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包的起源
追溯香囊的起源,早在先秦时期,妇女就在头上佩戴由五根线制成的饰物。南北朝时发展为香囊,到了唐代,出现了装满香料的香丸。香包的主要原料是雄黄、艾叶、熏草等。,而且它们的功能在古代就被神化了,就像《神书》里哪吒的红肚皮一样,有除恶务尽的功效。在端午节的所有习俗中,没有什么比制作和佩戴香囊更美丽和温暖的了。以前医药水平不发达的时候,人们把具有杀菌作用的雄黄、艾草、菖蒲磨成粉末,用布包起来放在胸前,夏天用它散发的气味来驱蚊。同时,做香包是女红的事,很多女生都是为了对的人做的。端午节戴香包习俗的演变俗称毒月。据地方志记载,农历五月初五也叫中天节,有制作各种东西辟邪的习俗。荆楚旧事时也有记载,端午这一天,将艾草剪成老虎的形状,或剪布做成小老虎,以避开一些有毒的东西。此外,上面还记载了可以用五色线将孩子绑在手臂上的习俗。慢慢地,这两种习俗逐渐合二为一,演变成一个装着艾草、雄黄和檀香粉以及混合香料的小布袋,供孩子们悬挂,防止毒虫的侵扰,具有避邪避邪的作用,成为救命和吉祥的象征。因此香囊的地位是确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