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眼和荔枝的主要病害及防治?
(1)症状主要损害春梢和花穗。嫩芽受损,幼叶狭窄,淡绿色,叶片卷曲,无法展开。整片叶子呈线状扭曲严重,叶片受损。羽状复叶的叶柄常变平变宽。叶片凹凸不平,卷曲皱缩,叶尖和叶缘向叶背卷曲,叶脉黄绿色(叶脉明亮)。光透视上,可以看到叶脉呈不规则黄绿色斑驳。病情严重时,叶尖为线状畸形叶,无法展开,呈烟褐色。有时树枝上有畸形的叶子和正常大小的叶子,但叶子参差不齐,斑驳。病叶多为畸形叶,易脱落成秃枝。
图2-49龙眼鬼帚病的病尖
有时在同一枝上,春梢和秋梢的叶片变形,而夏梢的叶片正常生长。
病情严重的植株,嫩梢顶端的畸形叶往往全部秃光,秃枝节间缩短,侧枝节间也缩短,形成一簇簇扫帚状褐色无叶枝,果农称之为“扫帚病”、“鬼扫帚病”、“胡芽”。
花器官常因节间缩短而受损,花穗丛生而短,柔软而略臃肿,花异常膨大而密集地挤在一起,故称“虎穗”、“哑杠”、“鬼穗”。一般不开花不结果,或者开花结果发育不良,果实小,果肉无味,无食用价值。病耳焦黄干燥,久不掉。
(2)该病的病原为龙眼丛枝病毒。它是一个线性质粒,大小为12 nm× 1000 nm,仅存在于寄生筛管中。大部分颗粒聚集在一起,少数为单个或不规则质粒,大小为40 ~ 70 nm,可能为类杆菌,或病毒与类杆菌复合感染,有待进一步研究。
(3)感染途径该病最初的感染主要通过病苗、接穗和种子传播,也可通过嫁接传播。用二年生砧木嫁接传播疾病,潜伏期约为7 ~ 8个月。该领域的自然传播和媒介尚不清楚。据调查,可能与荔枝蝽、美国白蛾、角粉虱等刺吸式口器昆虫有关。
发病条件通常是幼树比成年树更易发病,受害更重。在栽培管理粗放的果园,荔枝蝽、白蛾蜡蝉、木虱等病害较为严重,树势衰弱,秋梢不齐。寒潮来临时,尚未完全生长的冬笋容易发病。
(4)防治方法:病害主要通过各种繁殖材料传播,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培育无病苗木。(1)严格实施检疫,禁止将病苗、接穗和病虫种子引入新区(无疫区)和新果园。(2)培育无病苗木,使用无病优质母树的种子或接穗育苗。严禁从病树上压苗。③对于无病区和新建果园,应选择抗病品种。(4)修枝疏花疏果相结合,剪去病枝病穗,拔除病苗,集中焚烧,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病害蔓延,延长结实寿命。⑤及时防治害虫,如木虱、荔枝蝽、蛾蜡蝉等。⑥加强栽培管理,对偶发性病害的植株立即砍伐、焚烧。龙眼生长期注意适时适量施肥,增强树体健康,提高抗病能力。果实采摘前后,在施氮肥的同时,合理施磷钾肥,促进秋梢及时萌发充实,增强抗寒能力,降低秋梢发病率。
2.龙眼叶斑病的主要叶斑病:龙眼叶斑病和落叶病有多少种,到目前为止还不清楚。据我们所知,常见的龙眼叶斑病有三种:叶斑病。,子囊藻属。和Pestalossia sp。这种病害在我国各龙眼产区均有分布,一般不严重,对生产影响不大,但严重时会导致早期落叶,影响树势。
(1)龙眼叶的疮痂病。起初,它在叶子上产生针头大小的圆形褐色斑点。扩展后叶片上的病斑圆形,灰白色,病斑周围有明显的褐色边缘,直径1 ~ 2 mm,多为2 ~ 3 mm,其上有数个小黑点(分生孢子)。边缘不明显。
病原体:属于半翅目亚纲,属于伞菇属。分生孢子被埋在寄生表皮下的叶肉中,然后突破表皮暴露出来。分生孢子暗褐色,膜状,球形,有孔,稍突出,大小为62.5~112.5 μm×97.5~1622.5微米..分生孢子圆形,无色,单细胞,大小为3.75 ~ 5毫米× 2.25微米。
(2)褐斑病危害成叶和老叶。最初在叶片上出现小圆形或不规则的褐色斑点,扩大后,叶片上的病斑中心呈灰白色或淡褐色,病斑周围有明显的褐色边缘,而背面的病斑呈淡褐色,边缘不明显,然后在斑点上出现黑色斑点(分生孢子)。病斑常合成不规则大斑,蔓延至叶基,引起落叶。严重时整株脱落,树势衰弱,产量下降。
病原体:子囊壶菌。属于半翅目亚纲枝孢属。分生孢子呈褐色或黄褐色,略呈球形。埋在表皮下。分生孢子无色透明,长圆形或卵圆形,孪生,两端圆形,各有一个油球,无色或浅色。
(3)灰斑病常发生在成熟叶或老叶上,病斑常从叶尖向叶缘蔓延。开始时,叶片上出现红棕色圆形和椭圆形的病斑,然后逐渐扩展成不规则的形状。恒斑变成不规则大斑,后来病斑变成灰色,病斑两侧散在黑点,老化后露出黑色粉末(即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
病原体:Pestalozzia sp .属于半翅目多毛类亚纲。孢子盘最早埋于寄主表皮下,成熟时露出,大小为140.8 ~ 151.6微米。分生孢子呈纺锤形,有4个横隔。中间三个细胞较大,呈暗褐色,两端细胞较小,透明无色。下端细胞有短柄,上端细胞有2-3根副毛,与分生孢子等长,无色。分生孢子的大小为18 ~ 24.6 μ m× 6 ~ 6.6 μ m
龙眼叶斑病的侵染途径:叶斑病的越冬场所和发病条件研究较少。据初步观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病叶或落叶上越冬。分生孢子是最初侵染和传播的主要来源,通过风雨传播,萌发后侵入叶片或老叶。该病可在春季至初冬发生,夏秋雨季最为严重,常造成早期落叶,影响树势。
栽培管理粗放、阴湿、排水不畅、虫害多、树势弱的果园,病情严重。
(4)防治方法①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可减少病害的发生。(2)注意果园的整洁,清除枯枝落叶,焚烧,减少细菌来源。③果园或病害严重的老株,发病期可连续喷施1 ~ 2次,每次间隔10 ~ 15天。喷洒0.5%波尔多液或70%甲基托布津800 ~ 1000倍液可有效防治。
三种叶斑病的症状差异见表1:
表1龙眼叶斑病症状
表1龙眼叶斑病症状(续)-1
3.荔枝霜霉病又称霜霉病,发生在广东、广西、福建等地,是荔枝果实上最严重的病害,常造成大量落果、烂果,5、6月份下雨时损失可达30% ~ 80%。在运销期间,病害持续发展,严重影响了荔枝鲜果的贮运和出口。
(1)的症状主要危害近熟果实,也可危害橄榄、果柄、结果小枝和叶片。
水果:水果受损,一般是从水果的花梗开始。起初,果皮表面出现不规则的褐色斑点,边缘不明显。迅速膨大,直至整个果实由黑褐色变为黑色,果肉糜烂,有浓烈的酒味或酸味,流出褐色汁液;发病中后期,病部表面布满白色霉斑(孢子囊和孢子囊)。
果柄和结果小枝均有褐斑病,病部界限不明显。湿度大的时候,表面会长出白色的霉菌。伤了耳朵导致耳朵变成褐色腐烂,患病部分产生白霉。
叶片:幼叶受损形成黄绿色至褐色不规则斑块,患部正反面长有白色霉斑。老叶的发病一般在中脉处间歇性变黑,沿中脉出现少量褐斑。
(2)荔枝霜病毒病的病原是一种真菌(Perono-phthora tit Chic Chen Ex Ko et A 1),属于鞭毛细菌。其无性繁殖产生的孢子囊群几乎呈树枝状,无限生长,即顶梗上的老孢子囊被推开而不脱落,新的孢子囊群诞生,在单个孢子囊群上形成新的孢子囊。孢子囊无色至浅棕色,柠檬状,顶端有明显的乳突。卵孢子产生于有性阶段,呈球形,无色至微黄色(见图2-50)。
图2-50荔枝霜疫病
1.病果症状2。病原菌的孢子囊群。孢子囊。
(3)传播途径病菌可在有菌丝和卵孢子的病果、枝叶中越冬。孢子囊在次年春末夏初温度和湿度适宜时产生,经风雨传播到果实、果柄、小枝和叶片上,主要萌发形成游动孢子,或直接萌发成芽管。发病后,一般经过65,438+0 ~ 3天的潜伏期后发病,在患处产生孢子囊,不利于向周围扩散。在贮藏和运输过程中,由于病害水果和健康水果的混合,水果可以通过接触感染。
(4)湿度是影响本病发生和流行的最重要因素。在高湿度条件下,可在11 ~ 13℃温度下浸泡,在18℃温度下只需5分钟即可侵入。细菌浸泡后,即使温度适宜(最适25℃),没有持续的高湿度,也不会生病。从4月到6月,如果连续下雨4到5天,或者在长时间雨势不明朗的雨季,荔枝就会病重。
一般情况下,枝叶茂盛、果实多的树病害较多;枝叶稀疏,果实少的树,病害少。
同一棵树上,树冠下部阴凉处的果实早熟严重;冠层周围发病相对通风、光照较好,发病较晚、光照较轻。果园地势低洼,阴凉,土壤粘稠,排水不畅的发生率也比较严重。
荔枝品种间抗病性无明显差异。一般早中熟品种发病多,晚熟品种发病少,主要是果实晚。此时气温高,降雨少,不适宜病原体感染,以免发生疾病。近熟的果实比青果肉厚而薄,含水分多,潮湿,易发病。
(5)防治方法①控制果园湿度,新建果园应选择土壤疏松、排水方便、向阳的园地。现有果园通过深耕和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并修边沟以利排水。(2)清理果园,采摘后结合修剪去除腐烂、患病的果实,扫除地上的落果和枯枝落叶,集中焚烧。(3)喷护,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喷护。喷施时期:蕾期、幼果期、成熟期喷施防治。喷洒的次数取决于天气(尤其是下雨)和病情的发展。遇到连续下雨,就要抓细,喷药。果实成熟期是最易受影响的时期。密切关注天气,喷雾防护。有效药物:64%抗病毒明矾M8可湿性粉剂500 ~ 600倍;58%瑞香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25%毒霉可湿性粉剂800倍液;90%磷酸乙酯(益双灵)粉剂500倍溶液;40%磷酸乙酯(乙霜灵)可湿性粉剂250 ~ 300倍;0.5%波尔多液(只适合幼果)。④加强管理。冬季要给荔枝树松土、施肥、起垄,使果树长势良好,提高抗病能力。
4.荔枝炭疽病是荔枝幼树的一种重要病害。常造成严重脱叶,病叶率一般为31.4% ~ 43.6%,严重影响幼树生长发育。
症状(1)该病主要危害叶片,特别是幼苗,不结果和早结果,成年树的嫩枝和幼果也可受到危害。
叶片:叶片上的症状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①慢性型:叶片病变多始于叶尖,也可始于叶缘和叶肉,在幼叶全开但尚未转绿时开始发生。最初在叶尖出现小的黄褐色斑点,然后迅速蔓延到叶底,呈烫伤样斑点。严重时,全叶1/2至4/5以上呈褐色斑块,健康部分与患病部分界限清楚。早期叶片和叶背暗褐色,健康部分与患病部分交界处较暗,红褐色至暗褐色。后期,病部叶片呈灰色,叶背仍呈褐色。叶缘或叶肉有椭圆形或不规则的病斑。潮湿时,叶子背面的患病部位会出现小黑点。严重时,病叶垂直向内卷,容易脱落。②急性型:一般发病于嫩叶或叶肉未转绿前的边缘,始于针头褐色斑点,后转为黄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凹状病斑,直径5 ~ 16mm。初期有不明显的轮痕,后期呈深褐色,患部易破裂。后期叶背病部产生深黑色颗粒。
嫩枝:开始顶部萎蔫,然后枯死心呈暗褐色,后期嫩枝整体枯死。嫩芽发生率一般较少,多在阴雨天气急性发作,春夏有少量嫩芽,秋季很少。
果实:幼果直径10 ~ 15 mm时开始发病,先出现黄褐色斑点,后呈暗褐色,涝渍,健部与病部界限不明显,后期病部出现黑斑。一般只感染果皮,后期果肉腐烂变酸。但是这种症状出现的比较少。
(2)荔枝炭疽病的病原是由炭疽菌侵染引起的。子囊菌的一个亚科。子囊菌很少出现在有性世代,实际上是由子囊菌亚科的Gloeosporium fructigenum Berk感染引起的(见图2-51)。
Acervulus生于患处表皮下,成熟时突破表皮。分生孢子梗呈圆柱形,排列成层,无色,单细胞,顶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无色,单细胞,长椭圆柱形,两端圆形或一端稍尖,内含两个油球。
图2-51炭疽
1.acervulus 2。分生孢子3。子囊菌。
(3)发病规律荔枝炭疽病的初侵染源是树上的病叶和落到地上的病叶。越冬状态为病组织中的菌丝体和病叶上的分生孢子。
荔枝炭疽病可通过降雨和气流(风)传播,降雨是主要途径。
叶部病害始于4月中旬,第一个高峰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第二个高峰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8月下旬至9月上旬,发病较轻。即春夏笋发病重,秋笋发病轻。如果遇到8-9月份的阴雨天气,可能会出现第三个高峰期,秋梢也会严重发病。果实4月下旬开始发病,早熟品种发病少,晚熟品种发病多。
影响因素:
品种:荔枝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很大。病害严重的有五华烂核荔枝、桂味、胡爱芝等;三月红、黑叶、水东等品种对该病不太敏感。
生育状况:该病一般只侵染某一发育阶段的幼嫩组织,不易侵入新萌发的嫩芽和叶片及成熟器官。该病在新梢幼叶长大后未完全返青时开始,新梢成熟前气孔最多形成,处于开放期,细菌容易侵入;当幼果大小为10 ~ 15 mm时,病害开始;当枝条停止生长时,叶片呈革质,细菌不易侵入。一般幼苗幼树病情重,成年树病情轻。
气候:本病发病温度为13 ~ 38℃,最适温度为22 ~ 29℃,在高温、高湿、多雨条件下最易发病。该病可发生在4月中旬至6月底,165438+10月,每次新芽萌发时都有一个发病高峰,尤其是夏芽,其次是春芽,秋雨大的年份秋芽,秋旱。65438+2月后病害停止生长。
伤口:荔枝叶片一般为慢性,病斑较大,最长可达150 mm以上,只有10 mm的叶片留有绿色。风暴、台风和害虫(荔枝蝽、介壳虫等。)都严重的在植物上造成了很多伤口,有利于病菌和严重疾病的入侵和传播。
(4)防治方法①加强栽培管理。注意深耕和土壤改良,增加施用磷、钾肥和有机肥,避免偏施氮肥,以增强树势,提高树木本身的抗病能力。②消除细菌来源。冬季彻底清园,剪去病叶、枯枝,集中焚烧。结合其他病虫害的防治,一次性喷洒波美度为0.8 ~ 1的石灰和硫磺混合物,在春梢和夏梢发生时尽快剪去病叶、病梢和病果,并喷洒杀菌剂进行防治。③叶面喷施氨氮。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尿素等氨氮能明显抑制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同时,叶面喷施氨氮可以增加叶片对外源养分的吸收,植物的叶片呈深绿色,从而提高植物的生长势,从而增强抗病性。氨态氮肥浓度为0.5 ~ 1%,与杀菌剂混合喷施。④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臭虫等害虫造成的伤口有利于孢子萌发和侵入;此外,荔枝蝽还可携带分生孢子传播,成为扩大再感染的途径,应注意及时控制。(5)及时喷涂保护。春、夏、秋三季,在叶片展开但尚未变绿时,要抓紧喷洒。农药喷洒可在4月中下旬或幼果5 ~ 10 mm时开始,每隔7 ~ 10天喷洒一次,连续喷洒2 ~ 3次,可达到明显的防治效果。可选用0.5%石灰剂量波尔多液、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45%代森铵水溶液600倍液、40%多菌灵1000倍液、50%多菌灵600倍液、0.3度石硫合剂作为药剂交替喷洒,防止产生抗药性。4月上中旬要保护好春梢,这也是荔枝在蝾螈中的猖獗期。可与农药喷洒相结合,在防病治虫方面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5.荔枝煤烟病因叶片和果实上形成一层黑色霉菌而得名。荔枝、龙眼均有产区发生,病原菌种类繁多,部分还可侵入柑橘、番石榴、黄皮等常绿果树。植物受损后,光合作用受到影响。幼果易腐,果实品质变差。
(1)症状煤烟病为害叶、枝、果,在菌层表面形成天鹅绒般的黑色或深褐色的菌层,后期其上散布黑色斑点(即分生孢子和蒴果壳)或刚毛状长分生孢子突起。根据病原体种类的不同,真菌的附生也不同。
煤烟病严重的果园,从远处看,烟雾下的树木被煤烟覆盖,光合作用严重受阻。病菌大量为害,导致树势下降,叶片卷曲脱落,花少果小,对产量影响很大。成熟的果实颜色不好,质量差,商品价格低。
(2)引起煤烟病的病原菌较多,除木姜子属液泡引起的纯寄生外,其他属均为表生附生植物。病原菌形态各异,菌丝呈暗褐色,在寄主表面形成有性或无性繁殖。子囊菌因种而异,无色或暗褐色,有一个或几个分区,有隔膜或纵隔膜,有或无柄的封闭蒴果,壳外有或无附属物和刚毛。
Capnodirm sp .的菌丝体。为丝状,分生孢子卵圆形至卵圆形,单孢子,无色,表面光滑,大小约为3.2 ~ 6.1 μm×1.5 ~ 2.2 μm。分生孢子管形成或近杆状,菌丝密集分布,末端圆形,膨大,暗褐色,大小为300 ~ 385 μ m× 34 ~ 300 μ m。分生孢子附着在分生孢子膨大部分,成熟后从裂隙中逸出子囊果球形至扁圆形,直径110 ~ 150微米,暗褐色,膜质,有顶生孔和表面刚毛。子囊菌的大小为60 ~ 80微米× 12 ~ 20微米,8个子囊孢子为内生的。子囊孢子棕色,长方形,砖状,具纵横隔膜,大小为20 ~ 25微米× 6.0 ~ 8.0微米。
(3)被感染的循环菌以菌丝体、蒴果壳和分生孢子在发病区越冬,次年繁殖的孢子被风雨播散在介壳虫、蚜虫等昆虫的分泌物上,作为生长繁殖的营养,造成危害和病害。发病条件:①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5-8月发病最强。几乎所有品种都可能受害,植株高大,遮荫透光差,湿度大,病害严重。②该病与蚜虫、介壳虫、粉虱等昆虫的种群和活动有关,随其消长。
(4)防治方法①使用杀虫剂,加强对介壳虫等有吮吸口器的昆虫的防治。②喷洒0.3% ~ 0.5%石灰过量波尔多液。200倍的高脂膜或95%的油乳剂混合800倍的50%多菌灵粉剂喷冠效果很好,连续喷两次,间隔10天,煤层病原菌成片脱落。③加强果园管理,特别是修剪,以利于通风透光,增强树势,减少致病因素。
6.地衣和苔藓地衣和苔藓是老龙眼和荔枝枝干上常见的附生植物,常见于潮湿老化的果园,尤其是一些管理不善的果园。大量附着在地衣、苔藓上后,影响新芽萌发,削弱树势,趋于早衰,降低产量和品质,也是害虫和病菌繁殖、生存和藏身的场所。
地衣和苔藓发生的主要因素是温度、湿度和树龄,其他园林的地形、土质和栽培管理也有密切关系。在暖湿季节,繁殖扩散迅速,一般在10℃左右开始,春末夏初(4 ~ 6月)数量最多,危害最大。夏季炎热干燥,发育缓慢,秋季继续生长,冬季寒冷,发育缓慢甚至停止生长。幼树和成熟树长势旺盛,所以发生的少,而老树长势弱,树皮粗糙,容易附着,所以受害严重。此外,果园土壤粘稠,地势低洼,排水不畅,阴湿,管理粗放,杂草丛生,施肥不足等。,所有这些都容易受到地衣和苔藓的侵害。
预防和控制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如施肥、培土、中耕除草和修剪病虫害、枯枝等必须及时进行,可增强树势,减少或避免危害。
(2)喷药防治地衣、苔藓严重的果园,最好在春雨过后用“C”形竹片刮去地衣、苔藓,再喷药防治,效果更为显著。刮掉的地衣和苔藓必须收集起来烧掉,以免危害进一步扩散。常用药物有:10% ~ 15%石灰乳涂抹;注入6% ~ 8%苛性钠水;1% ~ 1.15%硫酸亚铁注射液;1%波尔多注射液;或者新鲜的纯牛尿来洗树干或者树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