之一。

从沣河渡口到元墩林场1.2公里,广汕公路大桥飞流过江,再低4公里。发源于额布畲族山南门河,自右岸至宝塔山脚下汇入主流。

主流收入南门河后,向南流向沙浦渡,流向九龙湾。

洪水期间,赤石曾是一个内陆海港。每当汛期洪水泛滥,海潮回灌时,这一地区就再现了“大口小肚,岛屿耸立”的景象。

时间序列更加重叠,海水在变化,泥沙在下降,逐渐将海港变成平原。随着大海的逐渐消失,只剩下一条弯曲的河流。

沣河是盲肠连接大海的一段。

古村落

有河的地方就有人。

沿河而下,村庄简单而宁静。

村边有绿树,村外青山巍峨。

参观古村落的第一站是江头村。

该村因建在江上游而得名,当地人称之为“江”。

明万历二十五年(1537),温氏先民从祖籍福建迁来此地,与沿江人民开始了隐居生活。

在村子里闲逛时,我很少看到庄青村的人。

“他们都出去工作了,”祖母慢慢地说。

站在赤石桥上,俯瞰三江楼村,由绿竹、黑瓦和白墙组成的古民居照片令人着迷。

屋顶上的瓦片,沐风几百年后的梳子雨的颜色,任何画家都能与之媲美?

三江楼村始建于清初年(1626-1636),曾居住着钟、林、黄、张、李、陈等少数民族。

因其位于金奎大河、明热河和赤石河的交汇处,并建有城门楼而得名。

高大雄伟的门楼不见了,古老的渡口还在。

小船慵懒地停泊着,呈现出“船不渡己过野”的意境,与大桥飞架、天堑变通途形成鲜明对比。

当我踏上李玉普村时,我心中有一个困惑的问题。

那个形状像一条大鲤鱼的大草塘还在吗?鲤鱼的头还是对着赤石河的吧?

“如果你想看鲤鱼,你必须爬上远山!”我的朋友小曾似乎已经猜到了我的想法。

随后,他介绍了村子的历史。

明宪宗八年(1473),陈氏兄弟由祖居东莞茶园迁至村居住。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5),部分刘姓移民从祖籍梅县迁至鹅埠牛牛湾,后迁入略高于村落的地方居住,形成农村地区。

李玉普离赤石市场很近。在过去,它曾是海船的停泊地和海鲜及山货的集散地。仙船可达大安。

中午时分,村头的大榕树下,几个披着黑布的老人正躺在竹椅上乘凉,享受着山风带来的惬意,旁边还有一只小狗警惕地看着我们这些陌生人。这是孩子记忆中的画面。

老人黝黑的皮肤和突如其来的发根让人想起画家笔下的父亲。

李玉普村下面是大山头村,是清代“赤石河驿渡”的码头。

清干隆三十三年(1769),附近马头岭村的李姓居民率先迁入此处定居,后由邻村迁入林、洪、彭、于、陈等姓居民,形成村落。

因为村子建在牛石垭主峰下,村子后面的周围山丘高大而著名。

下游的夏薇村是我们的最后一站。

这个三面环河的村庄有着南方水乡的魅力。

元朝初年(1230),陈的祖先从福建迁居于此。

一些姓陈的居民是明朝嘉靖年间(1553-1566)从李玉普村迁来的移民后裔。

申冲古码头

申冲村,又名申冲村。

汹涌,大海可以到达的意思。

十几米深的深水形状像锅,因此被称为“深水”。

申勇村位于沣河下游咸淡水交汇处,过去是船只停靠的码头,你经常可以看到数千艘船只在河中争流的壮丽景色。

在古代,在沿海地区的码头形成之前,县和主要市场港口的货物装卸主要依靠内河码头。

深水航运业曾经非常发达,许多“淘金者”蜂拥而至,每天来来往往的货船成为这里的一景。

因此,深涌码头经常人满为患,非常热闹。

清初,梅陇的张、林等移民率先来到这里种田打鱼,随后由邻村迁入李、叶、吴、洪、杨等姓村。

“深涌”曾经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名字,每个人都知道它。在过去,当海外华人寄回信件时,他们只需在信封上写“中国海丰深涌”即可到达。

赤石水上交通主要依靠沣河、金奎大河和明热河。

晚清至民国时期,沣河上的交通工具主要是“捕鸟船”和“宾兴船”。赤石的大量土特产源源不断地销往外地,而外地的副食品和生活用品在赤石也很受欢迎,货船每次都满载而归。

当我们到达大安溪和明热溪时,因为河水变浅了,我们不得不换乘一艘名为“刘孜”的船。

建国初期,沣河仍可通航。后来,由于海上“山浦仔”号的搬迁,它成了一个危险的港口。在1961中,从“山浦仔”到小莫市场前面新开了一条辅助通道。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小莫市场的前辅助航道变得又浅又窄,大型货船难以通过,河运逐渐被放弃。

如今,这一切都已成为过去,古码头也不复存在。

繁华如梦,曾经富裕的航运业和曾经繁荣的码头都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丰和万度

“夜渡沣河”是海丰古八景之一。

翻开地方志,不乏对其自然景观的描述:“沣河申勇村附近河道宽阔,西侧山坡青翠欲滴,沿河水中竹影倒挂。每当夕阳西下,彩霞相映,山峦美不胜收。

“千百年来,浩瀚的江面依然映着竹影,坡上的松树依然苍翠,渡口还在。然而,我们不能等到太阳落山才能看到彩霞满天的美丽景色。

然而,这又有什么关系呢?难道不知道看风景不如听风景,怎么听都比不上“读风景”?

清康熙年间,海丰县令姚曾赋诗赞曰:

长长的英涛河与水平的池塘相遇,船在招手,想好好欣赏日落。

芒迪州前花舞,燕温泉岭忙。

轻辐波催色,野渡带凤凰赏凉夜。

听说杨桃刚在十里之外,听到和尚家烘茶的味道。

历代诗人也留下了许多诗篇:

江村地区被毛鹏包围,黄厝附近的风景很清晰。

古树笼烟,喜鹊鹤鸣,阴风鼓浪戏傲娇。

在海滩前,鱼爸爸不见了,夏玲神庙的钟声断断续续地敲响。

乘客们急着回到他们的船上,船帆在夕阳西下时斜挂着。

溪水的光在傍晚融化,岸边的青山入镜。

野水在远离蓝色的地方徘徊,它是淡淡的,泛着夕阳红。

行人莫迟疑回首,舟楫乘风不劳。

但我羡慕深海附近的垂钓者,忘记了海鸥正在向西和向东飞去。

其实“义渡河”和“晚渡河”是一回事,只不过前者强调的是“义”,后者强调的是“景”。

只有风景的美丽使过去的人流连忘返;义举让人肃然起敬。

丰和渡口是古代粤东各县通往惠州、广州的唯一官方渡口。

北距明热温泉10公里,东北距羊蹄岭5公里。

渡船由政府出钱选择船只,雇用摆渡人并在渡口停留,以便路人可以在早上和晚上乘坐渡船。因免交摆渡费,故称“丰和义都”。

“丰和义都”虽名为官办,但实际上是同治年号林戈亲自设立的。

清同治版海丰县志?延续?人》载:林戈之字顺义,号寿山,授五品封号为例。

乐善好施,平整道路,建造桥梁,修复城市和填海,倡导建造一个棚子供教育部门检查,重建明伦堂,肖杰寺,在广州和滨兴休息,建造一个茶亭,发给文庙工人出租,并在大冶和丰禾之间建立一个渡口。

天空充满了色彩,船上满是船只。

这一天,沣河留在古渡,炊烟犹在秋。

岁月的长风早已吹散了秦汉的秋月,但渡口山脚下的一块石碑,一支铁笔,一把银钩,却把几百年前的往事定格为永恒。

碑文共有三行,上一行为“咸丰元年辛亥秋”,中一行为“丰和益都”,下一行为“宾客往来不必付钱”。

端午节古代风格

端午节时,沣河两岸的村庄经常举行龙舟比赛,附近的居民扶老携幼,观看比赛并欢呼,人们拥挤而热闹。

获胜者在河上游行并进行庆祝活动。

中午时分,身着红绿服装的妇女从沣河取“午水”。据说储存一年不会腐烂,还能治病。男人带着孩子去河边洗澡。据说洗后一年内不会长疮毒。

每家每户都从河里采摘榕树树枝插在家里的门或窗户上,这被称为“插青”,有些人在中午用艾叶熏蚊子。

据说熏蒸后一年没有蚊子。

中午,每个客人家庭都吃粽子和糍粑,而健米语地区的每家每户都烧水做饭。

赤石端午是一种古老的风格,歌曲与历史音符相呼应。

宋末元初,辽金入侵边境,中原人民大规模南迁。粤东地区相对稳定的环境和大量的山谷吸引了渴望安居乐业的流亡士兵和群众。突然之间,潮惠和徽州的人口急剧增加,各有6万至7万人。

特别是南宋末年,元兵攻陷临安,苏、淮、闽、浙等地数十万军民避难于广东潮州、惠州沿海诸州。赤石地区位于杨桃岭驿道西侧,地广人稀,水资源丰富。一度建村近200个,人口3万余人,带来了福佬文化和客家文化,奠定了赤石人的基础。

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带来了原居住地的文化、艺术和习俗,使赤石成为民间艺术的聚宝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