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蒲包肉

古城高邮,出名人,也出 美食 。就名人而言,有广为人知的宋朝词人秦少游,有当代作家汪曾祺。就 美食 而言,有董糖、茶乾、麻鸭、老鹅、双黄蛋、蒲包肉诸等。其中最具地域特色,独此一家,别无分店的 美食 ,当数蒲包肉。

何谓蒲包肉?就是用蒲包包裹肉泥烹制的熟食。这般食物,看似寻常,貌似简单,实则是道人人欢迎的 美食 。

蒲包肉的形状好似一只小小的葫芦,小巧精致,惹人喜爱。蒲包肉不像午餐肉,午餐肉肥肉较多,略显油腻;蒲包肉则肥瘦相宜,软糯筋道,肥而不腻,美不可言。蒲包肉的基本味是咸与甜,提升味是香。基本味的咸是基础,是垫底,显得沉静。甜味是并列,却不张扬,也不过度渲染,真是恰到好处。提升味是一种复合的香,这香以猪肉为主导,还伴有生姜、老葱、桂皮、八角、黄酒的香,亦有蒲草的香。

慢慢品尝,仔细辨别,这香是有层次的,呈递进状的,就像拾级登高,有眼界开阔、渐入佳境之妙。就蒲草的香来说,虽是最后展现的,是姗姗来迟的,也是淡淡的,好的东西总要期待的,总要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这就像一台文艺晚会,大牌歌星压轴一样。起先登场,便无馀味。试想,没有蒲草的香,又怎能叫蒲包肉呢?这些复合的香,互相衬托,相互融合。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真是一种小城的、原生态的、本色的滋味。它远离了大都市瞬息万变,跳跃而繁复的气息。

就这蒲草要略做交代,它是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只长在水边或池沼,叶子修长,随风招摇。蒲草有种天然的清香,这香虽是淡淡的,却很具生活气息,也很亲切。高邮是水乡,大河小沟到处长满了蒲草。蒲草通常用来编织蒲包,这蒲包约有三四个书包大小。在水乡,蒲包仅用来装鱼虾螃蟹之类的水族,轻而透气,但不结实,几乎是一次性的。装完水族后,腥味很大,只有扔掉。好在价格便宜,故人们不当回事。

用蒲包来包裹食材,烹制 美食 ,应该是高邮人的一项发明。这个蒲包不大,就通常男士的钱包大小。蒲包肉的制作并不复杂,主要食材就是猪肉,以五花肉最好,肥瘦相间。肥与瘦的比例,大致为六比四。太肥油腻,太瘦老而发柴。也有人选用前腿肉的,任凭选择哪个部位的猪肉,原则就一个字:嫩。蒲包肉的肉泥加工,通常是用刀斩出来的,故细腻精致。肉泥加工好了,还要加放各种佐料,由于各个作坊的佐料不尽相同,加之好些人家采用的是祖传秘方,故难以一一言说。待肉泥与佐料调拌均匀,将其塞入蒲包之中,把袋口扎牢,再用细绳拦腰扎紧,形成上小下大的葫芦状,煮熟便可。

走在高邮的街头,只要你稍稍留意,每个熏烧摊都有蒲包肉。并是主打 美食 。我们这个地方,喜欢把卖各种熟食的摊点,叫做熏烧摊。高邮属扬州,故叫法相同。这类熏烧摊专卖盐水鹅、猪头肉、卤牛肉、素鸡。五香兰花乾、油煎花生米,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唯独蒲包肉为高邮独有。这些蒲包肉或放于玻璃柜中,或放于案板,堆积得像座小山。通常在食客购买之际,摊主才将蒲包拆开,将葫芦形的肉取出,先横著拦腰切一半,再竖著切一半,然后将其切成硬币般的薄片。蒲包肉都是现做现卖,现买现吃。不加防腐剂和添加剂,故鲜美无比,最受欢迎。在高邮的熏烧摊,每日最先售罄的,肯定是蒲包肉。要吃趁早,时常还要排队。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高邮人不仅喜欢吃双黄蛋、麻鸭,对蒲包肉更是情有独锺。高邮人每每谈及蒲包肉,总是眉飞色舞。就蒲包肉而言,在高邮,无论是大小餐馆,还是大餐小宴,都有其一席之地。若是招待外宾或是外地的客人,它更是一道不可或缺的 美食 。品尝之际,许多食客吃得是嘴砸砸的,笑眯眯的。由于蒲包肉的地域性很强,加之尚未形成工业化生产,出了高邮,再难觅其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