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湘的抒情散文
有一大片山野,栗树满坡。明代有三家榛子厂筛选栗子。加工出来的产品供宫中贵族享用,也用于明十三陵的祭奠。由于家乡板栗质量好,产量高,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出口产品,为国家换取了大量外汇。90年代初,家乡人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良田退田,栗子拔地而起。今天,我的家乡变成了栗树的海洋。每年六月,栗花盛开,川香四溢;九月,栗子成熟,一片繁忙。依靠栗子,李湘人摆脱了繁重的农田耕作,过上了悠闲的小资生活。
记得小时候,家乡的山上长的都是土生土长的栗树。最老的一棵树已经600多岁了,这棵树太结实了,四个人都无法在它周围牵手。这些栗子树结出的果子虽然不大,但比例匀称,外表棕红,看起来油油的。家乡人把这种栗子叫油栗。虽然它们很小,但在市场上卖得很好。因为这种油栗加工出来的糖炒栗子,不仅光泽好、易剥,而且果肉金黄、甜度适中。近年来,政府加强了对原有古栗园的保护,将明代古栗园列入名录,并联手区园林、旅游等部门开辟游客观光通道,有专人讲解古栗树保护知识,让游客了解板栗的营养成分和价值,使古栗树发挥了新的作用。
多年的板栗经营让李湘人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把自然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只有大规模经营,才能增加效益。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在怀沙公路和怀沙河两岸形成了一条35公里长的板栗观光带。青翠的板栗带像一条绿色的长龙,沿着连绵起伏的山脉从东南向西北延伸,让板栗小镇格外美丽。蜿蜒曲折的长廊中,有渤海盆地、长城国际文化村、梨花沟、渤海夜景等美丽景观,成为我的家乡一道亮丽的旅游风景。
我家乡的栗子生长在一个不寻常的环境里。北临明长城,南临怀沙河,海拔200至600米,土壤微酸性,正好适合板栗的生长。这就诞生了我家乡板栗的优质。
我的家乡是中国著名的板栗之乡。现有板栗种植面积8万多亩。如果按人均计算,可以达到5亩以上。而有京郊板栗第一村美誉的六渡河村,可能还不止这些。近年来,随着对板栗产品的需求,六渡河村先后开展了板栗菇种植、板栗树认养、板栗保健酒开发、农民板栗宴等项目,使板栗产业多元化,使板栗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黄金豆”。
板栗除了食用,还有很好的观光功能。选择观光,最好在6月中旬。此时的栗树开满了淡黄色的花,阳光一照,金光洒满了整座山。如果你是开车来的,一定要在窗户上留一个缝隙。只有这样,微风的香味才会飘得更浓。
秋天的晨风吹来,肥硕的树叶随风摇摆,连枝头的栗子都发出冷笑的声音。一场秋雨过后,满山的栗子渐渐熟了,转眼间,有的会露出笑脸,表示敬意。栗子啪嗒啪嗒地从树上落到地上。这时,晨光开始升起,炊烟袅袅,栗子园深处不时回荡着摘栗子的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