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或粽子的故事
端午节或粽子的故事如下:
1,粽子是给河里的鱼虾吃的,也是最受欢迎的版本。传说屈原投江后,楚国人民悲痛万分,渔夫划着船去救屈原,可是半天也抓不到。于是百姓自发地把家里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拿出来扔到河里,希望鱼虾蟹吃饱了不要咬屈原大夫。
2.端午节的传说是为了纪念东汉时期(公元23-220年)一个孝顺的女儿曹娥救了溺水的父亲。曹娥,东汉上虞人。她的父亲在河里淹死了,几天都没有看到她的尸体。那时,孝顺的女儿曹娥只有十四岁,日夜在河边哭泣。17天后,他也在5月5日投河自尽,5天后捞出父亲的尸体。这就被传为神话,再传到县衙总督那里,县衙总督把它立为碑,让弟子韩丹春作悼词。因此,据说端午节也是纪念孝顺女儿曹娥的日子。
3.介子推是寒食节和清明节起源传说的主角,但也有人认为端午节的起源与介子推有关。根据东汉蔡邕写的曹勤,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先贤。
端午节的习俗
1,端午节吃粽子
粽子,或称“粽子赞”,俗称粽子。它的主要材料是糯米和馅料,并用箬叶(或柊叶)包裹成各种形状,如尖角和四边形。粽子历史悠久,最初是作为祭奠祖先和神灵的贡品。传入北方后,用小米(北方产)制成,称为“角粟”。由于各地饮食习惯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风味。
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在中国已经流行了几千年,成为中华民族最有影响、最广泛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并流传到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国家。
2.放一个风筝。
风筝是将纸或丝贴在竹条等骨架上,拉一根系在上面的长线,在风的作用下可以放入天空,属于只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在中国南方,孩子们在端午节时放风筝被称为“飞灾”。
百度百科-端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