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初七有哪些风俗习惯?

针刺

这是最早的乞巧之道,始于汉代,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代女子常于七月七日在金凯楼穿七孔针,人有Xi之志。”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年谱》说:“七月七日,是夕家女子,系彩楼七孔,或以金银为针。”《地理志》说:“齐武帝始于一楼观城。7月7日,朝廷官员多次尝试穿针引线。世人称之为穿针楼。”五代王人禹《开元天宝遗》说:“七夕,宫中以锦缎筑成,高数百尺,可打天下数十人。陈以酒烤瓜果,设席,拜牛女二星,嫔妃各穿九孔针,五色线对月。这是一段美好的时光。动清商之歌,其乐融融。土人之家有效。”袁涛宗彝的《元氏县叶挺录》说:“九表引,七夕节是求巧之地。晚上,宫女们上台用彩色的丝绸穿九尾针。先完成的人是聪明的,晚完成的人叫失败者。每个人都贡献了礼物。”

蜘蛛应该很聪明

这也是一种比较早的求巧方式,其流行比一般始于南北朝时期的用针求巧要晚一点。南朝梁宗谷说《荆楚时代实录》;“是晚上,陈瓜果在法庭上讨要小聪明。如果你在甜瓜上有一个开心子网,你认为它是对应的。”

五代王人禹《开元天宝遗》说:“七月七日,我们都用小盒子捉蜘蛛,直到天明;把蜘蛛网想象成稀疏的和密集的。秘密的人聪明的话多,罕见的人聪明的话少。民间作品也是。”宋人孟元元的《东京梦中国》说,七月初七,“合子里放一只蜘蛛,隔天看。如果网是圆的,那只是巧合。”宋·周觅的《我一岁的时候》说;“房子里存放小蜘蛛,等待网的密度需要多长时间?”富田汝澄的《Xi潮之乐》说,七夕,“把蜘蛛装在小盒子里,第二天早上看它们结网的密度,这是非常聪明的。”由此可见,历代考验智谋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南北朝视网的存在,唐代视网之薄,宋代视网之圆,后世沿袭唐代风俗。

扔针和技能测试

这是七夕针线习俗的变体,起源于针线,又不同于针线。这是明清时期流行的中国情人节习俗。明代刘东、俞懿正《帝都风光略》说:“七月七日下午,我们丢了一根巧针。女人接触到水,水膜看着陌生,绣花针浮着看着水下针的影子。有云有花有鸟兽有鞋有剪子有茄影的叫巧乞;其影厚如锤,薄如丝,直如轴蜡,是误。”《直隶》记载还说,在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凭日影验工,夜犹乞巧。”请引用《太阳旧闻考》万部杂注:“七月七日,燕斗女投小针于水。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锥,皆因占卜女之巧。”

种子寻找

在旧俗中,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铺一层土,播下谷子的种子,让它结出绿苗,然后在上面放一些小茅屋和花木,使它看起来像天舍人的小村庄,叫做“壳板”,或者把绿豆、红小豆、小麦浸泡在磁碗中,再用红蓝丝线系上。南方各地也叫“泡泡聪明”,发芽的豆芽叫聪明芽,连针都换成了聪明芽,丢在水面上乞求聪明。蜡还用来塑造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鹫、鸳鸯等动物的形状,浮在水面上,称为“浮在水面上”。还有蜡做的婴儿玩偶,妇女可以买回家,浮在水土中,以示对子女的吉祥,称为“化生”。

为了牛庆生

孩子们会在七夕那天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这一天也被称为“祝牛生日快乐”。因为据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和织女分开后,老牛让牛郎刮掉它的皮,开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人们有“庆牛寿”的习俗。

烘干书和衣服

报道称,司马懿因为地位高,权力大,对曹操相当怀疑。鉴于当时政治黑暗,为了自保,他装疯,躲在家里。魏武帝仍然不放心,于是他派了一个密友去让历史暗中探索真相。那天是七月七日,装疯卖傻的司马懿也在家里晒书。令史溯离开魏武帝,魏武帝立即下令将司马懿带回府衙,否则可以收押。司马懿只有乖乖地服从,回朝了。另一类人,在乱世,通过堕落来表达自己的抑郁。他们蔑视礼仪,反对习俗。刘义庆《世说新语》卷二十五说,七月七日,大家都印书,只有龙浩去晒太阳。当人们问他为什么时,他回答说:“我印刷书籍”。这一方面是鄙视印书的习俗,另一方面也是夸耀自己肚子里的才华。晒肚皮也是晒书。魏晋时期,汉代的晾衣习俗为富家子弟创造了夸耀财富的机会。“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看不起这种风格。7月7日,邻居在晾衣服时,看到货架上摆满了绸缎,令人眼花缭乱。阮贤不慌不忙地用竹竿捡起一件破旧的衣服。有人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我不能免俗,跟你说!”从这些小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七夕晒书晒衣的习俗是多么的兴盛。

祭祀“磨饮乐”

莫埃利是旧时代中国情人节的一个儿童玩物,即一个小泥娃娃。其形象多为荷叶半臂裙,手持荷叶。每年的七月七日,在开封府,“潘楼街东松门外的瓦子,周舟西凉门外的瓦子,北门外的瓦子,南朱雀门外的瓦子,马行街的瓦子,都有卖磨饮乐的,都是塑料小木偶”。事实上,宋末以后的磨饮酒乐已经不是小木偶了,相反,已经越来越精致了。莫埃利大小不一,体态各异,最大的高达三尺,堪比真孩子。制作的材料有象牙雕刻或佛手香雕刻,磨饮乐的装扮极为精美。有彩绘木雕作柱座,或红砂笼作罩盖,手中捧的玩具多以宝石装饰。磨喝音乐的费用往往高达数千元。

崇拜织女

“拜织女”纯粹是女孩子和女青年的事。大多是提前和朋友或邻居约好五六个人,最多十几个人,共同举办。仪式是在月光下铺一张桌子,桌上放上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还有几朵花,用红纸扎着,插在瓶子里,前面放着一个小香炉。然后,约好参加织女祭拜的女青年和少女,会斋戒一天,洗澡,准时来到主人家。在案前烧香之后,大家会围坐在桌前,一边吃着花生和瓜子,一边对着织女签沉思自己的想法。如果女生想变漂亮或者嫁个老公,女青年想早点生孩子,可以默默向织女祈祷。玩到半夜。

白奎星

据说7月7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学,想出名的文人特别崇拜魁星,所以七夕一定要拜他,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试成功。魁星主是魁斗星,是二十八夜中的魁星,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也是魁星或冠军。在古代,读书人被称为“天下最伟大的读书人”或“一举夺冠”,因为魁星掌管考试。

据民间传说,魁星大人长得很丑,脸上长满了斑点,而且是瘸腿的。有人写了一首打油诗取笑他:不宣传,何必装修?即使是铅,也不要盖。把麻姑娶成两个美人,不比来蜂巢差。眉心下留爪,鹅踏口鼻旁沙。无非是在屋檐前打个盹,风吹你额上梅花。向君的玉趾最为奇特,一高一低。慢悠悠的走着就想跳舞,飘飘的程度就像一张嘴。世界上只有路是危险的,我累到吃惊。别笑,腰枝常半折,临时摇曳也是五颜六色。

不过这个魁星主野心极大,工作也很努力,他上了高中。皇帝宫考拜访他的时候,问他为什么脸上长满了斑点。他回答说:“麻脸上全是星星”;问他为什么瘸,他回答说“单脚跳”。皇帝非常满意,接受了他。

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传说说,魁星大人生前知识渊博,可惜每次考试都不及格,于是悲愤之下投河自尽。没想到,是一条甲鱼。

获救,升天,成了魁星。因为魁星可以影响文人的考运,所以每年七月七日,他的生日,文人都要郑重祭拜。

吃适当的水果。

适当的水果是七夕最有名的节日食品。妥妥的水果,又叫“琪琪果”,样式很多。水果的主要原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中国”指的是“笑孩子”和“吃水果的图案”,而图案包括持香和中奖。宋朝的时候,已经有七夕特有的水果在城市的街道上出售了。

如果你买一斤适当的水果,就会有一对穿着盔甲的娃娃,如门神,被称为“水果将军食品”。妥妥水果的做法是:先把白糖放在锅里融化成糖浆,再加入面粉和芝麻,拌匀,摊在桌上,晾凉,用刀切成长方块,特别摺成纺锤形的面团,煎至金黄。手巧的女性还会创作各种与七夕传说相关的图案。此外,讨巧用的瓜果也可以多种多样。或把瓜果雕刻成珍奇的花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花纹,称为“花瓜”。

适当的水果和花瓜是最常见的七夕食物。然而在历史上,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饮食习俗。例如,汤饼在7月7日流行于魏朝。在唐代,节日食品包括7月7日的蛋糕,7月7日被定为晒书节。三省六部每人给一定的酒席钱,称为“晒书党”。七夕也是一个适合配药的日子。据说是以松柏为药材的秘方。这种神奇的药丸是7月7日用露水配制的。吃一片药可以延长寿命十年,吃两片药可以延长寿命二十年。此外,还有饵料松子、柏子仁、叠荷叶等。,都被称为不死之药。比较实用的方子有干槐汁治痔疮,炒苦瓜治眼睛,摘瓜蒂治腹泻等等。效果如何,只有试过的人才知道。现在在浙江的杭州、宁波、温州等地,人们还会用面粉做成各种小物件,放在煎锅里,称为“妥果”。晚上,适当的水果,荷花,白莲,红菱等。会放在打扫干净的院子里,家里的亲戚朋友坐在一起。

七妹的生日

过去,在广州庆祝七巧节是非常热闹的。宋代诗人刘克庄曾说:“瓜果有拳福,咽喉有声。广东人很聪明,灯火到天明。”节日来临前,姑娘们提前准备好各种花哨的玩具,用通草、彩纸、芝麻、米粒等做成各种花、水果、仕女、器皿、宫廷模型等东西。把种子和绿豆泡在小盒子里,让它们发芽。花蕾长到两寸多长时,用来祭神,称为“拜仙鹤”、“拜神”。七夕之夜(广州人一般从初六晚上开始到初七晚上连续两个晚上),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首饰,甚至还把指甲涂成红色。然后,他们将早已准备好的各种物品,如古董、鲜花、时令水果和化妆品,放在大厅的八仙台上,并在仙鹤或陶瓷中间放置一盏油灯。此时,富家的厅堂都装饰着绣花椅,金碧辉煌,普通百姓也尽力把厅堂布置得井井有条。一切安排妥当后,姑娘们烧香点蜡烛,向星星跪拜,这叫“迎仙”。从三更到五更,要连续拜七次。这个时候,除了邀请亲戚朋友来做客,还要邀请邻里认识和不认识的姑娘们一起拜神,观看和品尝技艺精湛的艺术品和玩具,开心热闹。例如,越多的人赞美技艺高超的艺术品和玩具,家里的女孩就会越快乐,越有荣誉感。广州的姑娘们说,有多少次投票是这样在大家面前秀技术的?祭拜完神仙后,姑娘们手里拿着彩色的线,穿过针孔(古代称为金针人)。能一口气穿过七个针孔的叫巧手,不能穿过七孔针的叫“巧败者”。

正如唐代诗人所描述的:“月中穿针易,风中拉直线难。我不知道谁聪明,但我明天会设法找到它。”然后把纸圆盒(梳妆盒)烧掉,里面有纸衣服、鞋、粉、梳妆镜、梳子等。,一式七份。祭拜仪式结束后,八仙戏台上的装饰保持不变,留作姑娘们第二天(初七)互相参观、品评之用。据明清、民国时期的一些书籍记载,广州姑娘在七夕展示了她们娴熟的技艺,有米粒大小的绣花鞋,指甲大小的各种扇子,精致轻盈的窗帘,还有特制的荷花、茉莉花、玫瑰花、夜来香等。花盆只有洒杯大小,里面有两朵花,很难分辨。在第七天的第七个晚上,他们像昨晚一样继续崇拜神灵,这被称为“崇拜牛郎”。一般以男生为主牧师。七夕过后,女孩们互赠手工艺品和玩具,以示友谊。

在广州,已婚妇女一般不允许参加七夕节,但新婚新娘会在第一个七夕节举行“告别仪式”。即在第六天晚上祭神时,除了祭品外,还有红鸡蛋、酸姜等。(取预兆得子),也要加上雪梨或沙梨,表达出离开女儿节的心意。

据《广州志》卷十七记载,农历七月初七,石门沉香铺有女子划船的旧俗。游艇上装饰着茉莉花和茉莉花,称为花船。他们认为这一天是“仙女沐浴日”。石门铺水质清澈,早晚日出日落归两山,天空中有时会出现一些海市蜃楼般的幻象。船夫们希望能有运气看到奇数,所以石门沉香铺的女生七夕游就成了一个重要的内容,非常热闹,也是一个节日习俗。

涂指甲

染指甲是七夕的习俗,流行于中国西南地区。也流行于四川省的许多县志,以及贵州、广东等地。许多地区的年轻女孩喜欢在节日期间用树的汁液洗头。据说不仅可以年轻漂亮,还可以让未婚女性早日找到如意郎君。用花草染指甲也是节日娱乐中大多数妇女儿童的爱好,也与生殖信仰密切相关。

女性洗发水

女性在七夕洗头也是一种特殊的习俗。湖南、江苏、浙江三省均有记载。如湖南湘潭《攸县志》:“七月七日,女子采柏叶桃枝,煎汤浸发。”著名的散文家(浙江人)在她的《记》中也提到,她的母亲、叔叔婶婶和其他后宫成员都在七夕洗头发。这个习俗与七夕信仰“圣水”有关。人们认为,在七夕那天取泉水和河水,就像从银河中取水一样,具有清洁的神圣力量。有的地方直接称之为“天孙(织女)圣水”。因此,女性在这一天洗头发具有特殊的意义,这意味着有了银河圣水,她们将受到织女女神的保护。

用脸盆接露水也很流行。传说七夕的露珠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果把它放在眼睛和手上,它能使人变得敏捷。

结扎古桥

在陕西黄土高原,七夕晚上举行各种乞讨活动也是习俗。妇女经常要绑上穿着花衣服的草人,这被称为古桥。他们不仅要提供瓜果,还要种豆芽和小葱。七夕之夜,所有的女人手里端着一碗水,把豆芽和小葱切好,放入水中,用月亮的影子来预测机巧的命运。他们还穿着针和线来竞争。同时还会举行剪窗花的活动。

崇拜“七母”

台湾省的闽南语和七夕是“七娘”的生日。齐是民间非常流行的一种祭祀方式,被认为是保护孩子平安健康的偶像。根据闽南台湾省学者林载福所著《闽南人》一书的考证,大部分闽南人多年来未能回到台湾省或其他外国经商谋生,妇女只好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有了希望才有活下去的勇气。所以七夕这个相思的节日,演变成了对保护孩子的“七娘”的祈福。

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会三五成群地前往七娘妈庙,献上鲜花、水果、香粉和祭品。在这一天,台湾省还流行着一种“成年礼”,即当孩子达到15岁时,由父母带领他到七母庙,以奖励他保护孩子度过童年、童年和青春期。这一天,台南会为16岁的孩子“十六岁”,进行成人礼。台湾省的人认为,孩子在16岁之前,是由仙鸟——鸟妈妈——抚养长大的。鸟母是齐所托,所以齐成了未成年孩子的守护神。婴儿满一周岁后,虔诚的母亲或祖母会把婴儿抱在怀里,带上丰厚的祭品,添上鸡冠花和千日红花,到庙里去祭拜,祈求齐马年保佑孩子平安长大,并用古钱串红包或锁牌系在脖子上,直到16岁。只有这样,她才能在七夕赢得锁卡,感谢齐马年多年的祝福。有些父母,除了在七夕祭奠“七娘”之外,还特意邀请亲朋好友来庆祝孩子的成年礼。闽南和台湾省的民间七夕虽然不是很讲究,但是很重视保健食品习俗。七夕之际,几乎家家户户都要买中药君子和石榴。

七夕晚餐,我做了鸡蛋、瘦猪肉、猪肠、螃蟹等。和被收买的绅士们。晚饭后,我分享了石榴。这两种食物都有一定的驱虫功能,所以很受欢迎。说起来很有意思,台湾省七夕节的年夜饭,人们还是习惯煮红糖和干米,也起到了吸引昆虫吃药的辅助作用。为什么会有这种独特的习俗?相传,海峡两岸尊崇的北宋名医吴运栋就是“保生大帝”。那是景佑元年(1034)的夏天,瘟疫在闽南流行。心地善良的名医吴运东带着徒弟四处采药,为百姓治病。看到很多大人小孩都有虫灾,他提倡人们在七夕买君子和石榴。因为七夕好记,也是石榴成熟的季节。于是,老百姓就照做了,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保健作用。后来成为一种习俗,从闽南移民到台湾省一直传承至今。由于其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吴运东上至皇族下至贫民,都被尊为医神。

编辑此段落

中医养生

“烟淡月在天,银、汉、秋三期同。”7月7日是七夕,这是中国最浪漫的传统节日。许多有趣的七夕习俗已经深深地渗入了中医文化。处方治疗和疾病预防

七夕节有配药的习俗。人们常以松柏为药方,甚至主张松饵、取柏籽、折荷叶,并称之为神仙药。中医认为,长期食用松子可以强心、润肤、延年益寿;《玉姚博解》说它“润肺止咳,润肠通便,开关痹,滋养肌肤”,《海药本草》说它“强身健体,延年益寿”;清宫也将松子列为御膳。白子香气浓郁,可养心安神、止汗润肠;《本草纲目》中说,“所有的健脾药都是干的,而侧柏叶可以通过润药来健脾,最好两种健脾药都用”。荷叶能清热解暑,生发清阳,凉血止血。《滇南本草》说它能“清头目风热,止头晕,化痰,止气短,止呕吐,止头痛”。

在七夕上,常用一些实用的方剂来治病。如将槐花汁晒干治痔疮,将槐花枝条切成小块,煎至药液呈绿色,先熏后洗痔疮,具有清热凉血、清肝泻火的作用,疗效较好;炒苦瓜可以治眼睛,苦瓜可以消暑清热,可以治红眼痛。《生生变》载“祛邪热、解乏、清心明目”;采瓜提治泻,瓜提在本经中列为上品,别录曰“生时七月七日收”,“治疟不求新久”。

七夕,闽西客家人习惯用仙人草和冬瓜块加水熬煮,然后用干净的瓦罐密封保存,治疗发烧、头痛、中暑、惊风。这是有医学依据的。本草求原说仙人草能“清热解暑,清热解毒脏腑,治酒风”,本草回春说冬瓜“去心火,泻脾火,利湿祛风,消肿止渴,消暑解暑。”

储水辟邪防病。

七夕蓄水的习俗由来已久。雍正《广东通志》记载“家从井里汲水贮之,以备酒糖浆,名为圣水”,光绪《徽州府治风俗》也记载:“七夕,男女早晨取水贮之,名为‘七夕水’,饮之可治病明目”。在七夕的早晨,人们要取回水,放在新的骨灰盒中储存,可以用来治疗疖子,去除湿毒,治疗各种热证。中医认为,多喝井里的水,可以清热解毒,有利于小便赤热,困滞,醉死。《本草纲目》中说,“新井水是用来治病利民的,第一种是用来处理井水的,作用范围很广,和其他的不一样。主要用于治疗酒后热痢,洗眼内皮肤。”《湖滨集简方》记载了一个醉死的方子:“我急着从新井里打水,细细灌满,直到苏乃有。”

七夕还流行用脸盆接露水,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果抹在眼睛和手上,能使人眼明手快,给孩子煎药杀虫有效。中医认为,露水可以入药,可以用来煎服润肺杀虫的药物,或者将治疗疥疮、虫蛀的药粉调成外用药物,可以增强疗效。

煎汤、洗发和护发

女性在七夕洗头也是一种特殊的习俗。湖南《攸县志》记载“七月七日,女子采柏叶桃枝,煎汤浸发”。浙江台湾作家在《纪》中也提到,他的母亲、叔叔、婶婶和其他后宫成员在七夕洗头发。在一些地区,未婚女性喜欢在节日期间用皂荚等树木的液体果肉或树枝汁洗头。据说她们不仅能年轻漂亮,还能尽快找到合适的男人。除了女性祈求仙女的保护,还有一些医学上的原因。比如皂荚的枝叶可以清热利湿,去除多余的脂肪,使毛囊光滑,对防止脱发、乌发有很好的效果,而且不会刺激头皮。再比如黑骨,木浆,黑发。

吃时令食物来保持健康。

七夕的“拜织女”是女孩和女青年的重要活动。祭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等。,而伍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更是不可或缺。烧香默默祈祷后,这些供品就成了他们的宵夜食物。五子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桂圆具有开胃益气、养血健脾、养心安神、补虚益智的功效;大枣味甘,性温,能补中、益气、养血、生津;榛子有“坚果之王”的美誉,《开宝本草》说它“治气、宽胃、使人不饥、行健”;花生滋补养颜,有助于延年益寿,所以也被百姓称为“长寿果”;据《本草纲目》和各大中药字典记载,瓜子具有清肺化痰、润肠通便的作用。

七夕这一天会吃“妥妥的水果”,被称为《东京之梦》中的“笑累了孩子”和“水果吃花样”。合适的水果的主要成分是小麦粉。小麦味甘,性凉,具有养心安神、益气除热、止渴、调和五脏、通络利尿的功效。

君子和石榴驱虫防疫

相传北宋景祐元年,闽南地区瘟疫流行,百姓因病面黄肌瘦。七夕那天,名医吴坤提倡大家买菜做君子,买石榴驱虫,很多人吃了之后效果显著。吴坤后来被闽台人民誉为“大道公”、“真正的神仙老师”,至今印象深刻。这也形成了一种流传至今的节日习俗。君子是有名的驱虫剂。《本草纲目》说“味甘性温,能杀虫,益脾胃,故能克制虚热,止泻,为小儿病之药”。石榴皮含有碱性物质,有驱虫作用;果实营养丰富,能健胃、提神、增强食欲、延年益寿;石榴花有止血、石榴花泡洗眼、明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