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过年有哪些习俗?

春节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节日。

在福建的腊月二十三,人们总是穿好衣服,在家里提供猪、羊、鸡、鸭、鱼等牲畜和海鲜,以及瓜、糖、香茶等供品,然后烧香放鞭炮为灶神送行,希望他“从天而言好”。从这一天起,“新的一年”开始了。

在除夕之前,人们也要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扫和整理庭院房间,他们正忙着为春节做准备。

除夕夜,家家户户往往会在自家的门窗、粮库、猪圈、井台等处贴上春联,象征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万事如意、压岁钱、财宝等。,然后在大厅的桌子上摆放供品和香烛,祭拜祖先,欢迎他们“回家过年”。从此,燃放烟花爆竹的声音此起彼伏,热闹非凡,一直持续到大年初一的早上。

除夕夜,全家人会聚在一起“围炉”,即一家男女老少围坐在火炉或火锅旁吃年夜饭(或称“团圆饭”)。当然,这顿饭要格外丰盛。

年夜饭里,除了吃象征合家团圆的鱼丸、肉丸,有“从吃鸡开始”寓意的鸡肉,有“长命百岁”寓意的韭菜,还有各种具有地方风味的油炸食品,汤圆、年糕,尤其是“龟豆沙年糕”(一种用刻有乌龟形状的木制模具压制而成,内填豆沙的年糕),可以延年益寿。另外,还有一种咸萝卜年糕,需要烘烤加热后才能裹上紫菜。它不仅具有祛肉祛味的作用,还蕴含着来年“大吉大利”的祝愿。

年夜饭后,长辈给孩子“压岁钱”也是比较独特的:大一点的孩子“压岁钱”用红纸预先包好,交给孩子;幼儿的“压岁钱”事先用红绳包好,扎成一个小项圈,戴在脖子上。

在第一个月的第一天,人们会很早起床,穿好衣服,洗漱,然后开始互相问候,表达他们的敬意和祝愿,拜访亲戚朋友或参观公园等。,非常活泼愉快。人们普遍沉浸在欢乐、喜庆、幸福、快乐的节日气氛中。

大年初二,是新女婿带着妻子去婆家串门。女婿上门,女儿回娘家,自然更有意思。

第三天被认为是不吉利的一天。人们出门不多,晚上吃得早,睡得早,也是远离喧嚣休息的好机会。

第四天,是迎接“灶神”降临人间的日子,自然会热闹非凡。

从大年初五开始,很多人开始创业,该上班的都去上班了。

根据传说,农历九月初九是上帝的生日。每家每户都需要准备最好的酒和食物,烧香拜神,表演背诵,庆祝上帝的生日。这是每年春节的最后一天。

此后,随之而来的“元宵节”是整个春节的最后一幕。这一天,按照传统习惯,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赏灯笼。满月之下,各种灯笼竞相闪亮,还有舞狮、舞龙、迎“鼓”等活动,五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尤其是那些充满童趣的孩子们,一直提着灯笼,吟诵着歌谣过街,像鱼儿在海底游来游去,为热闹的元宵之夜锦上添花!

人们的过年活动从农历65438+2月65438+6月的“尾牙”开始。在这一天,每家每户都要向地主,尤其是商人表示敬意。为了在新的一年里发大财,他们要用祭祀的尸体和金纸做祭品,并与同事分享祭品以奖励员工。这叫“吃尾牙”。“吃尾牙”时,即将被辞退的员工被用人单位互相指指点点,表示明年要另谋高就。

农历二十四是人们送神仙上天的日子,就像闽南的腊月二十三一样。祭祀中一定要有“汤圆”(汤圆),粘在灶口,让灶神“好话传上天,坏话传一边”。这一天,我们要大扫除,把家里所有的“霉运”一扫而光,迎接新年的到来。

除夕取决于农历十二月的大小。天不早了,家家户户都准备供品,比如甜橙、甜年糕、“春米”、“压岁钱”。“春米”就是在尖米上插剪纸春字。因为“春”和“剩”在闽南语中谐音,意为“年年有余,年年有余”。此外,大门后面还竖着两株带叶的甘蔗,称为“宿根甘蔗”,寓意“坚家运、吉祥如意”。

吃年夜饭时,八仙桌下放着新的炭炉和新的葵花扇,扇子和炉子上贴着用红纸写的“春”和“福”字。围着灶台说吉祥话,比如“吃红枣,年年好!””“吃个年夜饭,年年赚!“等等,桌上一定有芥菜,叫‘长年菜’,象征长寿。有的人还希望餐桌上有“韭菜”,即“韭菜”与“长”谐音,象征长寿。萝卜也是不可或缺的,闽南话称之为“菜头”,意为“好彩头”(吉兆)。还有鸡,鸡的谐音“家”,“从吃鸡开始”,可以大大提振家的声音。炉子周围的蔬菜不是用刀剁碎的。洗干净后用根煮熟,吃的时候不咬掉。而是从头到尾慢慢吃到肚子里去祝父母长寿。

年夜饭之后,是生日庆典。它象征着年轻一代希望他们的父母长寿。“交接时间”(65438+半夜02点)一过,人们就聚集老少用红白年糕祭神,然后放鞭炮迎接新年。

过年的时候还要做红甲鱼米果,肥美的米果,菜头米果做年糕。红龟米果形似乌龟,外部染成红色,并加盖龟甲印章,象征人的长寿和衰老。家家户户都用这种饼来祭拜养育万物的神。如果客人来拜年,请吃糖果和甜食,根据男女老少说不同的吉祥话。比如,一个孩子可以对老人说:“吃一顿甜的,祝你长寿!”同行可以说:“吃个甜饭,祝你财源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