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有什么好吃的?

玉树藏族特色饮食主要有糍粑、酥油茶、青稞酒、风干牛羊肉、乳制品等。如今,玉树藏区城乡居民饮食结构多样化,大米、面粉已被城市居民接受,蔬菜、酒类、糖果、糕点等消费品也有所增加。

糍粑:是藏族特有的一种食品,用青稞炒熟后磨成面粉。吃的时候用少量的酥油茶、奶渣、糖等。要搅拌均匀,然后用手揉成一团,就可以吃了。在牧区,除了糍粑,其他食品很少吃。汽巴也方便携带和存放。

黄油:它是从牛和羊奶中提取的。牧民提炼酥油很有意思。在分奶器没有广泛使用的藏族牧区,人们仍然用土著的方法提炼酥油。牧民妇女将牛奶稍加温热,然后倒入一个叫“东学”的大木桶中,再上下用力搅打数百下,直到油水分离,一层黄色的脂肪物质浮在上面,舀起来,倒入皮口袋中,冷却成酥油。黄油营养价值很高。藏族人,尤其是牧区的藏族人,很少吃蔬菜和水果。除了牛羊肉,他们每天的热量都靠酥油。黄油的吃法有很多种,主要是喝酥油茶,也可以在糯米糕里吃;逢年过节,村民炒水果和“kasai”,用酥油。

酸奶:藏区的酸奶又白又稠,要用最新鲜的牛奶发酵。尤其是玉树藏区,通常气候寒冷。煮好的牛奶要放在木桶里,吃剩的酸奶要放成菌种,然后一层一层用厚毡包起来。过一天就会变成风味浓郁的酸奶。藏区的酸奶很稠,甚至凝结成块。有时候用银边的木碗倒不出来,只能用勺子吃,但吃起来更自然。吃人参果的一种方法是将它蒸熟,混合在酸奶中作为零食。这种人参果其实是蕨麻的根,黄棕色,芳香绵软,微甜。人参果也可以拌沙拉。将清蒸的甜软人参果与加热的酥油和少量巴赞混合也很美味。

风干肉:风干牦牛肉色泽鲜红,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低脂肪,高蛋白。藏族人喜欢吃风干牛肉,其他民族觉得有点害怕,不卫生。其实风干肉一般都是冬天做的,往往是11月底。此时,气温在零度以下。将牛肉切开,或切成大块或细条,撒上盐,挂在阴凉处冷冻干燥。水消失了,却保持了新鲜的风味,第二年的二三月份就可以拿来直接食用了。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口味需求的变化,风干肉的种类越来越多,制作中也放入了各种调味料。

手抓羊肉:一般手抓羊肉是用肥嫩的大捷羊,就地宰杀,去皮放入锅中,煮熟后立即捞出。煮肉是明智的。肉红白相间,肥而不肥。味道鲜嫩,非常好吃。餐具只用藏刀,羊肉切下来用手吃,所以叫手抓羊肉。吃起来很有意思。羊尾巴和胸叉献给最珍贵的客人。

昆餐的历史

在独特的生存环境和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藏族人民与周边地区、国家和民族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交流中积累了丰富的饮食知识,形成了独特的烹饪手法。无论是从物种还是从营地。

营养的价值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藏餐的发展变化及其特色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发展阶段始于6世纪。当时吐蕃与中原及周边国家和地区一起发展。

经过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尼泊尔文成公主和赤尊公主入藏,丝绸之路开通。

铜都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藏族烹饪材料的内容和烹饪技术的发展。这一时期藏医药的发展

展览在辅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个发展阶段可以追溯到13世纪。此时,西藏基本结束了割据状态。

除了与元朝中央有更密切的政治关系外,藏族和蒙古族还被藏传佛教联系在一起。

民间交流日益频繁,丰富了藏餐的内涵。

第三个发展阶段开始于18世纪。这一时期,随着清朝在政治、经济、文化

等交流,将“结赛六九结”(十八道中餐)为代表的内地饮食文化传入西藏。

内地的各种水果、蔬菜、厨具、烹饪技术传到藏区,促进了藏餐烹饪技艺的发展。

外科的发展。

第四个发展阶段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旅游业的兴起,西藏

餐饮文化也空前发展。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前提下,不断增加新的原料。烹饪/煮沸

随着勾兑技术的不断成熟,藏餐、中餐、西餐文化融合互补的新格局已经出现。

局,揭开了藏式烹饪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