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美食随笔
我的家乡有无数种美味的食物,我真想把它们都写下来。但是太多了,不可能,所以我只能把我认为好吃的写下来,留给后人。一位伟人说过:“属于民族的东西属于世界。”我认为面条是全国性的。
几十年前,一位同事曾以“刀削面好吃”为题写了一篇散文,在当地报刊上发表,家乡的美食也因此而闻名。
面条可以是一种美味的食物。小时候,吃面条是一个梦想。因为那时候每个人一年分十公斤荞麦,平日没有客人谁也舍不得吃。
荞麦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植物,它喜欢生长在沙质土壤中。生长期降雨量不能超过200毫米,大雨时会停止生长甚至颗粒无收。我小时候学的第一个谜语是关于荞麦的:红茎绿叶开白花,它是在六月种植的。三块小瓷砖,搭建一个小房间,里面住着一个白人女孩。这些都是荞麦的真实写照。然而,农民不喜欢种植荞麦,因为它的生长期短,种植要求高,产量低。但是荞麦面好吃,荞麦皮是上等的枕芯,尤其是荞麦面的面条,有一种独特的风味。农民仍然需要种植它们来提早品尝。现在,在我家乡的市场上,1公斤的新鲜荞麦面已经是4公斤白面的价格了。
关于荞麦的故事有很多,但我认为“三片瓦”的故事更有趣。
传说很久以前,一对贫穷的农民夫妇住在一个又低又窄的茅屋里,茅屋上面只有三块瓦片,因此人们称他们为“三瓦房”。虽然三片娃家境贫寒,但他们养育了三个漂亮的女孩,一个是大麦,一个是小麦,一个是荞麦。
大麦和小麦幸福地嫁给了两个庄稼汉,结了婚,男耕女织,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只有两个女孩,荞麦,与姐姐和妹妹不同。这位小姐很懒,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会吃,爱吃香,爱打扮,整天对着镜子打扮,还喜欢在头上戴一朵小白花。她的父母答应把她嫁给一个叫“库德”的庄稼汉。荞麦认为人们不正派和诚实,他们真的看不起它。
村里有个叫“寒露”的坏孩子,整天游手好闲,和别人做爱。有一天,我在田里遇到了荞麦,他们甜蜜地交谈着,勾搭上了。从那以后,他们互相暗送秋波,秘密会面。荞麦学了几句诗,这使他看不起他的姐姐。父母一提“苦”,就顶撞父母。反正我是不想嫁给“老谢”。
在“寒露”的诱惑下,荞麦姑娘怀孕了。这在当时是一个大丑闻。荞麦渴望嫁给“寒露”来掩盖它的丑陋。“寒露”说门不当户不对,丢了“荞麦”另寻良人。
荞麦很羞愧,不想活在世上。父母安慰他们,姐妹劝说他们。荞麦改变了主意,愿意嫁给庄稼汉。
碰巧那年旱地裂开了,秧苗干枯了。荞麦急于结婚,要求媒人向库德家求婚。媒人回来说只要有一线希望,他就不会娶荞麦。
荞麦听了这话,眼泪只好流进肚里,知道这都是自己的错,自作自受。你看姐姐妹妹,都是夫妻之情,失身败名。你怎么敢活在世上!我一死,就为“苦”写了一首诗:
他住在三和,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年轻时爱穿红色,长大后爱穿白色的花。书生的寒露伤害了我,我死后也不怨我的父亲和母亲。
晚上,荞麦姑娘把诗藏在袖子里,对着三瓦小屋拜了又拜,来到白天“苦”的地方。她跪不起,抽泣着哭了起来,吐血而死!
第二天,“苦”来到田里,看到荞麦姑娘已经死了。在她的身体周围,长出了许多红茎、绿叶和白花。他以前从未见过它,认为它是由荞麦制成的,所以他叫它荞麦。
“寒露”听说荞麦姑娘死在地里了,她也怀念过去,跑去探望。他刚够到荞麦,荞麦的黑色种子嗖的一声落了下来。
从那时起,人们开始种植荞麦作为农作物,种植时间比小米和玉米晚很多天也没关系。它也是不分青红皂白和耐旱的。但是它必须在寒露来临之前被收获,否则它会掉进地里。因此民间有“荞麦不过寒露”的说法。
虽然荞麦产量低,但经过家乡兄弟的精心种植,每年都有不错的收成,尤其是用磨磨成的荞麦面,具有特殊的地方风味。
做面条很容易。磨压好的荞麦面与冷水混合后,在面板上制成一尺宽、一寸厚的饼,用特制的拨面刀挤切成滚水状,用筷子浮起挑入碗中拌入卤籽食用。
荞麦面鲜嫩可口,制作卤籽的原料种类繁多。然而,只有农民酱缸里用红色泡菜和一点瘦肉制成的卤汁有一种特殊的风味。记得有个省城来的客人第一次吃面。这个年轻人充满活力,争强好胜。他一次吃了三碗,边吃边欢呼。结果,他突然养活了自己,接下来的三顿饭都没吃东西。
无论我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家乡美味的面条!
第二,粘豆包
粘豆包是用黄小麦、豇豆或赤小豆等粘性面条填充的。
黄米可分为大黄米和小黄米,大黄米是用小米去皮制成的;小黄米是剥了皮的黏糊糊的小米。无论是黄米还是小黄米,都必须经过淘洗和磨湿,然后发酵制成包子皮。近年来,城市里出现了装满豆沙的豆包,俗称豆沙包。农村的豇豆或者红小豆都是自己生产的,很少有人买豆沙馅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口的迁移,白脸豆包已逐渐出现在许多城市。为了区别于馒头,上面还用了红点和胭脂,馅料也逐渐简化。红豆不加豆瓣酱直接煮,加糖。好像豆包里面都是颗粒,很松散。
在我的家乡,豆包被称为粘豆包,而不是豆馅包。
粘豆包与其他“包”的区别在于“皮”的原材料不同——粘性。
粘豆包是一种由粘米粉制成的特殊食品。首先,将黄米和糯米淘洗干净,沥干水分,然后用磨将其磨成面粉,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压磨”。那时候农村没有电,也没有面粉厂。整个村庄只有几个公共石磨。说到跑步机,你不仅要努力工作,而且还要排队。大人们经常冒着严寒顶着星星去抢黎明前的第一班跑步机。
粘豆腐是一种特殊的食物。作为春节期间的民间美食,它深受农民的喜爱。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它已成为具有北方味道的正宗特色食品。
在我的家乡,每年腊月一到,家家户户都忙着蒸粘豆包,这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对忙碌一年的解释。粘豆包,带“年”的音,已经寓意一年多了。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之前,由于当时北方不生产面粉和大米,每年过年只供应一两斤白面或大米,粘豆包是村民最奢侈的食物。它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食物。当它还在锅里冒着热气时,你就能闻到诱人的香味。锅子一打开,我们环顾锅子四周,看到美味的食物,已经垂涎欲滴了。刚出锅的粘豆包粘在手上和牙齿上。你一定不要匆忙吃它。听老人们说,邻居的二哥很不耐烦,肚子也饿了。工作一天后,当他走进房间时,他的母亲正在提锅,忙着说:妈妈,这太饿了。妈妈说:等一会儿,凉了再吃,现在太热了。没事的,这么大人了,你还怕热吗?给一个!妈妈好心给了他一个,他接过来吹走了。第一,二哥的嘴太大,第二,老太太做的豆腐太小。再加上豆腐太黏了,二哥嚼着嚼着就大叫:“嗷!”豆腐太粘了,他的嘴太薄了,咽不下去,嘴里太饱了。科学家说:牙齿是人体最坚硬的器官,但也是人最怕热的器官。当二哥把豆包从嘴里吐出来时,里面几颗大牙的神经都受损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从那天起,二哥再也不敢吃辣了。现在想想,给条件好的家庭吃豆包蘸糖加肉油又甜又香,真是绝了。
小时候,每当我在外面玩得又累又饿,回到家时,妈妈就会把豆包放在锅里加热。有时我没有时间洗手,所以我打开锅,伸手拿了一个,趁热吃了一口。它真的很香,香味真的持续了三天。
蒸粘豆包很麻烦。城里人没有大铁锅,也没有既通风又隔热的高粱秆锅盖。经常是农村朋友过年前送一些给他们,都是作为美食收藏,吃起来会觉得特别香。
制作粘豆包有一定的规则。首先,将洗好的黄米磨成面粉,用沸水混合并发酵24小时以上。将红豆或赤小豆煮熟并捣碎,用手将面条拍成薄饼,将捣碎的豆馅放入其中,并将其制作成粘豆包。然后,把秋天采摘的干紫苏叶放在垫子下面,防止它们粘锅。蒸熟后的粘豆包一两顿吃不完。它应该在户外的大缸里冷冻,然后在第一个月客人来家里时取出来再次蒸熟。味道一点也没变。
随着科技的进步,市面上出现了一些种类的粘豆包,比如高粱米线和米线。无论你吃什么样的面条,你都不会觉得有你家乡的黄小麦好吃。偶尔去赶集,看到农村大嫂朴素的穿着和她们响亮的叫卖声,我会想起母亲忙着蒸黏豆包的情景。想到这些,年味就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