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护宜兴的竹林

宜兴盛产竹子,素有“竹海”之称。毛竹是我县重要的农副产品之一。我省除溧阳县产少量竹子外,宜兴县是得天独厚的。每年秋季,一般砍伐百万株以上的竹林,转移到省内各县市,作为工农业生产和军用物资及民用的原料。宜兴的竹子在历史上有过巨大的贡献,将来随着四化的发展,还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宜兴位于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交界处,属于天目山脉。在竹、木、草混杂的古代,生长着毛竹。据《良渚文化——太湖地区的原始文化》一文介绍,“良渚文化时期,手工业包括...竹木。”宜兴属于太湖地区主要的竹子生产基地。古代文人写了许多关于宜兴竹子的诗。如宋代僧人云安禅师写下“入山不见寺,千竹间看不厌,青翠欲滴满空”的诗句。也有说诸葛亮“借草船之箭”,他船上用的桅杆就是宜兴产的竹子。这些说明宜兴毛竹历史悠久。

解放前,我县竹类主要分布在江浙皖一带的泰华、明岭、胡夫交界处,面积达8-9万亩。过去由于交通不便,市场上的竹子都是人力车推着,牲口驮着,价格低廉。山农得天独厚,竹子资源丰富,靠卖劳力赚点小钱养家糊口,使得张著、胡夫这两个山区集镇的经济相对繁荣,因此被称为“金章洙、银湖父老”。据张著镇工商联5月份1950统计,全镇有193家经营竹子和竹制品的商户店铺,从业人员超过500人。其中,长竹行55户(代客户买卖竹子,收取8%“佣金”);短竹93户(制作短货、竹筷等商品);扁竹(从事睡垫、竹匾等产品)17户;圆竹(制作竹床、桌椅、锄头柄、扁担等。)28户。这些竹子和竹制品是张著山区的传统产品,远销大江南北,供应广大城乡。但是那时候竹子价格低,不如现在(80年代初。本网注)收购价的20%不能说是支持和发展竹子生产,只能听天由命。更有甚者,乱砍毛竹,使毛竹山遭到严重破坏,有的早已“全军覆没”,只剩下桥墩上零星的毛竹和老根作为历史见证。

随着解放后土地改革、合作化等一系列生产方式的变革,党和政府依托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高度重视林业生产,加强了对竹子生产的技术指导。竹子生产同工农业生产一样,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为了绿化祖国,南竹北迁。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苏北和山东每年扶持母竹约65438+万株,并派有经验的竹农到新竹地区进行实地培育竹子的技术指导。现在徐州有一片竹林是宜兴母竹繁殖的地方,坚韧的竹子屹立在黄海之滨,这是我县对南竹北移的一大贡献。

毛竹生长快,用途广,经济价值高,发展前景广阔,被誉为“竹中之王”。毛竹是个宝,它的皮可以用来造纸,纤维,竹梢可以当扫帚等。竹子可以用作钢筋和桅杆。竹子在日常生活用品中的应用更为广泛,如竹椅、竹柜等。古人苏东坡对竹子的评价一直很高。他曾说:“吃竹笋的人,遮竹瓦的人,扛竹筏的人,穿竹皮的人,写竹纸的人,走竹鞋的人。”竹笋可谓是食谱中的佳品,特点是鲜、美、爽、高蛋白、低脂肪、粗纤维。山农有句谚语:竹叶尖,根连根,笋吃笋,竹买钱。竹子是农业中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如竹柄、竹竿、扁担、扁担等农具都必须用竹子制成。

毛竹对净化空气、防止水土流失、维护生态平衡也具有重要意义。我县有50-60万亩山地,覆盖率相对较高,水土流失较少,生态相对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