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历史

参见:客家起源

“客家”一词起源于广东四夷地区,是四夷族群对当时(清朝)从粤东迁入的族群(又称回潮赖敏)的称呼。旧时南方客家地区的长辈都自称富光人、岭东人或周迅人、嘉应人、汀州人、韶州人、乾州人,或直接以当地郡县命名。“客家”一词因罗祥林的客家理论而广为人知,并逐渐成为族群的名称。很多人开始拥抱它,自称客家人,但仍有很多地区对这个称谓还不清楚。

最早研究和记录客家问题的是清代徽州籍和事佬许。他的《胡风笔记》成书于清代嘉庆二十年、义海二十年(1815),是系统论述客家问题的第一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许在《胡风笔记》中对客家进行了界定和论述。徐旭曾主张客家从宋元时期开始南迁。陈丽与中原汉族的渊源关系,对客家人的忠、勤、诗、书、修、武做了根本性的描述,并不复杂,但很有纲领性。客家族群是自秦朝以来就生活在中国南方两千多年的重要族群,是广东、福建、江西三省的主要地方族群。以广东为例。与广东其他汉族相比,客家族群形成较晚(此处客家族群一词形成较晚)。事实上,客家人是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的当地民族。同时,客家人来到广东并不比其他汉族晚。广东梅州、河源、惠州等地最早的居民是同化了当地部分原原住民的客家先民。岭南的几大民族早已与岭南土著融合,但大规模的融合始于秦征岭南。经过晋唐宋和明末三次移民高潮(来自中原,包括楚、吴越、福建等岭北地区),最终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汉族族群。

传统上,客家人的根在河洛。“扎根河洛”有三个依据:①根据族谱记载,很多客家族谱记载祖先居住在河洛。②泰山石敢当的传说。③客家文言文;是普通话的一种,很像中州的河南话。扎根河洛,是指客家话最底层来源于河洛,不一定是大部分客家人来自河洛;其实客家姓氏很多,每个姓氏都有其特定的来源。

注:“河洛旗”是闽南话Hǒk lò láng的音译,指的是福佬人,不是客家人。1,形成时间

关于客家话的形成时间,主要观点有:五代宋初;宋明两代。

一般认为,在南宋时期,客家人群体分化为汉族的一个分支,并开始形成规模。到明朝中期,人数众多,成为一股很大的社会力量。到了清朝,客家人的自我意识更加强烈,在社会舞台上非常活跃和活跃。南宋客家话形成的主要依据:(1)客家话的形成。这是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一个重要的标志。根据各种研究,客家话最晚形成于南宋时期。移居南方的移民保留了一部分家乡中原的地方口音,留在中原的人保留了另一部分古代汉语的原始口音,这并不意味着古代汉语因素在现代北方语言中已经完全消失。在闽语的分支中,有一些明显的江南古音(古吴语)和三国两晋中原的表达。粤语,有一些明显的秦汉古音和宋元中原的表达;客家话的发音更多的是继承了隋唐宋时期的中原口音。粤语继承了南北两种语言,所以和闽方言、客家话差不多。(2)相当大的人口规模。人口是民族和宗族的载体。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就没有民族或宗族。客家的历史人口很难用统计来估计,但可以从客家集中区的县数来分析。(3)***地理环境相同:江西、福建、广东三省交界地区。一、小流域农耕经济为客家人的形成奠定了经济基础。b .小流域造成的风俗习惯。这些移民居住在小盆地山村,在封闭的地理条件下获得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与原住居民融合后保留了原有的方言和习俗。(4)同性社会行动:客家人成为独立宗族的重要基础。赣闽粤客家聚居区相连,经济来源如南宋时期赣南、汀州人在梅州租田。在政治斗争方面,如南宋范、、和陈领导的农民起义,以及文天祥在、赣两省领导的反袁斗争。2.形成一个地区

主要观点有: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广东北部、广东东北部。

(1)客家腹地及大本营:赣闽粤边区(赣州、汀州、梅州、河源、惠州八县);

(2)客家要道:石城;

(3)客家锚地:赣州(客家的摇篮);

(4)客家邮亭:石壁;

(5)客家首府:汀州(明末清初以前);

(6)世界客都:梅州;

(7)客家华侨城/客家华侨之都:惠州;

(8)客家古镇:龙川(河源、兴宁、五华);

(9)客家州:韶关(客家第五州)。

复习,

早在清末,学者许撰写的《胡风湖杂记》中就已经提到:“今福建的汀州,江西的南安、赣州、宁都,广东的南雄、邵州、连州、惠州、嘉应(今梅州),潮州的大埔、丰顺,广州的龙门,都是属。“客家四州”是惠州、梅州、赣州和汀州。福建宁化石壁传说是客家宗族形成的中心,被称为“客家祖地”。梅州被称为“世界客家之都”,因为它是海外客家华侨最重要的祖籍地。赣州与客家宗族的形成密切相关,被称为“客家的摇篮”。韶关是闻名世界的“客家第五邦”的主要继承者。

惠州

徽州府是最大的客家侨乡,包括桂山(今惠城、惠阳、惠东、龙岗、盐田)、博罗、长宁(今新丰)、永安(今紫金)、河源、李安平、龙川、海丰、陆丰、和平县,经济发展在客家四州中领先梅州、赣州、汀州。就客家华侨而言,客家华侨社区“徽州”是最为人熟知的故乡地名。此外,还有一种独特的方言(惠州话/惠城话)在原惠州府城仍有争议。

徽州不仅是客家人华侨文化的象征之一,也是客家人海洋文化的象征之一。桂山、海丰、陆丰的客家文化位列海外“客家四州”之首。虽然惠州不是一个纯粹的客家地区,但作为客家学最初的发源地,惠州有其历史必然性。惠州是客家最终大本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海外客家的重要故乡之一。从客家学研究客家文化发展机制的角度来看,徽州是客家文化的试金石和表演场地之一。徽州文化是客家文化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梅州

梅州是客家人最重要的聚居地和集散地。曾举办过世界客家大会、世界客商大会,被誉为“世界客家之都”。客家人的第四次迁徙发生在梅州已经形成聚落或集散地的时候,对梅州日后被认同为“文化中心”乃至“客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梅州是第二大客家侨乡。世界上8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700多万华侨,港澳台同胞200多万。台湾省500万客家人中,654.38+0.8万是梅州人。海外客家华侨中,祖籍为梅州的人数仅次于徽州府。为了显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海外华人组织一般仍使用旧地名。

赣州

赣州(旧称前州)在客家人迁入之前,除了少数当地原住民外,是一片未开发的荒野。然而,经过汉族人从中原到南方的五次大迁徙,赣州成为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全市18个县(市、区),除章贡区、新丰县嘉定镇等几个居民区外,其余均属客家话区,客家人占全市总人口的95%以上。既有唐宋以来流散于世的“老客家人”,也有明清时期从粤东、闽西迁回赣州的“新客家人”。是客家四州中人口最多的城市,但华侨极少,在海外的知名度远低于徽州府。赣州方言包括地方方言(老客家话,属广西方言)、广佬话(新客家话,属客家方言宁龙话)、府城话(又称赣州话,属西南官话)。赣州地区被称为客家人的第一个温床和客家文化的摇篮。

汀州

汀州府是著名的客家祖地,各地客家人大多追溯到宁化县为祖地。汀州府的华侨是永定县最土的。可惜“汀州”成了历史名词。汀州府原各县分别由三明市、龙岩市管理,所以“汀州”与惠州、梅州、赣州并称“客家四州”,有时空混乱之感。虽然顾婷地区的宁化县被称为客家祖地,但目前汀州在客家四州中的地位只能在徽州和梅州之下。

邵州

古韶州(粤北,现主要由韶关市继承,但不限于韶关市。)是闻名于世的“客家第五州”,位于北江流域。北江(韶关、清远)人口80%左右应该是客家人,包括英德、南雄,基本都是客家人的领地。北江文化属于客家文化。韶关是一个以客家人为主的地级市,是客家人聚居地之一。该地区90%以上的人以客家话为母语。虽然现在韶关有相当一部分居民使用粤语,但很明显,和说客家话的居民相比,说粤语的才是客,因为他们不是韶关的早期居民,是40年代为躲避战乱从广州北上的。

隋炀帝黄凯九年(589),东衡州改制后设立韶州,驻曲江县(今乌江西岸)。韶州范围最广的包括韶关地区(只有新丰县原为周迅)和清远地区(只有清远市原为周帆)。邵州是客家人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客家故乡之一,客家大本营由包括邵州在内的五大州府组成。古韶州北接赣州,东临惠州,西接广西贺州,南接广州。韶州连接的赣州和惠州都是客家文化盛行的重要地区,因此韶州在客家大本营中占有重要地位。朱德在《纪念母亲》中提到:“我家是佃农。广东韶关人,客家人。”

清代古邵府隶属邵州府、南雄府、连州府,南邵连州府均源于古邵府,都是客家大本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胡风杂记》记载的客家故乡。古邵地区的客家渊源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秦统一岭南后的横浦、黄溪、阳山一带。盛唐著名人物张九龄挖梅岭梅关,将中原移民引入岭南;接下来可以回忆一下明末清初的移民浪潮所奠定的基础。如今,韶关仍是西蜀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