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节日习俗小学作文300
在普通人眼中,蒙古族的服饰似乎很简单,无非是一件长袍和一双靴子。事实上,蒙古服饰非常复杂和丰富多彩。不仅各地的形状不同,而且年龄、婚姻状况以及着装和制服也不同。蒙古族服饰主要包括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
首饰大致可分为五类:头饰、项链、胸饰、腰饰和手饰。头饰主要包括头巾、帽子、头带、发箍、编织钳、编织套、头带、发箍、耳环、耳饰等。它是蒙古珠宝中最美丽的部分。例如,“姑姑冠”是元代蒙古族已婚妇女流行的高冠,高约65,438+0英尺,顶部为四边形。它覆盖着五颜六色的绸缎,装饰着各种装饰品,如宝石,琥珀,珠子,玉片,孔雀羽毛,野鸡尾毛等。它制作精美,色彩鲜艳。女人通常戴头巾。头巾约十英尺长,有各种颜色。材料有布、麻、丝、绢等。女孩喜欢把头巾裹在头上,然后在右边打一个结,把头巾头垂下来。已婚妇女用头巾包住头部,包在头上不留耳朵。在庄严的场合,你还应该戴上绣有冯丹朝阳珠和二龙戏珠等图案的帽子。帽子上有红色的流苏和闪亮的珠宝。相传这一习俗始于成吉思汗时期。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部落后,他命令每个人都戴上头巾,以表明头上飘着一个旌旗的角,希望国家力量的精神永远存在。从她们结婚并告别少女生活的那一天起,女性将开始穿着优雅的服装。蒙古族服饰在鄂尔多斯最为典型。这种头饰中文翻译为“发箍”,主要由“垂”和“发套”组成。不仅制作工艺精湛,而且它还由数百只珊瑚、数十条银链、珍珠串、许多银戒指、银片、玛瑙和玉石制成。装扮起来,可谓珠帘垂下,光彩夺目。一副发箍一般重三四公斤,有的可达十几公斤。据说,一对高档发箍过去可以换几匹好马或几百头好骆驼。
蒙古袍,在内蒙古和新疆等牧区,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俗称“蒙古袍”。春秋穿双袍,夏穿单袍,冬穿皮袍、棉袍。男士礼服一般比较肥大,而女士礼服则相对紧身,以展现女性苗条健美的身材。它的风格和颜色因地因人而异。蒙古袍一般以宽袖、高领、右开衩为特征,大部分地区下端不开衩。长袍的下摆、袖口和领口大多是缎面蕾丝?quot“盘肠”和“云卷”图案或皮毛装饰,如老虎、豹子、水獭和水貂。它不仅美观大方,而且具有良好的实用功能。冬天防寒护膝,夏天防蚊虫叮咬,防晒。走路可以当衣服,躺着可以当被子。鄂尔多斯等地的蒙古族还喜欢在长袍上穿长短不一的背心。
腰带是蒙古族服饰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般来说,它由棉布和缎子制成,长度从三米到四米不等。颜色与长袍的颜色很协调。系上腰带不仅可以防风御寒,还可以在骑缰时保持腰部和肋骨的稳定和垂直,也是一种美丽的装饰。当一个男人系上腰带时,他会向上提起长袍,这使它非常短,方便骑行,看起来精干而自然。腰带上还要挂一把蒙古刀、一把火镰和一个烟袋。另一方面,女性在系腰带时应该拉下长袍,以展示她们的美丽身材。在鄂尔多斯和其他地区系腰带有一定的规则和规定。未婚女性系上腰带,并在背后留下鞋钉。一旦结婚,她们就是“Busguihun”(蒙古语,意思是“不系腰带的人”),紧身马甲被用来代替腰带,以区分未婚女孩和已婚妇女。
蒙古靴是蒙古民族服装的配套部分之一。蒙古人喜欢穿靴子。蒙古靴分为靴子、皮靴和毡靴三种,根据季节选择。布靴大多由厚布或帆布制成,因此穿着柔软轻便。皮靴多由牛皮制成,耐用、防水、耐寒。它的款式一般分为靴尖卷起、半卷起和平底不卷起三种,分别适合在沙漠、干旱草原和湿润草原上行走。毡靴是由羊毛制成的。蒙古靴做工精致,靴帮和靴筒上绣有精美图案或剪贴有精美图案。靴子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创造的,非常适合自然环境。骑马时可以保护脚踝,踩马镫;行走时可防沙害,降低抵抗力,防寒防蛇。
蒙古大礼帽一般由细花呢制成,这是一种四周有宽帽檐的椭圆形帽子,多为黑色、棕色或灰色。帽筒前高后低,帽顶中心微凹。帽筒和帽檐的连接处用装饰边装饰。穿着蒙古长袍或西装,戴着帽子看起来优雅而美丽。
蒙古马甲是蒙古民族服装的配套服饰之一,是蒙古袍的一种外衣。蒙古马甲始于元代。蒙古族妇女穿马甲,一般不系腰带。这件马甲是无领无袖的,前面没有开衩,后背很长。前胸衬有两排纽扣或用腰带装饰,周围有边框,前面有刺绣。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屋。建设和搬迁方便,适合畜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在古代,蒙古蒙古包被称为金库、“毡包”或“毡帐”。据《黑鞑靼略记》记载:“圆顶有两种:燕京造的那种,以柳叶为骨,可以卷起来,前面开门,像伞骨一样,叫天窗。它们都是由毛毡制成的,可以立即装载。系统的草是由柳树成一个硬圆,直径是由毛毡挞决定的。它不能卷起来放在车上。蒙古包是圆形的,或大或小,但其基本结构是相同的。它由一个网状的墙“Hana”,一个木制的凝视“Wuni”,一个圆形的天窗和一扇门组成,上面覆盖着毛毡,然后用鬃毛绳拉紧。蒙古包规格的大小由每个包中使用的编织壁的数量(一般高一米,长56米)决定,如4扇、6扇、8扇、10扇、12扇、18扇、24扇等。普通牧民一般居住在6至8个围墙内。蒙古包的搭建非常简单。一般先选择地形,铺设场地,然后安装门、支撑墙、内围、支撑木穹顶、椽子、内层毛毡、墙毛毡、顶衬毛毡、顶覆盖毛毡、外带、悬挂窗帘和围墙的底围毛毡,最后用毛绳固定。
蒙古包的门一般面向东南。包的中心是一个用于做饭、喝水和取暖的炉子,烟囱从天窗延伸出来。在炉子周围铺上牛皮、毛毡或地毯。前面和西侧是长辈的生活区,东侧是晚辈的生活区。周边家具主要包括木柜、橱柜、板条箱、方桌等。具有体积小、占地面积小、移动方便、不易损坏的特点。蒙古包外观看起来很小,但包里的可用面积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除天窗外,墙体底部有一层毛毡,夏天打开通风,冬天放下保暖),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雨。蒙古包最大的优点是易于拆卸和移动。当它建成时,Hana将被拉开形成一个圆形围栏,当它折叠起来时,它的体积将减小,它还可以用作牛和马车的木板。一个蒙古包只需用双峰骆驼或一辆乐乐车运输,两三个小时就能盖好,非常适合经常移田放牧的游牧民族。
现在游牧生活逐渐被定居取代,草原上富裕的牧民建起了砖瓦房,蒙古包越来越少。
勒克莱尔在古代被称为“滑轮车”、“罗洛车”和“牛车”,是蒙古牧民使用的传统交通工具。一般来说,它是由桦木或榆树制成的。无铁件,结构简单,易于制造和维修。全车一般分为下脚和上脚两部分。这些废物由车轮、辐条和车轴组成。一般来说,车轮是用硬木切割12轮辋,然后将12轮辋连接并固定在一起形成圆形车轮。一般来说,大约有36根辐条支撑着车轮。上支脚由两根轴和10个汽车支架组成。轴长约4米,中间可以固定10个汽车支架。一只乐乐重约100公斤,特点是轮子大、身体小,载重可达几百公斤甚至上千公斤。适合在草原、雪地、沼泽和沙漠中搬动和拉动东西。牛车和乐乐车排成长龙,缓缓行进,展现了牧区独特的风情。
勒车乐轻便,驾驶成本低,适合在草原、雪地、沼泽和海滩上行走,可用于运送拉米、牛奶、蒙古包和木柴等货物。开车时,一辆车可以排成长长的车队,首尾相连,像草原列车一样在广阔的草原上行驶。一个妇女或儿童可以驾驶七、八到几十辆汽车,承担她所有物品的运输任务。
蒙古车是在乐乐车的基础上制造的,专门为乘客服务。其特征是在乐乐车体上用柳条弯成半圆形车棚。羊毛毡包裹在棚子周围,形成一个帐篷,以遮风挡雨、雪和寒冷。这辆车主要用于外出走亲访友、接亲戚、结婚等。现在富裕的牧民已经购买了汽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而使用乐乐汽车和蒙古汽车也逐渐成为历史。
蒙古包、人力车和配有精美马鞍的马是蒙古族人民最重要的传统交通工具。蒙古包的建造和搬迁非常方便。勒克莱尔多由桦木或榆木制成,车轮大而车身小,适合在草原、雪地、沼泽和沙漠中运输。过去,牛车和乐乐车排成长龙缓慢行进,展示了蒙古草原的独特习俗。现在,许多牧民已经定居下来,住在宽敞的砖房里,并购买了汽车和摩托车等交通工具。
婚俗蒙古族有两种婚姻制度:抢婚和聘婚。抢婚是奴隶社会的一种婚姻形式。在13世纪之前,蒙古社会的大部分是一种婚姻抢劫制度。
公元13世纪后,蒙古人进入封建社会,即普遍实行婚姻订婚制度。求婚是指在年轻男女订婚之前,男方应该向女方求婚,如果女方家庭同意,他们就可以订婚。
彩礼,也叫彩礼,是青年男女订婚后,男方家庭送给女方的礼物。嫁妆的多少取决于男方家庭的经济状况。牧区常以牛、马、羊等牲畜作为嫁妆。嫁妆,新娘陪伴女儿的结婚礼物。蒙古人很讲究陪嫁,女方会根据男方送的嫁妆多少来陪嫁。
结婚时,新郎穿上华丽的蒙古长袍,在腰间系上丝带,戴上圆顶红色流苏帽,高筒靴,手持弓箭,气氛欢乐。到达新娘家后,新郎和伴郎手持哈达和酒,向新娘的父母和长期亲属逐一敬酒,并跪拜。仪式结束后,已婚者坐下来吃饭。第二天早上,当新娘离开时,新娘被她的父亲或叔叔抱上花车。新郎必须绕着新娘的花车骑三圈。然后,准新娘和准新娘一起离开了。
祭火是蒙古族婚礼中的一项重要仪式。虽然各地祭火的形式各不相同,但它是婚礼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郎和新娘都经历了两堆火,受到了火的洗礼,这使他们的爱情更加纯洁、坚定、幸福和快乐,并一起变老。虽然不同地区和形式不同,但都非常隆重和热闹。一般来说,牧区的婚礼习俗是:新郎和新娘结婚后回到男方家时,他们不下车和马,首先他们顺时针绕蒙古包三圈,然后新郎和新娘都穿过两堆旺火接受火神的欢迎,这表明爱情的纯洁和新生活的繁荣。新郎新娘进入蒙古包后,先拜佛祭灶,然后拜见父母和亲戚。仪式结束后,梳理新娘的头发。穿好衣服换好衣服后,等待婚宴开始。婚宴通常用羊背或全羊垫装饰,各种奶类食品和糖果都有。在婚宴上,新郎端着一个银锅,新娘端着一个银碗,向长辈和亲戚逐一敬酒献哈达。男孩们高高举起银杯,尽情畅饮;女孩们和马头琴一起唱歌。婚宴往往持续两三天,亲朋好友陆续离开。而且女方的欢送会要和新娘一起待一到三天。有时,新娘的母亲也会为她送行并停留十几天。通常,在婚礼后的第三天,新娘的家人会来看望新娘,并会见新郎家的亲戚。新来的大多是阿姨、妯娌等。他们各自带着礼物或食物去新郎家举行婚礼。新郎家设宴招待,男女双方互相认识,互相问候,互相敬酒,热情满满。
一个男人同时娶几个女人的婚姻形式现在已经过时了。在蒙古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奴隶主或封建王公贵族纳妾是很常见的。一男一女结为夫妻的婚姻形式是蒙古族人民的传统婚俗。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抢婚或包办买卖婚姻逐渐被消除,男女自由恋爱、自愿结合的新婚俗蔚然成风。
丧葬天葬是牧区流行的一种葬式,又称野葬或弃葬。死亡后,脱下死者的旧衣服,穿上新衣服或用白布包裹全身,将尸体放在乐乐车上,并匆忙赶车。哪里有尸体倒下,哪里就有一个吉祥的埋葬地。天葬后,死者的后代一般在49天内不剃发,不饮酒,不自娱自乐,鲁豫的行人也不互相问候以示哀悼。
火葬是喇嘛教传入蒙古地区后的一种葬式。它在王子、贵族、喇嘛、官员和其他人死后被他们采用。普通人死后,大多数人不实行火葬,只有在患有传染病或产妇死亡后才实行。火化后的第二天,骨灰由死者家属领取。他们有的散落在山川河流中,有的被埋在罐子里以示永恒的哀悼。
土葬是蒙古族在农业地区广泛实行的一种埋葬方式。内蒙古西部农业区蒙古族的墓葬与汉族墓葬相似。死后(或死前),家人给死者换上新衣服,把尸体放在木板上,盖上哈达,等待葬礼。在下葬的时候,尸体见不到阳光。一般在黄昏时,尸体从窗口被抬出,放入棺材。停放在医院,通常在三到七天内,东部地区的蒙古族通常在同一天举行葬礼。葬礼上,死者的长子抬着棺材的大头,其余的子孙抬着小头,有的抬上灵车,有的一路抬到了墓地。到达墓地后,用吊索将棺材放入坟墓。下葬时,死者的后代和近亲在坟墓周围转了三圈,用手抓土撒在坟墓上,然后大家一起铲土埋葬棺材。当老人去世时,全村的年轻人通常会来哀悼并参加葬礼。
好客和真诚是蒙古人民的传统美德。见到客人,我握手问好:“塔塞努!”你好。客人进入蒙古包后,主妇将香浓的奶茶送到客人手中。同时,摆放黄油、奶皮、奶豆腐、奶酪、炒饭等食物供客人食用。客人需要留下来,晚餐是肉、酒、面条或蒙古包子。客人告别时,全家人都走出蒙古包为他们送行。祝客人一路平安,欢迎再次光临。现在的农业地区一般和汉族一样,炒各种菜,加酒待客。
献哈达是蒙古族的传统礼仪。哈达是一种礼仪用品。拜佛、祭祀、婚丧嫁娶、拜年、尊敬长辈和贵宾都需要哈达。哈达是由丝绸制成的,一般为白色、浅蓝色和黄色。长度通常约为五英尺,宽度各不相同。有的绣有“云林”“八宝”等民俗图案。向长辈敬献哈达时,敬献者身体微微前倾,双手举过头顶,哈达对折,接缝面向长辈;对于同龄人,双手水平举起递给对方;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哈达通常被戴在脖子上。
祭拜鼻烟壶是蒙古族牧民的日常礼物。鼻烟壶由玉、象牙、水晶、玛瑙、翡翠、琥珀和陶瓷制成。当晚辈遇到长辈时,晚辈鞠躬,双手捧着鼻烟壶,呈献给长辈。长者用左手接受,闻了闻后归还。同行见面时用右手交换鼻烟壶,双方闻香后归还。禁忌礼仪
火禁忌:蒙古人崇拜火,认为火神或灶神是辟邪的圣物。因此,人们进入蒙古包后禁止在炉子上烤脚,也不允许在炉子旁弄湿靴子和鞋子。他们不准跨炉或蹬炉,也不准敲烟袋、扔东西或往炉子上扔脏东西。你不能用刀挑火,不能用刀插入火中,也不能用刀从锅里取肉。
避免踩门槛是蒙古族的禁忌之一。参观牧民家和进出蒙古包时,绝对不能踩门槛。农区、半农半牧区的蒙古族也有此禁忌。在古代,如果有人误踩了蒙古汗宫李世民的门槛,就会被处死。这种禁忌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水禁忌也是蒙古族禁忌之一。蒙古人认为水是纯洁的神。禁止洗脏衣服或把脏东西扔进河里。这是因为草原干旱缺水,牧民靠水草放牧。没有水,它们就无法生存。因此,牧民习惯于节约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洁,并将水视为生命之源。不要摸你的头,不要让别人打你的狗,不要让外人参观你的产房。不-不,当牧民家里有重病或生命垂危的人时,他们通常会在蒙古包的左侧挂一根绳子,并将绳子的一端埋在东侧,这表明家里有严重的病人,他们不招待客人。
白色节日在蒙古语中称为查干萨日(白月,第一个月),意思是新年和春节。古代蒙古人认为白色是纯洁和吉祥的颜色,因此他们把春节称为白色节。白色节日是在正月初一。庆祝白色节日是从古代传承下来的习俗。元世祖·忽必烈当政时,非常重视白色节日。农历腊月三十晚上,全家人穿上节日盛装,聚在一起庆祝新年,彻夜不眠。通常全家老少先烧香拜佛,然后晚辈向长辈敬献哈达或磕头、敬酒、拜佛。在第一天的清晨,家人和朋友开始互相拜年,直到15日或正月末才结束。
祭祀用火是蒙古族最古老的祭祀活动之一。也就是火神和灶神。普通农牧民通常在农历腊月二十三这天进行火祭。贵族和泰姬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有一些地方在秋天祭祀火,在婚礼上也祭祀火。
祭敖包是蒙古语,意思是做一堆或一面鼓。祭祀敖包是蒙古族盛大的祭祀活动之一。敖包通常位于高山或丘陵上,它是一个由石头制成的锥形实心塔。顶部插有一根长杆,杆头绑有动物毛角和经文布,四面都有燃烧雪松香的垫石。在敖包旁边,还种植了用于全羊、马奶酒、黄油和奶酪的树枝。在祭祀的时候,在古代,萨满巫师敲锣打鼓,吟诵咒语进行崇拜和祈祷;在现代,喇嘛们烧香点火,并歌颂和念经。牧民们都围着敖包,从左到右转了三圈,祈求上帝的保佑。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和牧民观念的更新,今天的敖包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变化。
蒙古人也有祭祀西方(意为神树)的习俗。通常,在一棵孤独的神树下,树枝上装饰着五颜六色的布条。一位乔装打扮的上溪老人盘腿坐在神树下,男女老少围在一起朝拜上溪,并选出几名牧师手持哈达、美酒和奶食献给上溪老人。仪式结束后,开展了蒙古族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体育活动。
祭祀成吉思汗陵是蒙古族人民最隆重、最庄严的祭祀活动,简称“祭陵”。成吉思汗是蒙古人民崇敬的民族英雄。13世纪初,他统一蒙古诸部,建立了横跨欧亚的蒙古汗国,震惊世界,成为“一代骄子”。蒙古人祭祀成吉思汗的习俗最早始于窝阔台时代,到忽必烈时代正式颁布,规定了各种祭祀成吉思汗的祭品,并日臻完善。如今,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节是一种遵循古老传说的仪式。祭祀仪式一般分为日祭、月祭和季祭,都有固定的日期。祭品齐备,全为全羊、圣酒和各种奶食,并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一日是春节,是规模最大、最隆重的节日。各盟代表或个人派代表到伊金霍洛旗陵墓进行祭祀。
成吉思汗军旗或军徽《苏鲁丁祭》是蒙古人民最珍贵的古代文物之一,珍藏在鄂尔多斯高原成吉思汗陵园。苏鲁丁是成吉思汗远征时所向披靡的旗徽,也是没事时的吉祥物。每年农历三月十七日,蒙古族人民都会举行隆重的祭祀苏鲁丁的仪式。在祭祀仪式中,整只羊被放在祭祀桌上,还有马奶酒和奶食等供品。参加祭祀的蒙古族群众络绎不绝,每人带着祭品,虔诚地朝拜苏鲁丁,表达对成吉思汗的敬仰和对其丰功伟绩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