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什么时候开门?

故宫开放时间:8: 00-18: 30(夏季)8: 00-18: 00(秋季)。

皇城相府景点介绍:

山西省阳城县的皇城村(吴婷村)是太行山脚下一个城堡般的村庄。皇城,枕山临水,依山而建,是一个独特的古建筑群,城墙雄伟,屋脊众多,官邸林立,古朴典型。明清时期皇城鼎盛,人才辈出,形容繁华,冠如林。祖籍在此的陈氏家族是明清时期享有盛名的文化巨擘。明朝孝宗到清朝乾隆(公元1501-1760)的260年间,朝贡学生41人,陪审团19人。在此期间,有38人走上仕途,去了大半个中国为官,足迹遍及14个省市,成绩斐然,为百姓所称道。当他们成为官员后,人们为他们设立了神龛。陈家盛极一时的康熙年间,官员多达16人,出现了“父翰林,子翰林,父子翰林;翰林哥哥,翰林哥哥,翰林哥哥”,父子二人编纂了《康熙字典》,是北方第一文化巨擘。在皇城,无论你是四处走走,还是停下来看看,那浓浓的历史气息无处不浸淫在你的心脾。陈廷敬是清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理学家和诗人。在陈廷敬故居,留下了一个总面积近4万平方米的建筑群,被当地人称为“皇宫”。

皇城相府是一座官僚府邸,府邸中最杰出的人物是大学士陈廷敬,他曾居住在文渊阁,是清朝康熙年间的高级官员。陈廷敬不仅是康熙皇帝的老师,也是这个朝代的宰相。他是康熙的亲信大臣和重要大臣。陈廷敬20岁走出这座古城堡,进入国子监,一生升迁28次,参与国家权贵的军机40余年,成为康熙帝的大臣,对清朝的发展和康熙盛世的形成,尤其是对康熙帝文武的展示,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陈廷敬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他长期担任康熙皇帝的宴席讲解员,主持编纂了《康熙字典》、《裴赋》、《明史》、《清通志》等重要的文化典籍。这位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的研究成果,极大地丰富了清史研究的学术成果,拓宽了清史研究的学术领域,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陈家是当地的富家子弟,家境殷实,受过良好的教育,所以人才辈出。皇城村陈氏家族中,从明中叶到清代嘉庆,九人下土,六人翰林,作品传世的诗人多达33人,成为清代北方有名的文化世家。

《康熙字典》是康熙皇帝对中国文化的一大贡献,但实际主持编纂《康熙字典》的是陈廷敬和张玉书。由于张玉书是在康熙下令编纂《康熙字典》后的第二年去世的,所以《康熙字典》总编辑的责任实际上就留给了陈廷敬一个人。

1710年6月,即康熙四十九年,陈廷敬受命与文华堂大学士张玉书共同主持《康熙字典》的编纂工作。那时,陈廷敬已经72岁了。他不仅是内阁总理,也是王朝的元老。在接受《康熙字典》的编辑工作后,他坚持自己的官职得到批准,康熙命令他留在北京为官,专门从事《康熙字典》的编纂工作。这时,文华寺大学生张玉书病重,卧床不起。《康熙字典》的编辑全部落在了陈廷敬身上。

《康熙字典》是中国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字典,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方字典。共42卷,47035字,比明代字典的13000字还多,是当时中国最好的字典。《康熙字典》是一部巨著,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代汉字的研究和发展,在民间流传甚广,影响很大。这部词典资料丰富,文化内涵深广,具有词典的功能,堪称大而全。它能找到清代康熙以前所有字书中失传的字,成为代代相传的经典。

在编纂《康熙字典》的过程中,陈廷敬挑选了30多位编辑,夜以继日地辛勤工作。就在这部词典成型的时候,陈廷敬于1712年4月去世。他未能看到《康熙字典》的完成,也未能参加该书完成时康熙皇帝举行的大型庆祝活动,但他的精神和贡献留在了《康熙字典》中。在编纂过程中,康熙皇帝参观了书店,当他看到白发苍苍的陈廷敬老人弯腰伏案时,非常感动。他当即挥毫泼墨,为陈廷敬题写了《吴婷山村匾额》和《秋日树阴香花对联》,对陈廷敬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康熙也动情地说:这匾和清是我专门写的,以后再也不和任何人写了。

经过六年的努力,这本大型单词书问世了。康熙对这本书的评价是善与美并重,同时以自己的书名作为参考书。

叫康熙字典。由此,《康熙字典》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文字书。

官方文化的集中展示

故宫的总面积超过60,000平方米。这组大型古堡式古建筑群是明清时期的优秀建筑文化。

帝都丞相府倚青山,远眺江河,依山而建多层院落。院子里,帝国书店站在最前面。在上层,康熙为陈廷敬题写了“吴婷山村”四个大字。同时,康熙为陈廷敬题词:春日绿树成荫,秋日花香。祥符正门,有一座高大高耸的城堡式门楼,上书中道庄三个大字。中道庄,皇城旧称,过去指皇城外城。外城建于康熙四十二年。其主要建筑有外城墙、甲子堤、殿汉厅、女院、翰林书院、书院、花园、功德牌楼等。是一组规模较大的清代城堡式官邸建筑群。这组建筑群落风格独特,空间布局合理,充分体现了官邸的特色,同时与当地建筑的魅力不谋而合。它体现了传统的封建礼仪文化、清代的官邸建筑文化,也反映了封建建筑文化。几种建筑文化融为一体,形成了帝都的建筑文化理念。

功德牌楼是进入皇城后最醒目的牌楼。入院的第一个牌楼是个大牌楼,四柱三层楼。用石头雕刻,拥抱动物,方额雕龙凤。雄伟壮观,正面镌刻四个大字,概括了陈家官文化。筑泽是宰相的别称,总宪是都察院左都时宇的别称。陈廷敬曾在朝鲜担任四部大臣,后来入阁参拜首相,成为著名大臣。牌坊两侧刻有“泽”字和“五代恩宠”八个大字,告诉人们陈家五代都得到了皇帝的恩宠,下面是兄弟、子侄的官名。

再往里,是一座小牌坊,依然是通体石雕,一楼两柱,上传了明代嘉靖至清代顺治期间父母所授官职,也成为陈辉煌的象征。

这两座牌楼显然已经成为封建社会官方文化的重要标志。一进门就向人们展示了陈家人的仕途辉煌和辉煌历史。尤其是陈廷敬,一生中被提拔了28次,而且是一步步往上爬的。仕途的起起落落,他几乎看不到,那么顺利,那么成功,成了人们解不开的谜。它不仅仅是一个展示官方文化的牌坊,陈氏宗祠里还有一张家族谱系图,更准确地告诉游客不平凡的陈氏家族,也是官方文化的展示。

陈廷敬的府邸——祥符院被称为大学堂,是皇城外城的主要建筑。这是一个从北到南有四个入口的院子。相府大门后面,有鹤津斋的雕塑,有大学生的牌匾,有八字影壁。正北殿是祥符院的主体建筑,门上挂着康熙皇帝的御用书法家。

订汉唐的牌匾。全屋为二层屋檐式建筑,颇具地方特色。庭院中的斗拱、门窗、阳台、影壁、柱基等装饰构件,做工精致,雕刻精良。整个庭院富丽堂皇,格调高雅,成为一个宫廷文化的封建礼仪与当地传统工艺完美结合的典范。

内城是明代陈家所建的城堡式建筑。其中鹤山楼相当突出,成为皇城的标志性建筑。鹤山楼是陈氏家族为抵御外敌入侵而修建的防御性建筑,建于明朝崇祯五年,即公元1632年,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由于明末天下大乱,陈氏家族为了防止乱兵入侵,修建了鹤山楼和藏兵洞。鹤山塔高100尺,被称为白城鹤山塔。它是故宫最高的建筑,也是中国明清时期罕见的建筑形式。大楼共分七层,楼内有走廊,可容纳千余人避难。三楼以上有窗户,楼顶建有婴儿床和塔楼;底层深入地下,有挖的井,磨面等生活设施,还有一条通往城市的背道。鹤山楼建成后,被乱兵围困。全村800余人和陈家人在该楼避难,一个月内抵御了乱兵的入侵,保护了1000余人的生命。鹤山楼全部由石头砌成,历时400多年仍屹立在祥符,是一大奇迹。

祥符内墙建于明末战时,墙周长705米,墙厚23米。满城都是藏兵窑洞,城头还有婴儿床。东南角和东北角有文昌阁和关帝阁,整体结构坚固雄伟。据测算,内城墙用砖3000多万,土石方20多万立方米,雇佣工人654.38+0.5万多人。工程规模相当大,7个月就完工了,成为一座宏伟的巨型建筑。今天参观城墙,城内城外的建筑历历在目。皇城城墙的建筑规模和档次在民居建筑中并不多见,其观赏价值不言而喻。祥符内城,又称斗笠筑居,内外房屋相连,125藏兵窑洞层层叠叠。榕山宫、宫、陈氏宗祠、实德书院、树德居比肩而立,形成规模庞大的内城。也成为了今天游览的主要目标。

这里要特别提一下南院,原名致远书屋,位于祥符城南,住在祥符致远园。致远园是古建筑中园林设施最多的最大的公共园林,南院是其中的一部分。

南院建于明末崇祯十五年,即公元1642年。这所书院的建成,为陈家子弟提供了一个深造的园地,成为培养陈家人才的摇篮。陈的子女在这里接受严格的文化教育,兄弟及其宗族成员大多在这里接受教育,然后走上仕途,进入清政府官员的行列。这里当然成为了陈氏家族的教育基地,培养官僚的学习基地,山西著名的陈氏家族的发源地。

祥符大院建筑众多,城内城外皆有。西园、西山大院、紫云千千等许多建筑,既有北方建筑的豪气,又有江南建筑的园林气息和文化气息,成为让人惊叹的建筑群。在这个建筑群中,随处可见砖雕、木雕和石雕。这些雕刻艺术品,工艺精湛,雕刻细致,一件件跃上了墙壁,成为祥符大院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著名的王民族的气息,辉煌的建筑成就,浓郁的文化气息,成为皇城相府大院独特的文化内涵。

外城建成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有前堂后寝、左右内殿、书院、花园、闺房、管家院、河亭等。,布局精美,雕刻精美。外城又称“中道庄”,建于清康熙太平盛世,很大程度上展现了“一品博士”的辉煌,但整体建筑结构远非当年大学士的辉煌。“中道庄”由石板铺成,沿路有两座石牌坊。其主要院落有中扎地、殿瀚殿、东书院、内府、内宅、夫人院、花园等。中泽友秀西南有管家大院,城南有南书院、花园、九曲桥、状元桥、快哉亭、魁星亭、飞宇亭、转枢纽楼、八卦亭、祖师庙。山顶上有文峰塔。

特祖扎迪创建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大门朝南开,入口阴影折进东边一个狭长的院落。东侧建有如意门通往东书院,南侧有侧座,北侧有两个八字影壁门,精雕细刻,栩栩如生,具有西乐可可的建筑风格。明亮的房间里的柱子之间有一个木屏风,是主人和贵宾的通道,通常是关闭的。二门入口是宽敞的文武大院,北面大厅挂有康熙御笔匾额“殿汉厅”。相传康熙两次巡视皇城时,封陈廷敬之子陈壮禄为“新翰林”。后来前厅改为“殿汉厅”,康熙走过的正门也叫“御道”。数百名朝廷官员和普通百姓都从东到西换了门,其魅力至今犹存。大门的入口沿着一条通往花园的狭窄通道向西转向北方,其假山、鱼塘等遗迹至今仍历历在目。花园的北面是一个专门为陈的后宫建造的小姐之家。在小姐庭院的前后,门被打开与花园连接,并且有一个亭子俯瞰城市上的河。

在中道庄的西门外,有一家皇家书店,是陈廷敬的第三子陈壮禄为了炫耀他的皇家仁慈而专门建造的。楼内有康熙御匾“吴婷山庄”和对联“春日树阴,秋日花香”。御书屋的营造,表明陈的人生、价值观和道德取向已经完全适应了封建伦理文化的客观要求,其造屋造屋的格局和形式,是对传统伦理文化的肯定和诠释。

清代外城所有建筑的装饰都一改明代粗犷务实的风格,大量使用了精工细作的构件。它的柱基、门枕石、花饰五花八门,变化多端,制作精美。中扎地、南书院影壁上的滚动绣球、幼狮林等雕塑图案生动有趣,动感十足。门窗主要分为六扇窗,花的图案也很多。室内装修继承了明代铺地的做法,但茶比明代丰富。勾栏大多没有栏板,地板用几何图案装饰。从明代的简朴到清代的奢华,这种巨大的变化和显著的差异与陈家族社会地位和财富的提高直接相关。整个皇城(吴婷山村),包括内城的“斗猪客居”和外城的“中道庄”,从整体平面上看,就像一只轮廓鲜明的乌龟。因有“龟城”之说,寓意万古长青,总面积36580平方米,19的大庭院。城墙总长1700余米,平均高度12米,宽度2.5米至3米不等。城楼、塔、角楼相互照应,城垛错落有致,形成了一道坚固的防线。

丰富的影视基地

帝都宰相的名气,除了丰厚的文化底蕴,还得益于各种形式的广泛宣传。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电视剧《康熙王朝》。

《康熙王朝》充分展现了皇城宰相的山水风貌、城墙气势和文化魅力,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地将皇城宰相推进到《康熙王朝》的剧情中。其中,来自历史人物陈廷敬的塑造,也为帝都增光添彩。尤其是陈廷敬,在康熙朝的政治斗争中表现出非凡的政治才能。陈廷敬一生为官,但他确实勤奋、自律、严于律己。他才华出众,品行端正,深受大众喜爱。他能在官海遨游50余年,生前死后深受朝野好评,这在中国古代的首辅大臣中实属罕见。电影《康熙王朝》中的陈

婷婷也是这样的形象和性格塑造。展示陈廷敬,展示皇城宰相,成为康熙朝的一大特色。

为了拍好康熙王朝,让皇城宰相和陈廷敬进入角色,皇城宰相所在的皇城村的农业劳动模范张家声,对皇城宰相的发展有着高瞻远瞩的眼光和经营者的战略眼光。他和村* * *约定重金投入《康熙王朝》的拍摄。《康熙王朝》的播出,大大提高了故宫的知名度,故宫立刻火了起来,成为晋城乃至晋东南的旅游热点。皇城相府的宣传意识、营销意识、文化传播意识,成为皇城相府今天流行的原因和出发点。同时皇城相府人的包装意识和文化挖掘意识,也让皇城相府走上了文化旅游景点的大舞台。“康熙朝”热潮点燃了皇城和宰相的旅游热,这一文化现象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影视作品与旅游景点的合理结合,将使双方受益,成为当前旅游文化与影视文化的结合体。

当然,皇城旅游的火爆并不是《康熙朝》这部剧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引起社会关注的必然结果。故宫现在成了影视基地。近两年来,《契丹女王》《双城记》等大型电视剧陆续在此拍摄。至于故事片,文化片数不胜数。

《契丹女王》是一部关于北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萧太后的系列小说。历史上与北宋对峙的辽国,是北宋的强敌。但辽国的主人就是这个鲜为人知的萧太后。萧太后,陕北朔州市应县人,也是一代英雄。这部历史电视剧的拍摄,为帝都的对外形象展示提供了舞台和大银幕。很多影视剧组都介入了皇城祥符,使其成为拍摄基地。自然,他们看中了这里的建筑文化内涵,高品位的建筑文化进入影视舞台,也会提升影视作品的文化层次,引起社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