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是什么时候的习俗?
腊八节是每年的腊月初八,意味着新旧交替,祈求丰收等等。
腊八是古代庆祝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夏朝的腊八叫甲平,商朝的叫青丝,周朝的叫达瓦士。因为它在十二月举行,所以被称为第十二个月,腊祭被称为第十二天。
先秦时期的腊月是立冬后的第三天至日。腊八节是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好运的节日。后来佛教传入东汉。为了扩大当地传统文化的影响,腊八节被定为佛诞节。
为什么年底叫“腊”有三层意思:一是“腊,则也”,寓意新旧交替(据《隋书礼记》记载)。第二,“蜡狩猎者共猎”的说法是指在野外狩猎可以得到动物来祭祀祖先和神灵,“蜡”来源于“肉”,意为“冬祭”,有肉。第三,传说“上蜡者,驱疫迎春”,腊八节又叫“佛教道学节”,又称“道学会”。其实可以说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的由来。
腊八习俗禁忌
1,腊八节不回家。
按照过去的老话,一年总有那么几天,嫁出去的女儿回不了娘家。这是禁忌和特殊的。自腊月以来,第一个禁忌日是腊八。腊八节婆婆回娘家会不吉利,百年后婆婆会死在肚子上。
另一种说法:“腊八不吃妈妈的饭,祖宗吃不起”,意思是她会穷。甚至有人认为腊月初八、十八、二十八都不能在娘家过。
2、腊八粥不是中午
在中国,腊八节吃腊八粥的习俗已经流传了几千年,但有些地方却忌讳吃腊八粥,即吃腊八粥不到中午。
每年,人们在腊八节的前一天晚上开始煮腊八粥,第二天早上吃。如果他们吃不完,可以送给亲朋好友,但是过了中午就不能吃了。还有一句话叫“早吃粥,明年早收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