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节的由来花节
采花节
举行了两天。采花节是一个富有民族特色的节日。大致可分为“抢水”、“采花”、“祈福”三部分,其中“采花”、“祈福”与民族歌舞相结合。节日以“抢水”活动拉开序幕。在节日的第一天,人们冲到附近的山上抢泉水。抢到水后,有的捧着喝,有的拎回家洗头洁身。然后,各家各户的父母把孩子打扮好,在哥哥的陪同下,认识了其他姑娘,在乡亲们的欢送下,向几十里外的“花都”走去,一路欢歌。当他们来到采花点时,他们放入新的木刀、箭、斧等。在锅里煮的时候。这是为了保护他们崇敬的花神,让他永远保佑家乡风调雨顺,人畜平安。摘完花,女生和男生手拉手走着,唱着山歌看美丽的山景,摘着各种艳丽的花,直到女生开满了花。晚上,大家围着篝火载歌载舞,彻夜未眠。
第二天拂晓,采花姑娘和小伙子们整理好头上的花环,唱起《送别歌》,离开花菜坪,向村子走去。当他们到达离村子不远的于波桥时,早已等候在那里的村民用竹子迎接他们。村里的人选出的三个中年女歌手,捧着一个盛满美酒的小龙碗,边唱边献给采花人。花姑娘拿着酒,唱着酒歌。按照习俗,三个敬酒的女人会以在桥头唱歌的形式,问姑娘们一些关于山上采花的问题。采花姑娘一一回答后,会让采花姑娘过桥回村。人们把采花姑娘们挤到打谷场上,大家手拉着手,围成一个大圆圈。随着女主角敲钟,围成一圈跳着具有民族风格的舞蹈,祝福活动开始了。人们载歌载舞,希望有好运气。在这个节日里,采花女孩被视为好运和幸福的使者。所以人们总是喜欢在这一天邀请他们到家里,女孩们在这些人的家里跳舞唱歌,祝愿他们的主人好运和幸福。
一个传说是...
编辑
南平县于波藏族传统节日。它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为期两天。传说很久以前,于波是一个偏僻的山谷。人们以采集和狩猎为生,用树叶和兽皮做衣服。一天,一个叫莲芝的女孩从很远的地方来了。她美丽、善良、聪明。她教当地人种地、织布、缝衣,还采百合待人。有一年,五月初五,莲芝上山采花,被镍风卷下山崖而死。人们非常悲伤,所以他们在这一天上山采花来纪念她。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采花节。
采花节
传说很久以前,于波山寨一个贫穷的家庭里有六个女孩。有一年端午节,小女孩上山采药时受伤。一个叫达马的女孩救了她,并把她带回家。大妈能歌善舞,心灵手巧,品质高尚。她带领她的六个姐妹走遍了于波的山山水水,收集治疗民间伤病的药物。达马死后,六姐妹以她为榜样,继续减轻当地村民的痛苦。她死后,六姐妹和达玛一起葬在附近一座开满鲜花的山上。为了纪念大妈和她的六个姐妹,当地人把于波的七座山叫做“七姐妹山”。为了纪念他们,年轻人要在吉祥的端午节一起上山给七姐妹扫墓,带吉祥的花回家。慢慢地,“花节”成了于波人庆祝端午节的一种独特方式。
据说很久以前,在于波山谷的一个庄子里住着一对老夫妇。他们有六个女儿,家里很穷,生活很困难。初夏的一天,按照规矩,最小的六姐妹上山采花采药,给家里治病。因为不小心从山上摔下来,伤了腿脚,六姐痛苦难忍,伤心地哭了。这时,一个仙女般的女孩从山坡上下来,从篮子里拿出草药,敷在六个女孩的伤口上,很快就止住了疼痛。为了感谢女孩,老两口收下了这个没有父母的叫“大妈”的女孩,认她为自己的第七个女儿。
采花节
大妈姑娘能歌善舞,心灵手巧,品质高贵。每天伺候父母,纺线织布,下地播种。她勤勤恳恳,手脚麻利,编织的“塔九”缎带五彩缤纷,无与伦比。大妈带领六个姐妹走遍了于波的山山水水,采花种草,开药方,治好了人们的许多疾病。山乡的人们无限地爱着这个大妈姑娘。一天,梅绮上山采药,忽然狂风大作,乌云翻滚,雷雨大雨倾盆,大地一片惊恐。七姐妹被大风卷起,重重地坠入深渊...
为了永远记住这位勇于为乡亲们救死扶伤、救死扶伤的大妈姑娘,于波人民在山花烂漫的夏天,攀崖涉水,采花种草,植树采药,用歌舞迎接七姐妹吉祥的灵魂。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已经成为于波人民的一个习俗节日。
传奇终究是传奇。就现在的采花节而言,更多体现的是藏族人民的浪漫情怀和对生活无比的热爱。采花节是一个富有民族特色的节日。大致可分为“抢水”、“采花”、“祈福”三部分,其中“采花”、“祈福”与民族歌舞相结合。节日以“抢水”活动拉开序幕。
民族服装
编辑
于波是甘肃省甘南县舟曲县的一个乡镇。地处秦岭,岷山山系呈东南-西北走向贯穿全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白龙江河谷海拔1.200米以上,南北两侧山峰可达4000米以上,其中羊布果海拔4213米,青山梁海拔4504米。第一印象是山重叠,山高谷深。这里地形复杂,高差悬殊,气候多变。素有“一山四季,十里不同天”之称。野生植物1300多种,珍稀树种50多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熊猫、金丝猴、苏门羚等30多种。这真是一个宝库。五月初五,姑娘们穿着自己的民族服装,打扮得像仙女一样美丽,一夜之间挤满了于波村的大街小巷,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采花节
这里地形复杂,高差悬殊,气候多变。素有“一山四季,十里不同天”之称。野生植物1300多种,珍稀树种50多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熊猫、金丝猴、苏门羚等30多种。这真是一个宝库。五月初五,姑娘们穿着自己的民族服装,打扮得像仙女一样美丽,一夜之间挤满了于波村的大街小巷,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二玉是楼主的宝贝女儿,18岁,长得像大妈花一样漂亮。今天,她将和里子的姐妹们一起去摘花。妈妈很早就为这一天准备好了衣服,并且已经把它们放在柜子里很多年了。起床后,她妈妈和亲戚朋友给她穿上。幸运的是,我目睹并记录了整个过程:首先,我把一块用彩带层层叠叠的方形黑布手帕戴在二玉小姐的头上,取名“西秦”。长3米,宽70厘米,折成大小约35×36厘米的九层方形布块,用白色编织的绸带从头上裹压而成,形似瓦片,别具风格。头饰是“破辫子”发型。长发被梳成几十根细辫子,后面是300多根纯黑牛羊毛编的辫子,长达4米。然后把辫子扭成“牦牛尾巴”的形状,用尖头插在后腰带上,这样腰就涨高了,但是很好看。这件衣服很独特也很漂亮。她穿着一件白衬衫,胸前有一个边长60厘米的方形口袋,上角的脖子上有一块黑布,上面装饰着宽22厘米的红色珠子。外面是一件无领的蓝色宽袖双排扣长袍。袖口宽大,约30厘米,边缘镶嵌牡丹、芍药等花卉图案。长袍外面套着一件猩红色或蓝色的蕾丝缎坎肩,腰间系着一条红带和一条白布衬底的格子缎带,胯部各挂着一束30cm长的红流苏,上面镶着玉珠。胸前佩戴直径26厘米的银盘,名为“瓯斗”,上面有八宝吉祥图案。穿着红色或紫色的裤子和红色的布鞋。最后,膝盖以下穿白色打底裤,即使你穿的都是节日的衣服。
最令人陶醉的是朱迪由300根辫子组成的大辫子。它有4米长,又黑又厚,就像一条黑色的瀑布,特别迷人。据调查,我敢肯定这种黑瀑布发型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非常罕见的。
节日习俗
编辑
这个节日开始于五月第四天的清晨。这一天,全镇十五个村的青年男女,背着装着丰盛食物和青稞酒的背包,走进丛林深处去采摘盛开的枇杷花(杜娟花),这当然是青年男女亲吻拥抱纵情恋爱的时候。傍晚时分,回家的采花人,头上顶着满满一车车的花,手里捧着花,背包里装着各种各样的花,高高兴兴地从蜿蜒的林间小路回来了。这时,村头村口挤满了人,争先恐后地把采花人带回家去唱歌。据说谁收到今天摘的花,谁就会收到幸福和吉祥。
采花节
真正的节日是在五月的第五天。这一天,邻近八个村子的藏族姑娘盛装出游。她们穿着五颜六色的手织绣花裙,胸前挂着闪亮的银盘,头上插满了鲜花,打扮得比鲜花还要漂亮;男孩子们也穿上节日服装,三五成群地涌向于波河边的广场。老人们互敬哈达,互敬酒;男孩们和阿姨们尽情地跳啊跳啊,孩子们开心地追逐嬉戏。整个于波河欢腾芬芳,直到日落西山,有时还会点起篝火尽情欢乐到第二天早上。
在这个节日里,采花女孩被视为好运和幸福的使者。因此,人们总是喜欢在这一天邀请他们到自己家里,女孩们在这些人家里跳舞唱歌,祝他们的主人好运和幸福。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甘肃南端白龙江流域的于波藏区都会举行盛大欢快的采花节。于波藏区的采花节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这也是一个献给自然、祭祀山神的传统民间节日。
采花节以“抢水”拉开序幕。节日第一天日出前,人们都跑到附近的山泉去抢泉水。他们有的用手喝水,有的拿着水回家洗头发和身体。据传说,在这一天日出前饮用山泉可以消除灾难和疾病,洗澡可以给人们带来好运。
采花节
“抢水”结束后,父母给女儿打扮得很完美。于波藏区被称为甘肃的“西双版纳”,风景优美。收藏家的女儿大多很漂亮,而且都穿得很漂亮。节日那天,他们把几层蓝色的新头巾折在头上,用五颜六色的缎带包裹起来;宽袖的花裙,层层叠叠,露在外面,多达七层;胸前穿着红珊瑚做的胸衣,戴着汤盒那么大的玛瑙银盘;耳朵上戴着银耳环,头发梳成几十根细细的辫子,穿着红色的丝绸裤子,腿上裹着白色的“裹脚布”和绣花鞋。
太阳升起,村民们盛装来到寨口,为上山的姑娘们送行。节日期间,远嫁他乡的年轻妻子会回父母家,由兄弟姐妹陪着去山上采花,没有兄弟的女孩可以由堂兄妹陪着。在寨口,上山的姑娘们先在“敖老”的带领下向前来送行的人们唱起了《送别歌》,大意是“花神”在召唤,于是我们上华山,采花献亲人。群众还唱歌,吹唢呐,放鞭炮,把鞭炮送出村子...途中,过小桥到华山时,姑娘们还唱了关于山花的问答,唱了《山歌》。一般来说,采花的地方是在该地区最高和最负盛名的“Cierkan”山上。穿越崇山峻岭,进入百花盛开的华山后,姑娘们用锅做饭,小伙子们来到山峰祭祀“花神”的地方,插上象征保护“花神”的新木刀、斧、箭,祈求“花神”保佑风调雨顺、人畜兴旺、庄稼丰收。在气候温暖湿润的于波藏区,“花神”充当着村落和部落的“保护神”。
采花节
祭祀结束后,开始采花。女生和男生结伴而行,唱着花神的歌走到漫山遍野的花丛中,采撷着白色的枇杷花、火红的杜鹃花、粉色的马兰花、红色的牡丹花……直到这些美丽的花朵开满了女生的辫子。这时,男孩们喝酒唱歌,爬上悬崖,折下雪松树枝,野菜,药材,装满背包...晚上,人们围着篝火边吃边跳边唱,经常是通宵达旦。
第二天东方泛白的时候,玩了一夜的年轻人吃完了最后一顿饭,把花环排列在头上,拿起帐篷、药草、雪松树枝,对着山神唱起了《离别歌》,人们随着歌声下山了。下山的队伍经过村里的桥时,会遇到在此等候已久的村民。桥上,村里挑选出来的三个歌喉出众的中年妇女,手捧龙碗,一边唱歌一边向采花姑娘敬酒,举杯欢迎。
采花节
采花女接过酒,一边喝,一边用“感谢喝酒之歌”回答,还要用歌声回答三个女人提出的各种人生哲学问题。
村民们把采花姑娘们聚集到打谷场上后,大家手拉手,围成一个圈,跳起了当地特有的“洛洛舞”。在圆圈的最前面,领舞的女孩被一串铃铛引导着,跳舞的人群正根据她那串铃铛的不同节奏变换着队形和舞步...采花节是花神的节日,也是女儿的盛会。人们在鲜花和歌声的海洋中祈求幸福和好运。[1]
采花节
藏族“采花节”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居住在西北高原陇南山区于波山寨的藏族人民都会庆祝他们自己的传统节日——在当地流传了500多年的“采花节”。据老人说,很久以前,于波很穷,人们的生活非常困难。一天,一个叫扎海的年轻人来了。他的智慧像泉水一样明亮清澈,他的品德像雪山一样崇高。他热心地教当地人耕种土地,并经常向人们预报观测到的气象变化。在他的帮助下,人们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
国王知道后,让他去皇宫为国王服务,但年轻人拒绝了。国王会杀了他。紧急时刻,一个叫达玛的姑娘想出了一个妙计:让扎海换上姑娘的衣服,在姑娘们唱歌、上山采花的掩护下,躲过了侦查,逃进了深山。后来,大妈和扎海成了幸福的伙伴。然而好景不长,最终被国王杀死。因为他们被杀的那天是农历五月初五。于是每天都有女孩和男孩来这里采花、跳舞、唱歌、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代代相传。
采花节
在这一天,人们想用日出前的泉水洗脸、洗发和打扮。姑娘在小伙子的陪同下,沿着羊肠小道,互相盘问,唱着“山歌”。当他们来到各种颜色的“花海”,向“花神”献上祭品后,就开始到处采花,愉快地唱着“采花歌”。姑娘们还把白色的枇杷花贴满全身。黄昏时分,他们围坐在篝火旁,吃着美味的野餐,尽情地唱歌跳舞,和月亮一起度过了一个快乐的夜晚。
第二天黎明,他们满载着象征幸福和欢乐的鲜花和雪松树枝,开始踏上回家的路。几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已经在山脚下等候了。老人们为每个采花队准备了一碗青稞酒,祝他们平安归来。快乐的人群欢迎卖花女进入村庄。在锣鼓声和鞭炮声中,姑娘们踩着马铃,跳起了富有民族特色的“圈舞”,开始了祈福活动。最后,采花姑娘会把采来的花分发给结婚的家庭,祝新婚夫妇生活幸福;愿他们的孩子像扎海一样勤劳勇敢,像大妈一样聪明漂亮。
采花节
山洞采花节第一天早上,爸爸对全家人宣布:“今天我们要去普安的采花洞参加采花节!“开了近3个小时的车,我们到达了普安县青山镇。我父亲的一个熟人把我们带到公路旁的一条蜿蜒小路。同行的人告诉我们,这个地区的少数民族通常在一个叫石桥河的地方庆祝花节,那里有几个山洞叫采花洞,采花节也叫采花坡。原来是普安、青龙一带苗族一年一度的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当地的年轻人会带着芦笙、小迪等乐器从四面八方赶来,聚集在普安、盘县交界处采花。
经过近半个小时的颠簸,最近的山腰上有一个大山洞,是附近最大的采花洞,所以也是每年采花节最热闹的山洞。最多时有近千人前来“旅游”。
到下午1左右,采花洞已经聚集了数百人。女孩们穿上她们最好的衣服,和她们的伙伴窃窃私语,讨论着她们在远处偷眼看她们的年轻男人。那边的小伙子,在其他同学的怂恿下,买了小贩的零食,红着脸请图中的姑娘吃饭。只要女孩接过来,人群就欢呼起来。也有喜欢唱歌跳舞的,也不放过这个展示的机会。只要有人开始,不管是民歌还是此刻流行的歌曲,人们都会载歌载舞以示回应...下午四五点钟,女生男生都恋恋不舍。每一个参加集会的年轻人一定都有着多彩而甜蜜的梦想。
采花节
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于波乡举行白马藏花采摘节。每年农历五月初四到初五,居住在这里的白马藏族都会举行“采花节”庆祝端午节。这种习俗代代相传,至今仍保留着原有的风格。于波乡位于甘肃和四川的交界处,与著名的旅游胜地九寨沟仅一山之隔。
“采花节”每次持续两天。第四天的第四天凌晨,于波乡七山寨里的小伙子们都戴着漂亮的腰刀,打扮得整整齐齐。姑娘们浓妆艳抹,衣着华丽,拎着锅浆。向北方的“七姐妹山”祈福后,他们开始载歌载舞,向这座山进发。
沿途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举行歌舞“课间休息”,这是一个女孩和男孩们展示自己声音的好机会,并为亲朋好友和爱人唱祝福的歌曲。一路唱着歌,到了“七姐妹山”时,已近傍晚,人们在山上燃起篝火,姑娘们和小伙子们手拉着手跳舞,一直跳到天亮。第二天中午,姑娘们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头上、辫子上、胳膊上、背上全是花,然后开始下山。下山途中,照例举行了歌舞《休息》。在村口,等候的老人拦住采花姑娘唱歌敬酒,然后全村人来到村里空地,和全村人一起跳舞、唱歌、敬酒,互祝人畜丰收、繁荣昌盛。
白马藏族,原名“白马番人”,是古狄族的后裔。新中国成立后,他们被视为藏人的一个分支,被称为“白马藏人”,但他们的文化、宗教和习俗都与藏族不同: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但使用汉字;男女老少能歌善舞,世代务农;男女都扎辫子,头戴白色圆顶长毡帽,头戴白色鸡尾,身穿双排扣长袍,服饰与其他民族有很大不同。舟曲县于波乡是白马藏族的重要聚居区,全乡4000多人都是白马藏族。
达马死后,六姐妹以她为榜样,继续减轻当地村民的痛苦。六姐死后,与达玛的“花会”是于波白马藏族的盛大聚会。关于这个习俗的起源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在于波山寨的一个贫穷的家庭里有六个女孩。有一年端午节,小女孩上山采药时受伤,被一个叫大妈的女孩救了出来,还把她接回家。
采花节
达马死后,六姐妹以她为榜样,继续减轻当地村民的痛苦。她死后,六姐妹和达玛一起葬在附近一座开满鲜花的山上。为了纪念大妈和六姐妹,当地人把于波的七座山叫做“七姐妹山”。为了纪念他们,年轻人要在吉祥的端午节一起上山给七姐妹扫墓,带吉祥的花回家。慢慢地,“花节”成了于波人庆祝端午节的一种独特方式。作为一种独特的民俗,“采花节”逐渐吸引了许多关注,每年都有许多学者和游客来观看端午节。最初的“采花节”是由各村村民自发组织的。每三年乡政府出面联合各村,组织一次大型的“采花节”。如今,“采花节”已经成为集文化、经济、旅游、体育、宗教、民俗于一体的民俗活动。
抢水:在采花节的第一天,人们去附近的山泉,用双手喝水,或打水回家洗头发和身体。传说在节日当天,山泉中的水可以消灾、祛病,可以给人们带来好运。
采花节
抢水结束后,人们开始准备第二天上山摘花。父母给女儿精心打扮,漂亮的藏族姑娘美如天仙。第二天太阳升起时,人们为上山的姑娘们送行。姑娘们唱着《送别歌》,在领队的带领下向山上走去。路上气氛活跃,大家以唱歌或唱《山之歌》的形式问答。荆棘埂上,姑娘们用锅做饭,男人们在祭拜花神的地方放上木刀、斧子和箭,祈求花神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祭祀结束后,开始采花。女孩和男孩一起走向花朵,收集起来,插在女孩的辫子上。第二天,山上的人们唱起了《离别歌》。下山后,村里的村民已经在那里等着了,迎宾的妇女们一边敬酒一边唱着《敬酒歌》,欢迎上山采花的姑娘们。姑娘们唱起了《敬酒之歌》。人们一起跳当地的罗洛舞来庆祝这个节日。
恩格斯说:人类社会的生产“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和为此所必需的劳动”
家具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的生产,也就是物种的繁衍。“人类种族的繁衍,一方面是加强个体生命的发展,使其得到保护和延续,另一方面是群体的繁衍和实力增强。古代人类不仅依靠崇拜某种自然力来保护个体生命,也依靠崇拜某种自然力来寻求种族繁衍。藏族人一直生活在缺氧和积雪的峰峦之间的高原上。恶劣的自然环境迫使他们对生育人口的增加有着强烈的需求,这种需求体现在思想领域,比如对白石、圣湖、圣山、神箭的崇拜,都是生育文化的例证。其中藏族节日文化中的采花节、观花节就是以花为隐喻的生殖文化信仰的活态历史。
“花”在文学尤其是民间文学中,不仅在藏族,而且在世界各民族中都有花与女性紧密联系的例子。在一些民间隐语中,常指女性性器官,后来被文人吸收,见于通俗文学。
聚焦“花”的节日
采花节
采花节是于波藏族的传统节日。于波藏族生活在古代邓羌居住的地区。于波、查岗、铁坝、拱坝、巴楞一直被称为五大拱坝,各有富余人员,是典型的不与外界通婚的森林部落。这五部在金代以后隶属于延长国,是党项集团最基本的骨干成员。元代属魏民洲西固军民千户,清代属卓尼扬土司管辖。他们在解放初期被定为藏族的一个分支。
于波的五个藏族人保留了他们的传统语言和习俗,最盛大的节日是农历五月初五纪念“霍马顶底”(猴子摘花)的采花节。
采花节从4月14日开始,所有15岁以上30岁以下的女性都必须参加歌舞训练。五月四日早晨,每家至少派一男一女去祭拜圣山。没有到校的学龄妇女必须受到严厉惩罚。每一个女人都必须有一个是至亲的男人陪伴,比如兄弟、表亲、母舅等。男人们带着刀枪和干粮,举寨上山集合。上山禁止挑逗。到处都是岩石、泉水和有神灵的人,他们磕头烧柏香,鸣枪敬神。女孩们聚在一起跳舞,歌颂上帝。
到了圣山之巅,女人聚在一起唱歌跳舞,男人聚在一起烧香柏树。这个时候就要祭祀他们两个最大的神,牧羊神和既是祖先神又是战神的山神。歌词中最重要的一首歌是赞美这个部落的祖先霍马(猴子)是如何变成人类的。歌词大意是:世界之初,人是猴子,和其他野生动物一样。但是猴子比野生动物聪明。他们在变成人之前可以穿树皮和石鹿。谁最早以杀鹿为生?那时,没有食物。一开始是用石头砸,后来是用木棍,再后来是用箭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谷物原来是草籽和野果,被霍马(一只猴子)收集后变成了谷物。
祭神、宴饮、歌舞时,必不可少的就是这首祭祀主歌。正因为如此,他们举行了最隆重的仪式来纪念“霍马之底”。在于波五个藏族的扎岗和铁坝的采花节期间,人们装扮成猴子,穿着树皮,去每一个村庄和每一户人家给予祝福,人们以尊重和丰厚的回报迎接他们。
五四上山的人祭祀大神后,有血缘关系的男女就分开了。全体人员夜宿山上,既是对远古生活的记忆,也是用实际行动祭奠先人。第二天是第五天。人们早上起来下山,一路上采花、唱歌、跳舞。青年男女挑选并寻找恋人,女人用他们采摘的花朵装饰自己。一时歌满青翠,情溢山泉。
回村时,没有孩子的家“收花”。采花的人先关上门,隔着门邀请留在村里的人和采花回来的少男少女一起唱歌。先是采花人在门外高唱:“千朵花赠你家,愿你多子。”门里面的人会问一些问题,比如“门下面有什么?”“门是怎么做的?”等一下。开门后,采花人会用酒和食物奖励采花人。
然后,大家带着花来到寨中坝,女舞者开始“配花”。比如问哪一朵花在哪里,长什么样,什么颜色等等。这时,男男女女开怀大笑,于波的藏族人向无儿无女的家庭献花,乞求幸福,乞求孩子,祈求繁衍兴旺。这不仅是因为这些花被祖先图腾霍马采集,还因为这些花结出了种子和果实,是生育和繁衍的象征。
采花节的起源
编辑
还有一个关于花节起源的传说。
传说很久以前,于波是一个偏僻贫穷的山村。人们用野菜充饥,用树叶和树皮做衣服。一天,一位名叫莲芝的聪明美丽的女孩来到别墅。她教人种地,纺线织布,采花招待村民。有一年五月端阳,她去摘花。不幸的是,她遇上了暴风雨,死在了一棵白雪皑皑的花树下。人们把这一天定为花节来纪念她。从现在开始,每年的五月初四,藏族姑娘在自己兄弟的陪伴下,穿上节日的盛装,带着好吃的去山里采花。姑娘们出发时,全村男女老少都用欢送歌把她们送到村口,祝她们一路平安,顺利归来。采花姑娘们也用歌声表达了自己克服千难万险,为亲人采花的决心。
在采花的路上,姑娘们以二重唱的形式互相质疑,很有意思。他们一路走到路哥,到了采花的地方,出现了山花满坡的动人景象。晚上,人们聚集在熊熊燃烧的篝火旁,开始彻夜歌唱。第二天拂晓,姑娘们把花整齐地戴在头上,组成一个美丽的花环。回去的路上,他们用一首怀旧的歌告别了莲芝小姐:
收集了几百朵花,留下了莲芝小姐。花开了,我们到时再来。绿草坡留给你,鲜艳的花朵陪伴着你。含泪离开你,明年的今天再见。
当采花队进村时,等候在村头的人们立即鸣枪。父母带着新奇的头饰衣服,孩子带着干粮,去迎接。采花队边走边唱,被全村人送到一个大厅。人们带来青稞酒欢迎,姑娘们又手牵手载歌载舞,表示对莲芝小姐的怀念。
歌舞结束后,上山采花的姑娘开始给全村的家庭赠送节日礼物,接受礼物的家庭拿出自己家里最好的食物招待姑娘。到了晚上,全村人都请来了姑娘和一起采花的小伙子,互相敬酒,祝他们健康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