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盐水鸭的由来

有人说武威盐水鸭也叫熏鸭,这是神话。正宗的武威人从来不这么叫。甚至在其他地方也叫武威盐水鸭。这个名字早已深入骨髓,雷打不动。不过盐水鸭的做法确实和吸烟有关。先宰杀拔毛,然后不开膛破肚,用铁钩将内脏从肛门拔出,再配以八角、丁香等。,先熏后腌。等全身黄油香的时候,新鲜爽口的盐水鸭就做好了。一只盐水鸭,从宰杀到熏烤到卤制,环环相扣,过程复杂又相当简单。但是,对于制鸭人来说,却像变魔术一样熟练,这在别人看来是不小的乐趣。

板鸭是无为的名片。在无为,有无数的板鸭,大部分都是市里有名的,比如城南的马家,城东的颜佳。可谓妇孺皆知的老字号品牌。卤水成分和熏烤温度都是祖上的秘传,从来没有给别人看过。一个不务正业的人,不用嘴去尝,不用眼去看色,不用鼻去闻香,就能判断好坏。外国人永远不会明白这一点。因此,往往需要说明是“马家”还是“颜佳”以示真伪,但尽管如此,外人还是不明白其中的奥妙。至于闲来无事出门做板鸭,就算不正宗,只要挂着“闲来无事做板鸭”的招牌,也一定会名声大噪。

说“什么都不会吃”是笑话,但也很到位。武威镇是一座千年古城,崎岖的石板路,幽深的古香,充满了古徽州的韵味。在这样的街巷里,板鸭散落一地,香味飘向远方,无时无刻不在诱惑着人们的食欲。盐水鸭吃相好,宜冷不宜热,否则味道差九成。盐水有时候是少不了的,但是醋、香油、蒜瓣是少不了的。外人经常抱怨味道不对,却不知道怎么吃不对。无所事事吃板鸭甚至还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叫做“剁板鸭”。“剁”字是方言说的,很有腔调,但是很入味,好像有板鸭的味道。鸭肉一定要和它的头、脖子、爪子、翅膀、内脏分开吃。除了鸭肉,都叫“爪”,懂美食的更喜欢“爪”。三两个客人上门,找个饭馆,剁一双爪子,一瓶老酒,嚼一点,感觉不亚于神仙。

一面是水土,一面是文化和历史。据《无为县志》记载,咸鸭在清道光年间就很有名了。"民间婚宴用的是鹅,后来改成了鸭."至今男女订婚送盐水鸭的习俗不变,称为“超级节”。只要订了婚,逢年过节,男方都要给女方过“超级节”,连女方的七大姑八大姨都不能一个个离开。虽然开销不小,但男方娶了老婆总是笑脸相迎。不过盐水鸭更多的是用在日常的招待上。只要有游客来,就买盐水鸭。这是惯例,城乡一致。买了盐水鸭,主人觉得很配得上客人,客人觉得受到了礼遇,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同理,人和鸭子也需要出名。一直觉得板鸭生错了地方。如果落在皖南,早就成了皇家贡品了,偏偏板鸭出身水乡,什么都不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真正达到优雅的阶段。是真正的平民鸭。甚至方法都是纯手工的,而且规模不大。曾经是测试流水线生产的,但是因为味道的原因,很难和手工竞争。可见,物以稀为贵,精益求精。至于买卖,盐水鸭一直只摆地摊,不开店,小规模经营。张继、王记、李记,这些板鸭摊就像珍珠一样,散落在古巷的老街上,香味遍布全镇。

但是板鸭的名声还是年年有名,现在已经被收入《中国名菜谱》,星级酒店都有它的身影。省城有饭店打直销牌,说是天天不作为直接发货,很正宗。看来价格真的很高。我在省城很多年了,每年还是和板鸭打交道。除了在饭店吃,我都是从老家带的。相比之下,还是老家的正宗。看来盐水鸭和人一样,也想寻根。但是板鸭的味道在其他地方还没有被普遍接受,所以说是偷工减料,配方不对,其实跟鸭子的用途更有关系。盐水鸭用的是鸭子。无为是鱼米之乡,有水田,很适合养鸭。小时候每个村都有专业养鸭户,县冷冻厂放养了大量的鸭子。冬天来了,成群的鸭子在一望无际的稻田里“呱呱”地叫着,一只接一只,十分壮观。现在养鸭已经不多见了,全国各地都有人做板鸭。不可能用板鸭,是武威土生土长的。但是其他地方的鸭子养殖方式不一样,味道也不一样。即使在武威,鸭源也很紧缺,只好用鹅来代替。现在在武威市,除了秋冬季节,有名的板鸭摊基本只有板鸭,没有板鸭。很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