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汉族民间小调的历史渊源

小调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它不受特定社会阶层和特定劳动环境的限制,反映的不仅仅是农民,还包括城市手工业工人和其他劳动者、商人、市民甚至江湖艺妓、妓女、僧尼、流浪乞讨等阶层的婚恋、相思、风土人情、娱乐游戏、自然知识、民间故事等。,而且几乎包罗万象。

小调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诗经》中的一些叙事篇章催生了这一体裁的一些因素。汉代的和歌是丝竹伴奏的唱法形式,与同门弟子的歌(清唱剧之类)有明显的区别,和歌可以说是小调的来源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乐府民歌以时间序列的形式出现,如《子夜四时歌》、《从军转五表》、《月节柳枝歌》等,从中可以看出《四季》、《五表》、《十二月》等几首在后世广为流传的传统曲调的结构原理。隋唐时期,更多的民歌被选择提炼,成为说唱、歌舞表演的一部分,称为曲子,也是小调体裁的早期形式。宋元以后,随着中国城市经济的日益繁荣,小调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成熟阶段。一方面,许多从农村传入城市的民歌,经过艺人的演唱和加工,成为小调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兴起于元代的小令、三陶为了迎合市民的需要,逐渐与严谨的南北曲分道扬镳,成为通俗易懂、流畅优美的小曲,至今仍保留着曲牌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