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企业改制信息

近期企业重组并购案例分析

编者按:企业间的重组兼并正成为中国市场经济日益突出的亮点。去年以来,光大集团、青岛啤酒、海航、万科地产、达能集团等众多企业频频成为新闻热点,涉及上亿元的并购也屡见不鲜。

早在几年前,中国的冶金、化工等行业也曾进行过大规模的兼并重组,但效果并不理想。原因是行政色彩太浓,有撮合之嫌。

2000年以来,企业兼并重组发生了一些变化:市场的无形之手逐渐加强,政府的有形之手正在悄然淡出。这是市场经济下企业自发自觉的重组,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一是企业开始运用市场手段,即积极利用并购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战略。二是利用资本市场融资的能力显著增强,直接融资比重显著提高。第三,一些垄断行业,如航空、电信、电力、铁路等,已经开始重组。

之所以选择以下几个例子,主要是因为它们在各自领域都很有代表性,能从不同角度反映出当前我国企业兼并重组中的一些时代特征。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市场的力量在增加,来自这两方面的企业行为压力也在增加,这当然是一个成熟理性的企业必经的过程。

一、民航宣布整体重组——黑骏马跃出跑道。

去年7月,中国民航总局正式公布三大航空集团重组方案,母公司为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中国南方航空公司和中国东方航空公司。根据计划,将在中国民航总局直属的10家航空公司中进行,而地方航空公司可以在自愿的基础上参与。

一个月后,南航与中原航空正式签署价值6543.8+0.5亿元的联合重组协议。这是中国民航局宣布组建三大航空集团后的首次合并,也是国家骨干航空公司与地方航空公司的首次“联姻”。

几乎与此同时,经常在业内兴风作浪,游离于三大集团之外的海南航空宣布将控股陕西长安航空。两家公司合并后,海航将逐步投入国内最先进的支线飞机,执飞长安航空40余条支线航线,建立以Xi安为枢纽的支线航空网络。

2006 54 38+0 3月初,从上市公司海南航空的一份公告中获悉,海南航空控股北京新华航空。海南航空表示,新华航空已经开通了从北京、天津、深圳到国内40多个城市的近50条航线,这对于地处海南岛的海南航空来说,有着足够的吸引力。

截至目前,中国民航整体重组方案迟迟未出台,相关方案仍在报批中。

点评:中国民航之所以下定决心进行重组,原因有二:一是面对即将加入WTO的竞争,中国民航规模小、实力弱,难以应对国外大型航空公司;第二,中国民航需要自身改革,非政府非企业的计划体制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市场的要求。

虽然对中国民航的批评很多,但是我们要注意到,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民航发展非常迅速。由于体制改革的步伐和认识的滞后,民航不得不再次进行大的调整。与其他行业不同,由于投入巨大、体制固定,民航的“路径依赖”似乎更强,利益关系调整更复杂,这也是目前重组方案无法出台的重要原因之一。多给点时间可能更有益。政企分开、严重冗余、恶性竞争、效率低下的“帽子”要一一摘掉——市场造就。

体制外的重组让人耳目一新。雄心勃勃的海航一直以“擅长资本运作”著称。开始的时候,它的资本只有10万,还不够买一架波音737的机翼。这几年招商引资,上市并购,长袖善舞,迅速崛起。在民航重组的大背景下,海航迅速进驻美兰机场,加入长安航空、新华航空,想做航空。HNA的经验告诉我们,利用资本市场的力量是多么强大。

b、华润控股万科——谁是房地产“巨无霸”

去年,香港华润集团通过全资子公司华润集团收购深圳万科第一大股东深圳经济特区发展(集团)公司持有的565,438+065,438+055,599股国有法人股,占万科总股本的8.1%。加上华润集团间接控股公司北京置地持有的万科2.71% B股,华润已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

北京置地还控制着北京华远房地产公司70%的股份。此次合并有望实现双方的强势资源整合,打造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巨头”:北京华远拥有大量土地储备,万科作为国内知名的房地产上市公司,管理内涵深厚,资源运作能力强大。

2001华润集团增持深圳万科股份的重组新方案出台。主要内容是以华润集团和华润北京置地的部分资产以及少量现金增持万科股份。增持后华润应该持有万科30%左右的股权,但重组方案目前遇到了不小的阻力。

点评:万科可以说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优质”企业,而且往往给人一种房地产行业已经准备好应对的印象。然而,作为深圳市场第二家上市公司,万科经过多年发展也有自己的隐忧:一是万科缺乏畅通的融资渠道,无法实现规模效应。2000年万科年销售额只有香港新鸿基销售利润的三分之一,20多亿的销售额对于房企来说太少了。第二,万科缺乏足够的土地储备,万科在深圳的土地资源并不多,在全国更难找到好的项目。这成为了它要想成为全国性地产商的瓶颈;第三,股权结构分散。从1993到1997,万科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不到7%,分散的股权结构很容易成为证券市场的收购对象。这是典型的诞生于市场,成长于市场,受制于市场的企业发展。

因此,尽管万科在市场上表现良好,但清醒的董事长王石几年前就喊出了“我要卖掉万科”。2000年,万科终于成功更换大股东,依靠实力更强的新东家,打开了在国际市场融资的渠道;如果华润最终持股30%,那么在证券市场被收购的恐惧就消失了,万科去年以来的重组可谓双赢。

资源的整合来自于市场的力量。虽然在这里我们还是看到了资本的作用,但是没有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万科是不会重组的。

同时需要提醒的是,尽管万科的企业文化非常优秀,但在去年的重组中,中层干部的离职率达到了14%,可见重组之难,切不可大意。

C.青岛啤酒强势扩张——啤酒行业进入“战国时代”

青岛啤酒集团斥资约4亿元收购了遍布全国的8家啤酒厂,其中最著名的有两家:斥资654.38+0.5亿元收购上海嘉士伯75%股权,斥资2250万美元收购美国亚洲战略投资公司“五星”62.46%股权和“三环”54%股权。

至此,青岛啤酒集团通过并购使产能达到654.38+0.8万吨,约占全国啤酒市场的8%,成为全国市场的“啤酒老大”。早在1994,青岛啤酒集团就开始了自己的收购计划。1994收购扬州酒厂后,在过去的6年时间里,* * *投资4亿元先后兼并了Xi安、平度、绩溪、马鞍山、沪粤等地的26家啤酒企业。

2001年3月20日,燕京啤酒(曲阜三孔)有限公司正式上市,这是燕京啤酒在山东的第三家合资企业,将使啤酒巨头在全国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

点评:2000年本报报道青岛啤酒收购战时,啤酒行业进入“战国时代”。据说这个说法得到了相当一部分业内人士的认可。

啤酒行业从英雄组合到现在的诸侯割据会有怎样的发展趋势?亚洲战略投资公司董事长杰克是一位资深投资银行家。记者在对他的多次采访中都谈到了这个话题。虽然他在中国投资五星啤酒失败已经成为外资退出中国啤酒行业的标志,但我相信他的判断是合理的,否则不会有大量的外资仍然对中国啤酒行业虎视眈眈。杰克先生主要有两个判断:一是啤酒行业利润可观,中国啤酒消费潜力巨大;第二,啤酒行业会继续重组,垄断集中度会继续加强,最终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几家全国性的大厂。

熟悉世界啤酒行业发展趋势的人都可以认同杰克的观点。同样,在中国,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中国啤酒行业也在走同样的路,所以在未来几年,中国啤酒行业也会爆出大大小小的各种合并消息。

虽然青岛啤酒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但是在这一系列的并购中我们也有一些顾虑,比如是否有优秀的投行顾问对其进行整体规划,是否有足够的资金继续完成收购计划,是否有优秀的管理者进行资源整合,是否有统一完善的企业文化覆盖被收购企业。毕竟,兼并重组是市场经济中企业之间的“高级博弈”,需要高超的技巧和能力。

D.达能左右开弓——水是一种完美的融合。

2000年2月6日和7日,6月5438日,法国达能公司先后宣布收购上海梅林和海虹持有的上海梅林正广和饮用水有限公司50%股份和正广和网购公司10%股份。这两次收购涉及金额近1.8亿元,使达能成为国内瓶装水和瓶装水市场当之无愧的领导者。

几乎与此同时,达能集团以现金入股上海光明乳业有限公司,持有光明乳业5%的股权。达能还在与光明乳业谈判,将其在广州和上海的酸奶公司以及在上海的鲜奶公司交给光明乳业,光明乳业可以免费使用达能的品牌。

截至目前,法国达能公司在国内的企业已达65,438+00家,其中包括著名的娃哈哈和乐百氏。达能中国区总裁秦鹏表示,中国市场现在占达能全球业务不到5%,总部希望5年后达到65,438+00%,再5年后达到20%。可想而知,达能在中国市场的布局远未完成。

点评:达能集团在中国的知名度不如宝洁、联合利华,也不是很有名。去年以来,达能在中国的表现进一步证明,达能集团进入中国的方式与其他跨国公司有很大不同。

事实上,达能集团在世界各国的战略几乎都是一样的。以并购等资本运作方式快速进入全国饮料龙头企业,快速占领市场,保留原有品牌。从实力上来说,达能已经成为全球第五大食品公司,第一大乳品公司,但是30多年前并没有进入食品行业。65438年至0973年,法国著名的啤酒、矿泉水和婴儿食品制造商BSN与达能合并,形成法国最大的食品集团。上世纪80年代,达能出售了其玻璃业务,专注于开发食品。通过一系列的收购、合资和合作,达能进入了其他欧洲国家的市场。在过去的10年里,达能的业务重心转向全球化,进入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市场。

达能集团70%的营业额来自本土领导品牌。可以看出,达能全球化的一个策略是与当地领导品牌进行并购、合资或合作,实现达能品牌的本地化销售,并从对当地领导品牌的战略投资中获利。可以认为,达能本质上是资本运作的厉害高手。

这是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另一种方式,当然也打开了很多在中国的企业,尤其是那些急于扩张或者缺乏资金的企业。没有必要讨论这种做法是否会对中国有利,是否会冲击民族产业,因为这些问题没有实际意义。虽然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并不完善,但作为逐利型企业,他们之间的交易必须非常理性,双方都能接受交易价格和条件,否则交易不会成功。能留给市场去做的,尽可能留给市场,这是达能进入中国的启示。

e、光大进入申万混业经营,产生纠纷。

去年,光大集团正式从上海市财政局受让原中国工商银行持有的申银万国证券有限责任公司2.464亿股,占申银万国全部股份的65,438+08.67%,成为第一大股东。中国光大集团是国务院直属的以金融为主的综合性跨国企业集团,包括中国光大银行、光大证券公司和中外合资保险公司,在香港和新加坡拥有6家上市公司。申银万国是新中国成立最早的证券公司,注册资本6543.8+0.32亿元,是中国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光大集团董事长汪明荃近日提出了集团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金融产业,力争用三年时间使光大集团进入以金融为主体的新的发展阶段,建设成为规范化的金融控股集团公司。

点评:其实光大进入申银国家并不能完全说明金融业分业与混业经营之争,因为光大集团本身就有光大证券、光大银行、保险公司。但由于此事发生在2000年,当时国际金融业合并如火如荼,国内金融业混业经营分业之争也很激烈。这一事件被视为这场争论在中国的一个试点。

1999 165438+10月,美国国会正式通过《金融现代化法案》,允许银行控股公司升级为金融控股公司,允许升级或新成立的金融控股公司从事任何金融性质的业务,即银行、证券、保险,但它们的混业经营是通过从事不同业务的子公司来实现的,每个子公司在法律和经营上相对独立。这一法案结束了美国金融业长达60年的分业历史,也被视为世界金融业的趋势和混业经营的标志。但这是永远的结束吗?不一定。记者在阅读美国金融史书时发现,美国的金融业也是分分合合,合则分,多次迭代。诚然,金融行业有着与以往不同的条件:跨国公司的崛起和全球化趋势。

中国自然会面临跨国公司和全球化的冲击,以及入世后的挑战。金融业走向混业经营也将是一个趋势,但需要尽快逐步提高监管水平。如果未来几年政策松绑,国内金融业肯定会有一波并购浪潮。

/c?word = % C6 % F3 % D2 % B5 % 3B % D6 % D8 % D7 % E9 % 3B % B0 % B8 % C0 % FD & amp;URL =/Article/GL/cz/200510/3603% 2 ehtml & amp;b = 0 & ampa=127。用户=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