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见面三分钟怎么办?
在和家长的交流中,有一个很常见的问题:“老师,我孩子的心思太分散了。一会儿喜欢这个,一会儿喜欢那个。我什么都想做,但是什么都是三分钟热度。我该怎么办?”
这个真的很头疼。如果引导不好,会对孩子以后的生活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但这是很正常的情况,无论你有多焦虑,都很难改变,也必须被每一个家长接受和允许,因为大多数人长大后都会有这样的情况。
“什么,接受和允许?”可能很多家长会发出这种惊叹,觉得不可思议。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为什么会出现“三分钟热度”的现象,我们该怎么办?
看到上图,从天赋的角度来看,个人的先天发展模式可以分为六种:高度集中、集中、中等、多元、高度多样、无限。这六种模式,当与个人的先天反应模式相匹配时,会影响我们一生爱好的宽度、广度和深度,也深深影响一个人的学习能力。
先天发展模式代表了一个人接受新事物和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大脑反应的活跃程度。多元指数越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越强,大脑反应的活跃度越高。一般来说,这样的人天生喜欢新奇多变的东西。学习和工作都应该用多样性来激励。在学习上,他们拒绝一成不变的重复学习模式,在工作上,他们讨厌枯燥又有挑战性的工作。
反应模式反映了一个人五官的敏感程度,以及对学习和接受新事物的理解程度。敏锐度越高,灵敏度越高,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越强。
只要这两个指标中有多个敏感的人,他们就会有不同程度的兴趣爱好分散,就会出现做事三分钟的现象。指数越高,就越明显。
换句话说,孩子一会儿喜欢这个,一会儿喜欢那个,什么都想做,但是什么都是三分钟热度的现象是与生俱来的,是从父母和家庭遗传下来的,所以父母只能接受,也必须接受。
知道了这些,有的家长会说:“好吧!我接受,因为这是我自己的,但我不能让它发展!老师不是也说过,这样长此以往会影响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吗?”
是的,人的一生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同时做太多事情,否则一切都好办,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该怎么办呢?
人的一生会分为几个阶段,在学习发展期也分为两个阶段:12岁之前,要扬长补短,12岁之后,要扬长避短;在职业发展期,要分阶段:30岁之前,可以多方面尝试,多方面探索,而30岁之后,要在45岁之前专注于某个领域,深入学习,不断积累,45岁到48岁之间,可以休息一段时间思考一下身后的人生道路,48岁之后可能会有新的轨迹。
无论面对学习、工作甚至感情,每个人都会有一个探索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去理解和尝试,因为只有通过多种方式的学习和实践,才能在过程中总结出自己的感受和经验,最终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一旦锁定了目标,我们自然可以集中精力向一个方向发展。
给孩子戴上,他一会儿喜欢这个,一会儿喜欢那个。这不就是一个了解和尝试的过程吗?在他12岁之前,你应该允许甚至鼓励他,因为在这个时期,不管他学什么,只要他学了,他就增长了见识,增长了能力,增长了阅历,总比什么都没有强吧?
至于“三分钟热度”的问题,还是自己解决比较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菜单上有一道菜看起来很好吃,你点了,但是吃的时候发现不合你的胃口,不是你喜欢的感觉。下次就不会再点了。
但是,如果第一次不让点,你的好奇心还会一直存在吗?没错,这种好奇心就是“热度”。只有满足了好奇心,你才能知道这种热度会持续多久。喜欢,自然会留着。不喜欢就不再感兴趣。
所谓的“三分钟热度”,只是一个筛选孩子兴趣的过程。父母实际上应该尽可能鼓励孩子多尝试,让孩子更好地找到自己的目标。
如果在孩子12岁之前有足够多的尝试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感受,那么在孩子12岁之后,基于时间和精力的发展以及自身的智慧,他会很容易对事物做出判断。随着他对生活的了解越来越多,他会慢慢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这时,你会发现孩子工作的目标和目的逐渐清晰,“三分钟热度”的现象会越来越少。
在分享的最后,我想告诉各位家长,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探索新事物,不断总结经验并内化为智慧的过程。从懵懂到有自己的主见,孩子必须对很多东西进行探索和了解,才能产生自己的认知。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能做的就是允许、鼓励、陪伴和引导。
三分钟热度不可怕,可怕的是一分钟你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好奇心。因为需要三分钟才有可能有很多分钟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