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这些文学问题的正确答案。谢谢~ ~ ~ ~

1,哈姆雷特

2、《鲁滨逊漂流记》

3、雪莱

4、《阿q正传》

5.包利夫人定律

6、复活

7.论语

8、四世同堂

9、郭沫若

10,沈从文

第一,我爷爷有罪,家道中落。

鲁迅出生在一个官员家庭。他爷爷是院士,曾经做过知县,后来在北京做过内阁秘书。他的父亲是一个读书很多的学者。因此,周氏家族是绍兴的名门望族。这种官宦家庭和书香门第,使青年鲁迅得到了良好的教育。此外,鲁迅才华横溢。所以,鲁迅读书、选官、祭祖,似乎应该是一条“光明大道”。然而,世事难料。鲁迅13岁那年,一场重大的家庭灾难打破了周家的宁静,彻底改变了鲁迅的一生。那么,这是什么样的灾难呢?这种重大的家庭变故会给鲁迅的成长带来哪些变化?

鲁迅的家庭,用今天的话来说,应该是一个不错的中产家庭,甚至比一般的中产家庭还要好。不幸的是,鲁迅年轻的时候,家里遭遇了一场大灾难。这个大祸是因为他爷爷参与了一个案子,是一起科举贿选案。今天,考试作弊已经成为全世界的普遍现象。很多名牌大学,大学生普遍作弊,我自己也处理过很多作弊现象。我很讨厌这种现象,但是很多同学都习以为常,说考试作弊没什么,我下次考不上就补考,轻描淡写。但是我们知道,在古代,考试作弊是大罪,大罪,甚至是斩首。为什么?因为考试作弊是在欺骗最高领袖——皇帝。国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考试作弊,不就是欺骗国家吗?所以考试作弊其实应该是大罪。今天,我们已经淡化了太多的作弊行为。

鲁迅的爷爷在科举考试中行贿3被判死刑。我知道很多年轻朋友不理解。真的有这么夸张吗?在科举考试中受贿被判死刑真的很无聊。其实这件事真的很严重。他的祖父被判死刑,但这个死刑判决很有意思,不是立即执行。我们知道有立即执行和暂缓执行。一般被停职就不会死。如果你表现好一点,不再作恶,你将被判终身监禁。鲁迅的爷爷被判了死刑,但没有说立即执行,也没有说缓期多久执行。而是判了当时的“砍头候狱”罪,意思不是先砍头,而是先拘留。什么时候斩首,要看皇帝高兴不高兴。皇帝高兴的话,不一定会杀,也会被原谅。如果他不高兴,有一天可能会被拉出去斩首,所以这件事就是一个悬念,也有可能。中国古代什么时候杀人?每年秋天,植物都会枯萎。中国的一切都符合自然的节奏。春天,草木茂盛,鲜花盛开。它不适合杀人,而且杀人是一件扫兴的事。所以一到秋天,鲁迅家就会慌。到了秋天,他们会花大价钱买通关系,希望熬过今年,明年还得这么干。就这样,年复一年,他们家里有多少钱就花多少。这个官司下来,他们家就毁了。

因为这个官司,他父亲的秀才名字也被去掉了,毕业证也被收回,不算6个。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少年的鲁迅真切地感受到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鲁迅先生有一句很悲凉的话:“谁从小康之家沦落到贫寒?”我以为在这条路上能看到生活的真面目。“生活的真面目是不容易看到的,不是努力就能看到的,没有条件就看不到。鲁迅在家庭中有堕落的条件。一个孩子家庭条件好,成绩好,别人打招呼,绿灯都开了,你看不到生活的真面目。等到你突然考了最后一名,家里出不起学费的那一天,你就看清了人生的真面目。年轻的鲁迅是长子,所以过早的生活和精神压迫的重担就落在了这个年轻人的肩上。

因为鲁迅的爷爷被判了“候狱”,与鲁迅有牵连的父亲也摆脱了书生的名声。鲁迅的父亲身体不好。经过这一切,他的病情变得更糟了。俗话说“国有大臣有长子”。面对父亲的重病,母亲的悲伤,弟弟的幼小负担,鲁迅应该如何度过一生?为什么年轻的鲁迅会遭到邻居的诽谤?这种苦难会对鲁迅的一生产生什么影响?

鲁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做了什么?他经常光顾当铺和药店。8.家里没钱了,他就拿着东西去当铺,然后拿钱回去给父亲治病,再去当铺。去典当行是一件很有压力的事情。有钱买东西当然是一种很无忧无虑的心情。没钱,拿着100的东西被别人典当了5块钱。每天遭受这种白眼和嘲讽,对孩子的精神打击很大。后来父亲也因病去世,家里仅有的二三十亩水田也卖完了。他的家庭构成相当于一个变化,从地主变成了贫农和中农。

所以鲁迅从小就知道生活的艰辛,知道如何得到金钱,如何得到东西。我记得在我儿子很小的时候,有一天我问他:“你知道我们家的食物来自哪里吗?”我试着开导他,这都是他爸爸挣的,他说:“我知道,都是厨房里出的。”当时我惊呆了。后来我觉得他说的也有道理。因为他每天亲眼看到的饭菜都来自厨房,所以他觉得厨房永远是一个源源不断生产饭菜的地方。这不是因为孩子不懂事,而是因为大人的教育不到位。他不会认为这些饭菜是我应得的。我想,今天很多孩子怕的是没有意识到钱从哪里来,没有意识到劳动和生存的关系。这是个大问题。

鲁迅家里没钱了,田卖了,值钱的东西都典当了,房子越来越大。鲁迅当时的文笔很传神。他说他每天都在墙角四处张望,看看有没有值钱的东西。他总觉得抽屉里有东西,就把每个抽屉都打开看了一遍又一遍。这个时候亲戚朋友邻居对自己家的态度也发生了10的变化。能欺负的就欺负,能骗的就骗。还有人会鼓动鲁迅偷家里的东西去卖。鲁迅并没有这样做,但邻里间一直有这样的谣言,所以鲁迅直到长大才受到社会谣言的打击。鲁迅一生都生活在谣言之中。去世这么多年,没有多少人真正理解他。事实上,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受到流言的打击。用金庸笔下杨过的话来说,“我这辈子受的委屈少吗?”大侠是怎么成长起来的?像杨过这样的大侠,小时候受了委屈,也很难得意几天。鲁迅十几岁的时候,承受了这样的压力,恐怕是受不了的。

我是学文学的,经常聊作家的生活。我发现很多作家、艺术家、青少年都经历过家庭不幸,尤其是父亲早逝,这似乎是一个很普遍的规律,他们中的很多人都陷入了贫困。逻辑推理:家庭运势下降一定会让人上升吗?社会上很多不良少年和流氓也是因为家财衰败而诞生的。也许家庭运势的下滑让人抑郁,但对于我们认识的这些优秀的人来说,似乎他们少年时代的不幸就是成就他们的最好学校。那时候,他们学到了比别人多很多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当然,我们不能因为想成就自己,就故意毁了家庭。那不行,我们也没有条件。现在不是那样了。鲁迅的家财具有时代代表性,因为当时清朝正走向最后的衰落阶段。和鲁迅一样,当时中国很多家庭都在衰落。当然原因各不相同,不全是因为他爷爷,有的是因为生意失败,有的是因为生病等原因。就整个中华民族而言,我们中华民族也经历了一个家财衰败的过程。过去很繁荣,中华民族有过辉煌的过去。后来在家财上落了,很苦,一直被人欺负,被人看不起。我们尝试了各种方法来恢复活力,振作精神。整个中华民族也有一个马鞍型的过程。鲁迅家财的衰败及其给他带来的痛苦,在中国很有代表性,是鲁迅人生的第一次痛苦。

二、“母亲娶媳妇”

鲁迅一生的艰辛由此开始。虽然他的爷爷后来出狱了,但是三年后,16岁的时候,鲁迅的父亲因为一场大病去世了。已经陷入贫困的鲁迅收拾行囊,踏上了外出求学之路。先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学习三年,后赴日本13学习。就在26岁的鲁迅踌躇满志的时候,母亲精心设计的一场包办婚姻打破了他的人生梦想。那么,鲁迅的母亲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面对这种包办婚姻,鲁迅该怎么办?

很多人不太了解鲁迅的婚姻,会问:他的爱人不是许广平吗?他和许广平在一起不幸福吗?这都是以后的事了。鲁迅家没落后,不能像别人家的孩子一样正常发展,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寻求生存之道。当时考科举是正道,但他没有走这条正道,而是去学新的东西。用当时人的话说,他得把灵魂卖给洋鬼子,学点歪门邪道的东西。今天,在我们看来,他是对的。因为学习好,公务开支,15留学日本。在日本留学的时候,他收到母亲的电报,说母亲病危,催他马上回去,就像岳飞收到的十二块金牌一样。中国人是孝子。当他们听说母亲病危时,他们不会仔细求证真假。他们肯定会着急地赶回去。鲁迅也不例外。可是,他回家后,看到家里布置了灯光,妈妈也没事,却立刻被人围了起来,结婚了。原来家里给他安排了一场婚姻。为什么家里这么急着给他安排婚事?原来当时已经很封闭了。他在日本留学,家乡的人都怕他娶个外国女人。如果今天一个留学生娶了一个日本老婆,我们会说促进中日友好很好,但是那个时候一个日本人娶了一个外国人,大多数人还是不能理解。

尤其是鲁迅在日本走在大街上,看见一个女人领着几个孩子,一个在前,一个在后。鲁迅看了觉得很累。他在走,没有别的,就帮她抱了一会儿。结果正好被别人看到了,于是这个消息就回到了国内,说周树人在日本娶了老婆,生了几个孩子,在大街上流浪。家里人很着急,马上给他安排了婚事。鲁迅那时候的知识分子刚刚开始觉醒,刚刚接受了自由恋爱、民主自由的思想,但这些制度都是旧的,他们那一代人普遍承受着矛盾和痛苦。我们做什么呢拒绝家族安排的婚姻是不孝,也会影响很多人的利益和面子。鲁迅没办法,只能提两个要求,18:他要求这个女人先入校;其次,要免于缠足,这是当时很多觉醒的知识分子对配偶最起码的要求。其实代表了两个方面,一个是文化,一个是观念。缠足代表封建思想,女性不解放,缠足是女性无知的象征,入学说明她有文化。可是,鲁迅回来和别人一起逛天地,看到这个女人既没有教养,也没有缠足。鲁迅的心一下子凉了,无异于被绑架,完成了一场婚姻。

鲁迅生于晚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依然主导着男女一生的命运。26岁的鲁迅当时已经是大龄青年了。所以他母亲为他包办婚姻的初衷也情有可原。但是,经历了多年新思想影响的鲁迅,他会愿意接受这个叫朱安的正宗传统女子,是他母亲为他而嫁的吗?鲁迅“先结婚后恋爱”的做法可行吗?

与鲁迅一起拜天地的朱安夫人,与鲁迅的理想对象相去甚远,但他接受了。他为什么接受?鲁迅说是为了他的母亲。当他回到日本时,他的同学和朋友问他:“你母亲给你发了一封电报。家里有什么吗?”?鲁迅答了五个字:“娘娶媳妇”20。我们来看看这句话包含了多少痛苦。不是他娶媳妇,是他妈娶媳妇。结婚是家里的事,但与他本人无关。“这是我妈送的礼物,21,我得收下她。”我只能留着。如果他不接受她,这个女人就不会嫁给他。不嫁就跟她离婚。如果她回去,谁会要她?她下半辈子会做什么?他得为别人考虑这些。

五四时期知识分子中存在着个性解放与人道主义的矛盾。五四时期有很多口号,包括两个响亮的口号,一个叫个性解放,一个叫人道主义。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个性解放和人道主义是矛盾的?如果你自己的个性解放了,而别人没有,你该怎么办?你的个性解放会损害别人的利益。这个时候个人利益是最高的?还是人道主义更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方法。我们今天也可以反思这件事。鲁迅当时该不该接受?你不能抵抗吗?没有别的办法了吗?我们也知道,面对这种情况,有的人当时就逃走了,抛弃了所有,什么都不要了。但鲁迅考虑了问题的方方面面,做了统一的规划,这成了鲁迅一生的阴影。第二天早上,他妈妈和身边的人发现鲁迅眼睛肿了,脸青了,枕巾湿了。他哭了一夜,新婚之夜就是这样。第二天他搬到书房睡觉,第二天就回日本了。结了婚的朱安夫人一生都跟随着鲁迅的母亲,无异于成为了他母亲的助手。她真的是“妈嫁媳妇”。鲁迅与朱安夫人的婚姻得以维持,只是以夫妻名义存在,而非现实存在。我们可以看到,这其实是一代知识分子的悲剧。

当时的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图书馆馆长李大钊、文学院院长胡适,以及当时很多这样的名人都有类似的经历。24.他们在家里包办了婚姻,但是大部分都接受了,没有办法,除非以后遇到其他的机会。所以我们看鲁迅,他是最激烈反对包办婚姻和没有爱情的婚姻的。当然,自由恋爱不一定幸福,但至少这是他的选择。从包办婚姻到自由恋爱,这个过程虽然总体来说是成功的,但是很漫长,有时还会倒退。其实我觉得到现在为止,中国很多年轻人还是靠包办婚姻,不仅是农村,城市也是如此。甚至有些博士、博士后都是父母包办婚姻,长辈介绍的。这都倒退一百多年了,想起来还是有点丢人。还有一些家长打着关爱孩子的旗号干涉孩子的婚姻。这种情况在今天依然很常见。为什么这个东西不容易抵抗?因为它不是在暴政面前出现,而是在爱情面前,不容易反抗。我们以前也有过,父母会说,你容易被骗,或者你父母是为你好。用软刀子杀人是看不见的。

鲁迅吞下了他得到的苦果。后来鲁迅的人生有了转折。40岁时,他找到了精神上的知音许广平,理想中的新女性,拥有了现代意义上的爱情。但尽管如此,他的婚姻还是给中间的几个人造成了一辈子的精神痛苦。我们可以说这是鲁迅的痛,对朱安夫人不公平,也是更大的痛。她是个没文化的老古板女人,命运让她嫁给了鲁迅那样的人,不喜欢她,对她没兴趣,留她在家里常年陪老太太。朱安夫人也说自己跟不上时代,但愿意与时俱进,找些书读,读,接受新思想。有一次看到鲁迅和他的朋友学生一起做体操,她也跟着做,但是做不好。我们看到这样一个女人在努力,像蜗牛一样,慢慢的往树上爬,最后没有爬上去27。从女性的角度来看,旧式女性的悲剧在朱安夫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千千成千上万像她一样的女性在时代的转折关头牺牲了。鲁迅是个伟人,他在其他方面都有很大成就,但太多像朱安夫人这样的人被轻轻抹去了,没有精神上的成就,没有生活上的幸福。生活真的很残酷。这段包办婚姻是鲁迅一生中很重要的痛苦。

第三,兄弟姐妹不和。急什么?

鲁迅是家里的长子,还有两个弟弟:二哥周作人比他小四岁;第三个弟弟,周,比他小七岁。从1919开始,鲁迅把母亲、二哥一家、三哥一家接到他在北京八道湾买的豪宅里,一家人开始和睦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四年后的1923年,鲁迅与二哥周作人意外分手,搬出了八道湾。为什么?

在中国文化史上,周氏三兄弟、周作人、周的确不同凡响,尤其是鲁迅和他的二哥周作人。他们的年龄相差不太大。周作人的成长是由哥哥鲁迅引导的,他不仅要负责这个家庭的物质生活,还要引导弟弟们的精神方向。鲁迅去南京上学的时候,也把弟弟送到南京读书。鲁迅去日本留学,后来他也带弟弟去日本留学。在留学过程中和回国后,兄弟俩并肩作战,一起写文章,一起学习。他们都是新文化运动,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的著名先驱,他们的弟弟周作人甚至比鲁迅还要有名。当时,周作人是北京大学的教授。很多人后来才知道,周作人有个哥哥,见识不错。比如后来成为著名武侠小说家的白宇31,年轻时就很崇拜周作人,写信求见。一天,他去皇宫拜访周作人。结果周作人不在家,鲁迅出来接待他,说我是周作人的哥哥。让我跟你谈谈。白宇说,既然他不在家,跟你谈谈就可以了,或者跟周作人的哥哥谈谈。周树人问他喜欢读谁的小说。白宇说,一个人是冰心,一个人是鲁迅。周树人说鲁迅是下一个,白宇很尊重他。很长一段时间,周作人比较出名。谁也不会想到,这么好的一个兄弟,一个思想感情如此接近的兄弟,最终会分了手,分手了,分手了,所以我在想,是不是因为感情太好了,老天在嫉妒,也许是命中注定,结果他们永远不会分开,最后发展成了一辈子的关系。

鲁迅和周作人为什么不和?这成为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一大未解之谜,也是鲁迅研究中的一大谜团。人们无法想象这两个最亲密的兄弟最终会分手,并且终生不再和对方说话。更让人不解的是,两人分手后,再也没有提起过这件事,而且深深怨恨,难以自拔,刻骨铭心。这一切是为了什么?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周氏兄弟不和的真相至今仍是个谜,没有人能完全搞清楚。虽然有人搜集了很多材料,试图说清楚,但是因为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因为涉及到个人隐私,很多材料都不完整,所以我们无法彻底搞清楚。表面上看是家庭纠纷。因为周家是个大家庭,用今天的话说,经济核算就是一笔糊涂账。鲁迅的收入很高,他直接把钱付给家里,但是他的哥哥周作人娶了一个日本女人,鱼台馨子。馨子夫人的日常生活是一种非常昂贵的生活方式。34.家里的东西都得去日本商店买。她太喜欢日本货了。人民是爱国者,他们非常热爱自己的国家。大人小孩在家生病要请日本医生,所有东西都要日本制造。做了一桌子菜,说不好吃,全部倒掉重做。家里的被子和盘子都说不新了,马上重做一套新的,出门一定要坐公交。让我们考虑一下。在20世纪20年代,开车出门是很可怕的。鲁迅当然愿意为这个家出力。他是长子,是一家之主。只要家庭和睦,他什么都愿意做。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的钱是人力车拉进来的,人家是车送出去的。所以他觉得自己很努力,但是永远达不到要求。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材料,所以在家务劳动和经济生活中有纠纷。这个时候,也就是1923和1924之间,其实他和周作人的思想分歧并不太大,但是有一天,兄弟俩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以至于开始打起来了。试想一下,我们在街坊里看到兄弟俩打架是常有的事,但鲁迅和他的兄弟们真的打起来了,那时候他们的朋友也不是很理解,真的很意外。本来鲁迅住前面,周作人住后面,一家人来往融洽。斗争的结果是,周作人亲自送来绝交信,信的开头称他为鲁迅先生。今天我们尊称鲁迅先生,但有了这位鲁迅先生在他亲弟弟写的信里,不用看下面的内容,就能知道他的态度,也就说明很清楚了。其中一个说:“请不要再来后院了”。知识分子说话很有礼貌,但往往礼貌之后就是十二万分的残忍。普通人吵架,虽然很难听,但是第二天就好了,“明天再来吧。”知识分子虽然表面上彬彬有礼,但实际上内心有很深的仇恨。后来鲁迅很快搬出了八道湾,又买了一套房子,住了38年。从那以后,他不再和他的兄弟们来往。

曾经是挚友的两兄弟最终变成了陌生人,真是令人瞠目结舌,众说纷纭。但鲁迅和周作人在经历了这种刻骨铭心的痛苦之后,将如何面对接下来的生活,这种分手和决裂会对他们的人生道路产生什么特殊的影响?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家务不好评价。我们不敢说谁对谁错,也不用担心谁对谁错。但是这件事的结果,对双方打击都很大。知识分子虽然表面上可以装作若无其事,但越是一言不发,内心的痛苦可能就越大。周氏兄弟之间的隔阂,无异于骨肉分离,对中国文坛也是一个极大的打击,因为在当时,两兄弟是中国青年的精神导师。当时他们已经名满天下,全国的青年都以为他们是自己的榜样和领袖,却没想到他们会分道扬镳。从那以后,两兄弟的思想逐渐发生了变化,以至于越发展越远。经过痛苦的思考和犹豫,一个人继续战斗,选择了为生命而战的道路。另一种,慢慢远离世俗社会,远离生活境遇,在象牙塔里做些工作。周作人想关心社会,永远活在象牙塔里,但越是这样想的人,越做不到。你不关心政治,政治关心你。最后日本人占领北京,他被迫出来给日本人打工。人在其他方面可以犯错误,但在民族立场问题上我们不能犯错误。这叫大节。我们中国人对人其实是很宽容的,小节无所谓,但是大小节不能亏,因为周作人大小节亏了,其他方面我们可以喜欢他,但是他毕竟犯了汉奸罪,这是无可辩驳的,法律上有罪的。所以抗战胜利后,他被国民政府判了汉奸罪。后来我们* * *制作方网开一面,让他出狱了。

周作人与鲁迅决裂后,思想逐渐脱离时代主流。抗日战争爆发后,周作人担任日伪政府教育督军,为日本人工作。抗战胜利后,他因叛国罪被判入狱。1949出狱后定居北京,就职于人民大学出版社。1967年逝世,享年82岁。

鲁迅的三弟周,一直与鲁迅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但在1923年与周作人基本断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高等教育部副部长,后任民进中央主席。1984去世,享年94岁。

我想如果周氏兄弟没有分手,周作人的错误也不会走到这一步。这件事反过来又让鲁迅更加孤独。像他这样的高层人士很少能理解他。他们从小一起长大,思想比较清晰,所以周作人晚年对鲁迅的工作有一些回忆,为鲁迅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其实他还是很懂鲁迅的心的。周氏兄弟的不同发展,正代表了中国近代两类知识分子不同的人生轨迹。现代中国的知识分子有这两种选择。第一种是选择战斗,第二种是选择做隐士。做隐士不一定能做好,所以兄弟之间的不和谐不仅仅是他们的家庭悲剧,还有象征意义,代表了中国两种知识分子之间的不和谐。未来中国知识分子之间的纷争与不和谐,都可以在此找到,这是鲁迅的又一大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