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郎炊饼潘金莲酱菜
烟熏/黑枣
阳谷、茌平两县的传统土特产也叫熏枣、焦枣。它是由熟鲜枣经水煮、窑熏、冷却精制而成。只有窑熏的1流程才会重复三次,持续六天,而且是“窑三次水六次”之后才能做。枣子做出来后,颜色深紫亮,花纹细密,有一种特殊的甜味。《旧县志》记载:“黟县是枣产区。用鲜枣和火熏,操作很精细,出口南方各省,每年上万袋,利润很大。”产品不仅供应本地,还畅销港澳台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雕刻葫芦
雕葫芦:又名葫芦。独特的传统手工艺品在清末民初蓬勃发展。当时聊城养虎杖的风气很盛,虎杖葫芦销量很大。种植、生产和销售葫芦的村庄大多集中在聊城城关、闫寺镇和凉水镇。雕刻的葫芦设计精美,刀工流畅。虽然贵,但是供不应求。1978以来,艺术家们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将葫芦切割组合成各种形状,变平雕为通雕,使图案立体化,创造出许多各具特色的新产品,成为馈赠佳品。
聊城毛笔
聊城毛笔:聊城毛笔制造业历史悠久,明朝中期就有1000多名制笔人。清代第一秀才傅以渐,进京赶考,即选聊城一等毛笔。康熙帝曾用聊城毛笔写诗,并为广岳楼题写“申光钟”的匾额,可见聊城毛笔在当时的名气。聊城产的刷子有200多种,大小不一。按规格,有最大长度的“抢笔”,可以写3尺字;还有小头笔,可以写豆形小字。根据原料的不同,又可分为“羊毛”、“狼毛”、“加倍双双刷”、“七紫三羊”等。聊城毛笔,除了少数纯羊毛笔,基本都是用三国时期的“魏生法”制作,72道工序后完成。其特点是外形美观,刚柔结合,吸墨性强,经久耐用。具有工笔“尖、齐、圆、健”的独特美德,是书画佳品。1955年被评为全省同类第一。不仅畅销国内,还通过青岛、上海、广州等港口5次销往香港、日本等地。著名书法家舒潼、杨选庭用聊城毛笔写下了许多佳作。
加工豆腐
高唐名吃,又名豆腐脑。制作精细,配料独特,风味独特。其特点是:豆腐白亮,嫩而不松,卤水清而不淡,油而不腻;食物的香气扑鼻,肉而不腥,辣而不呛。老豆腐是用精选的优质大豆制成的。将黄豆去皮碾碎,浸泡在阳光暴晒的储存水中(净化过的黄河水最好),待其饱满后用石磨磨成浆状。发泡后包装(滤渣),入锅煮沸制成豆汁,冷却后放入桶或大桶中,加入石膏,密封20分钟制成豆腐,加入卤、油等配料即可食用。喜欢吃辣的可以加炒红辣椒。
老王寨驴肉
老王寨驴肉:高唐传统名吃。高唐驴肉远近闻名,高唐尹姬乡的老王寨驴肉更胜一筹,其驴肉加工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因为当地人俗称驴为鬼,所以称驴肉为“魔鬼肉”。清朝末年,远销日本和东南亚各国,也作为贡品呈献给朝廷。老王寨的“魔鬼肉”加工方法独特,药材齐全,工艺精湛。其产品呈酱紫,清香可口,香而不腻,烂而不散,具有活血降压,滋补强身的作用。驴鞭被称为“金钱肉”,有补肾壮阳的功效。当地人招待客人时,有一句话叫“没有驴肉就没有盛宴”。
武大郎烧饼
武大郎烧饼:鲁西名吃。它起源于北宋景祐年间。最初叫“烧饼”,后来改名为“武大郎烧饼”。因为在《水浒传》和《金瓶梅》两部古典名著中有描写,所以闻名于世。武大郎烧饼金黄酥脆,清香扑鼻,外形美观,诱人食欲。多年来,经过历代厨师的不断创新和改进,已成为精品,香脆可口,携带方便,馈赠亲友的佳品。
托盘豆腐
临清传统名吃。因为卖的人总是把它切开,放在特制的长方形木板上卖,所以叫做“托盘豆腐”。在临清,每天从早到晚,都能看到一辆手推车,一辆自行车或一个小肩膀,夹着一大块用白布包着的颤巍巍、水汪汪、热乎乎的豆腐,男女老少争相购买。尤其是早上,大街小巷到处都能看到顾客捧着托盘的豆腐,满满的甜甜的,津津有味。水豆腐选用上等黄豆,去皮浸泡,磨成汁,用布滤出,入锅煮沸,用卤水精心点制而成。其特点是嫩、嫩、甜、营养丰富,便于人体消化吸收。这是一种既方便又美味的快餐。
八批水果
八批水果是聊城传统名吃。八批水果是一种油炸小吃。因炸果分为八条,两端相连,呈椭圆形,故名“八批果”。做八批水果时,面团里掺了明矾、碱、盐,油炸时耗油量大。热油炸出的每一批面团都因气泡而膨胀,色泽金黄,酥脆到掉在地上都捡不起来。八批水果是聊城居民的主要早餐食品之一。且可以长期保存,是一种美味早餐食品。
聊城古达
聊城瓜大聊城传统名吃。创建于清代,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被收入《中国名吃》一书。对,是一种炒馅小吃,特别是沙珍瓜塔。馅料有很多种,有肉馅、蛋馅、肉蛋混合馅(又称“风搅雪”)。制作时,根据季节变化,将方便面和泡面按不同比例进行调配,用调配好的馅料卷起来,两头压实,卷成长方形,然后放入油锅中油炸。食物酥脆可口,因其馅和面而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在市中心的城镇和农村,一年四季都有地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