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街道 (1) ‖ 古老而又时尚的北京路
图:杨和平 / 文:大地倚在河畔
■写在前面: 这些街道与我们那样接近,它们一直参与我们的生活,曾经陪伴并将继续陪伴我们日常每一个秋冬与晨昏、每一次痛苦与欢乐,以及数不尽来来去去的平淡与寂寥。它们无法改变我们的人生走向,却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给予我们许多庇护与关怀。这是一个广州街道系列。
越秀老城的北京路作为广州城市主要街道至少在唐宋时期就已经存在了,它是广州最古老的街道之一。正如我们从“千年古道遗址” 看到那样,最初这条街道只是一条简陋的以条石铺砌的通道,那些条石并不怎么规整,铺砌得也不那么整齐。
那时街道中部建有清海楼,石头基座上筑有双阙,宋时改为双门。此楼在历史上经历过多次毁坏与重建,明代时始称拱北楼,直至最终消失,但每次重建都保留了双门的格局,因此旧时市民习惯称此地为双门底。清代时,以拱北楼为中隔,北为承宣街,南边是雄镇坊和永清街,这几条古街正与今日北京路大体相当。
北京路其实不是很长,它北起广卫路东端的文艺复兴风格的省财厅大楼,南至珠江边沿江东路,长度仅约1公里多。 但此街意蕴丰富,内在历史元素和外在的多样化结构,以及多彩的街景,游人在行走中或会不知不觉消磨许多时间,从而不觉得街道很短。北京路从南到北有多个出入口,外观都平实简朴。正是这种散发着南方都市独特魅力的既丰富又简朴的特性,吸引人走进这街。
北京路是那种至今保持活力的传统城区街道的典型代表。在悠长历史中,它一直是作为中心街道而存在的,至今,它依然是城市的中心街道。历史久远古风犹存,时尚新潮充满动感,正是今日北京路最显著的特征。此街及附近一带, 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古代广州譬如宋代 “中城”那种严谨的棋盘形街区布局 , 还会让人感觉到老巷交错市声相闻的里坊氛围。 街中的 “千年古道遗址” , 更有直观而强烈的历史感。然而与城中另一处古老街道小北路及仓边路不同的是,北京路始终是城市的潮流风向标志。它是古老的又是时尚的。这座城市的古老街道比比皆是,但古老与时尚集于一体,且一直作为城市中心街道的,唯有北京路。北京路是古今融合浑然无痕的典范。
从西湖路进入,可能是漫游此街的最佳选择。因为当你沿着西湖路走近北京路时,右边光明广场大堂内透过钢化玻璃清晰可见的西汉城市水闸遗址,已经提示你这是一片多么古老的城区。 紧接着迎面而来的“千年古楼遗址”,则呈现了城市最古老建筑的遗垣残石,它让史籍方志关于城中一座鼓楼的朦胧记述,以实物方式清晰跃然眼前。人们在此踏入这街,立刻就感受到它的历史份量。然而当你带着这种感受左拐向北时,瞬间又看到另一种景观:一条异彩纷呈时尚动感的以及因不太宽阔而令人倍感亲切的街道。
从这里沿街向北行走,是相当愉悦的体验。路两边是连续不断的三到五层高的建筑,各式商铺紧密相连,装饰考究五光十色。这浓浓商业空气中,又分明飘荡着缕缕文化气息—— 目不暇给的商厦之间,相间坐落着纪念明代哲学家陈献章的“白沙居”门坊、清代书院群遗址,及刻有“越秀书院街”匾额的牌楼。更有在原三联书店旧址上新建的联合书店、有数十年历史的新华书店、朴素雅致的古籍书店,还有学而优书店、科技书店等。这里是城中书店最集中的地段。附近不远还有秦汉造船工场、西汉南越国宫署、南汉御花园等遗址,以及明大佛寺、明城隍庙等多个朝代的众多历史古迹。如此多元汇聚,实在是城市街道演变的奇观。
北京路上这些商业的和历史文化的元素,一直掩映在浓密的树荫以及作为街道特色的无数红色小灯笼的装点中,显得隐然平实、世俗寻常。这些元素相互作用,巧妙投射于街道的建筑与场所,因此人们看到的是由建筑与场所构成的作为一个整体的街道。
通常这里都是人头攒动的,行人流动在街道两边密集的建筑中。某种意义上,正是建筑的密集造就了这条街道。建筑越多越密集会使街道建筑之间出现众多垂直线,城市理论认为垂直线越多街道就越具有多样性的种种可能。这些垂直线由上而下地贯穿,表示一栋建筑的结束和下一栋建筑的开始,这本身就具有趣味,并为街道赋予了尺度感。①北京路北段这些垂直线尤为密集,所以这一路段的多样性尤为充分。是密集的建筑提供了这里多样化的结构基础,这些建造于近现代不同时期的具有不同使用功能的建筑,***同构成了北京路平实而又丰富有趣的街道景观。
当向北走近并且越过与中山路交汇处时,视觉焦点就是那幢仿文艺复兴风格的省财政厅办公大楼。 这座建成于1919 年的砖木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是北京路北端的场所重心。它有壮观的穹窿顶和仿罗马双巨柱式大门,以及门前石砌的弧形台阶。那优雅的圆顶,一直是市民街区认同和确认方向的标志。整栋大楼就是北京路街景的终端建筑,不太长的街道使这视线终结之处相当清晰。尽管建筑本身的体量并不太大,但由于两侧建筑也不太高,因此在透视上获得了街道的主导地位。这一街景设计相当成功,它与城市理论中关于好的街景的分析如此吻合。② 如今大楼背后 , 矗立着同样建有优雅圆顶的省财厅新大楼、外立面为湖水绿玻璃幕墙的广州大厦,以及46层近200米高的瑞安广州中心等多座挺拔高峻的超高层建筑,这新老建筑强烈而又和谐对比所构成的作为重要街景的末端景观,客观上成为北京路的一个具有象征意味的巨大背景。
这一路段还有其它一些较突出的建筑,譬如邻近 “财厅前”的街道东侧,有仿古典主义风格的骑楼建筑——文具批发部大楼、 仿哥特风格有着优美垂直线条和拱形窗户的科技书店大楼;西侧有连接成长廊的骑楼建筑—— 这里传统上一直是城市百货业重地—— 长廊背后是古老的昌兴街,它因纪念一对兄弟为城市商业做出贡献而得名。街内那些虽陈旧却依然实用及富有活力的古老民居,极大地增添了街道的世俗烟火气息。
北京路北段还有两处相当重要的筑造物,那就是前面提及的 “千年古道遗址 ” 和 “千年古楼遗址” 。2002年7月, 北京路在整修中发掘出自唐代至民国的11层路面 , 以及宋代至明清时期的 5层拱北楼基址, 包括大量石条、墙砖和明拱北楼抱鼓石。有关方面将两处遗址清理整饰之后铺设了钢化玻璃上盖,将其建造成展示北京路悠久历史的景点供行人观览。
漫游北京路的愉悦感,相当程度上也源于街道空间的宜人尺度。这条街道的北段1997年2月正式开通为双休日步行街 , 2002年元旦起实施全日制步行。游客从四面八方汇集于此,街道通常是拥挤的,但街面却总有空间可让人或徐或疾随意而行。人们摩肩接踵距离相近,可以从路这边看清楚路对面迎面而来的每一个面孔及其表情,假如恰遇熟人通常也会看到而不会错过。不太宽阔的北京路,适于人际交流与互动。这样的尺度,使街中每个角落都是人们乐于前往和轻易可达的。一个紧凑的空间不会让人望而却步。城市文化的最大特征在于参与,它需要人们在紧凑的街道空间穿梭往来从事活动。这种尺度还使街道具有夏防日晒冬御寒风的作用,这进一步增添了街道的舒适性,人们更乐于在此流连。
北京路步行街还有多处开敞的驻留空间,包括名盛广场、与西湖路交界处, 及最北端的 “财厅前” 。 这是一些可以停下来四处张望、驻足歇息或者拍个照片的场所。每逢节假日时,这些场所总是重点布置成为引人的景点,或者灯饰全亮成为视觉焦点。 这是 “狭窄街道中的休止符”, 最能促进人们的交谊与互动。这些驻留空间强调了北京路作为一条街道的意义——它绝不仅仅是一条通道 , 它为驻留而设,是人们工作生活、娱乐休闲的“室外大房间”,是日常生活的环境与背景。
步行街是北京路最吸引人的部分。但是完整的北京路还包括它的南段。那是同样丰富,感觉却繁华渐歇、相对宁静的路段。从西湖路进入此路段, 向南直至珠江边, 与之交汇的街道依次有惠福路、 文明路/大南路、万福路/泰康路、 八旗二马路、沿江中路,最南端以天字码头作为终端建筑。这一路段所在区域,是最传统最具本原性质的老城区之一,而且具有 “近海”特性,沿路一带可以看到最典型最有广州味的市井生活。
沿街两侧有许多早期的普通民居,还有许多简朴小店及一些其它建筑,偶尔还可以瞥见街道内巷的民居密集重叠的景象。在这貌不起眼尽是烟火痕迹的老街旧屋中,隐匿着一些独特区段、历史遗迹,或具有重要意义的场所。
譬如与之交汇的惠福东路,就是饮食消费特色的去处。此处除了地道粤菜外还汇聚了全国和世界各地美食,门面大多温馨典雅。靠近惠福路口的一条小巷,有清代岭南诗人梁佩兰的故居,巷口的“仙湖街”牌坊,让人遐想此街水陆变迁的往事。
再往南是国内曾经赫赫有名的高第街。这是东起北京路西连起义路的长巷,一般人对它的认识,多是因改革开放初期它是国内第一条个体户专业街,曾经承载过五湖四海无数创业者的人生梦想。但这条有着美丽名字的长巷,它首先是一条历史悠久的街巷。宋时这里已是许多豪门宅第聚集之地,街巷两侧楼高庭深,栋宇精雅,有记载的大户人家就有南海籍的明监察御史、浙江按察使周新家族;南海籍的诗书画家、陈献章弟子李孔修家族;唐宰相张九龄后裔张彦元家族;行医世家而喜读诗书的林钧川家族…… 街中的“许地”,更有近代 “广州第一家族” ——许氏家族及许氏宗祠建筑群遗址。
位于珠江边的北京路终端建筑天字码头,最初建成于清雍正年间,距今至少已有 270多年历史 , 承载着许多城市记忆。 当年两广总督、巡抚或钦差到广州,多是从这码头登岸,然后沿北京路前往位于华宁里(今越华路)的两广总督行署赴任。1839年3月,钦差大臣林则徐来广州禁烟,也是由此登岸进入城中。革命先驱孙中山也曾经多次在天字码头留下足迹,包括1921年从这里登上宝璧号军舰北上湖南指挥北伐。天字码头是北京路的一个平实但具有重要意义的街景与建筑。在北京路南段,类似这样如城市理论家林奇所说的具有重要意象特征的地方还有不少。③
置身于北京路,感受是丰富的。它绝不仅仅是一个功能简单的“通道”,它是城市生活中一个意义独特的场所,一个在特征与品质方面都相当优秀的公***生活空间。它那历史与现实的美妙结构,已经让我们感受到了一条优秀街道所具有的品格与气质。
然而,人们依然有理由要求这条街道作出改进。北京路确实还有可以发展得更好的很大的改进空间。首先是这条街道两侧建筑的高度时常出现生硬的突变,致使街道的边界轮郭不清晰,尤其是在作为步行街的北段,一座数十层高的百货大楼突兀于普遍3至5层高的建筑之上,建筑高度的节奏被顿然打破,街道的边界也变得模糊难辨。而与这些突然高耸的建筑形成对照的是,这里许多建筑的高度则略嫌不足,甚至一些路段的建筑高度要小于街道的宽度,因此街道缺乏像意大利罗马著名的朱伯纳里大街那种令人愉悦的“强烈的垂直感”。一般认为当街道的高宽比大致达到2:3的时候,街道就会获得体现完整性的闭合感,而最优秀的街道必须形成一个完全闭合的空间。北京路这种闭合感不强,因此空间界定变得相对微弱。
其次,北京路上精致的地域建筑或具有较高艺术含量的建筑不多。从建筑艺术角度来看,除前面提到过的之外,这里沿街建筑的立面大多是普通乃至平庸的。许多建筑的细部处理,包括屋檐、门窗、柱廊、灯饰等,都略嫌粗糙。街道北端那栋仿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的省财厅大楼,在这里实属绝无仅有,即使如此,它作为整条街道的主导建筑,其艺术穿透力和建筑自身的体量也不足够。至于南端的天字码头建筑,则只是普通至极的近作,既无艺术又无历史。整个北京路沿线,缺少可供欣赏的令人流连忘返、足以作为地标的精致建筑艺术。当街道因高宽比不合理已造成闭合感不够强,而两侧建筑又平淡无奇的时候,人们很难对街道产生高度舒适与愉悦的感觉。
还要说的是,北京路从高弟街囗到泰康路口一段西侧的骑楼建筑,荒弃已多时。这段有着精致外立面、体量合适的骑楼廊道,不应拆毁而应激活。一处真正被激活的旧街,远胜多幢簇新的庞大商厦。此处连同它的内街木排头、水母湾及素波巷等,那是多么精美雅致的旧街场啊!这里散落着许多美轮美奂的传统建筑和西式小楼,可以看到最本原最真切的广州生活。今日的城市,能够看到如此丰富的市井生活画面的街区想必是越来越少了。
(写于流花湖畔 2010)
~~~~~~~~~~
※ 注释
①有城市理论指一定距离内沿街建筑越多对街道的贡献越大。街道上富有趣味的密集垂线正是建筑密集的表示,而重要的是,建筑越多街道就越丰富多样,提高街道多样性的种种可能都依赖于建筑的增加而不是减少。参见 [美] 阿兰·B·雅各布斯 著 王又佳 金秋野译《伟大的街道》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 ) P.293
② 有研究认为街道连续不间断长度的上限大概是1500米,若超出这个范围人们就会失去尺度感,视线的终结也会引起相当的难度。 因此街道终端建筑的距离不应该太远。 北京路全长约为 1 公里多, 作为终端建筑的省财厅大楼位于地势略高的街道北端, 在主要路段均处于合适视角范围因而获得主导地位, 此街景设计无疑是成功的。 参见 [英] 克利夫·芒福汀 著 张永刚 陆卫东译《街道与广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P.146~P.147
③ 林奇认为街道是城市的绝对主导元素 , 而特定的街道可以通过许多方法变成重要的意象特征,譬如典型的空间特性、特殊的立面特征,以及靠近城市中有特色的部分等。参见 [美] 凯文·林奇 著 方益萍 何晓军 译《城市意象》( 华夏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 ) P.37~P.46
~~~~~~~~~~
■ 本文引自作者所著、杨和平摄影的《广州期待伟大的街道》。在此重发时略作了修改并增加了小标题。
■ 摄影师杨和平,喜欢“街头摄影”,喜欢拍摄小地方和小人物 , 喜欢用影像来陈述故事。曾经用上述手法陈述过《伦敦:视而不见》、《San Remo: 逝去的优雅》以及《维也纳: 有一种咖啡叫忧郁》这样的平凡故事。
2019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