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习俗100字

中秋节吃什么俗话说“八月十五日已满,中秋月饼又香又甜。”可见,中秋节当然是吃月饼的。不过根据各地的风俗,食物也是五花八门。

吃鸭子

中国云南的仫佬族会在8月15日买饼杀鸭,庆祝这个传统节日。为了纪念村里卖糖动员村民杀鬼的三个卖糖人,每年8月15日僧侣家家买饼杀鸭,教育后人不忘反侵略斗争。

吃芋头

中秋节吃芋头是辟邪消灾的意思,是不信邪的意思。清乾隆《潮州县志》曰:“中秋戏月,削芋头而食之,谓之剥鬼皮。”剥鬼吃鬼是钟馗驱魔的一大精神,可敬。

吃蜗牛

关于中秋节吃螺蛳,清朝咸丰年间的《顺德县志》中有记载:“八月望阳,吃螺蛳犹香。”民间认为中秋蜗牛可以明目。据分析,蜗牛肉营养丰富,维生素A是眼睛视色素的重要物质。吃蜗牛可以明目,有道理。但是为什么一定要在中秋节特别热衷于美食呢?有人指出,中秋节前后,螺蛳是空的,腹部没有螺蛳,所以肉质特别肥。这是吃蜗牛的最佳时间。如今,在广州,许多家庭都有在中秋节炒螺蛳的习惯。

吃南瓜

江南各地都庆祝中秋节,家家户户都流传着八月半吃老南瓜、煮糯米饭的习俗。

喝桂花酒

每到中秋之夜,人们仰望明月,闻桂香,想起吴刚剪桂花,喝上一杯桂花酒,庆祝一家人的甜蜜,欢聚一堂,成了节日的享受。桂花不仅可以观赏,还可以食用。桂花不仅可以观赏,还可以食用。在屈原的《九歌》中,有“扶马而战,饮桂浆”“饮桂椒浆”等诗句。可见中国喝桂花酒的年代已经相当久远了。

吃藕盒

中秋节吃藕也是团圆的标志,尤其是吃“藕盒”。江浙人大多将莲藕切片,每两片的下端连在一起,中间夹上肉和蛤蜊做成的馅,面条炸至金黄。这也叫莲藕饼,和月饼的功效一样。目前市场上的莲藕主要有两个品种,七孔莲藕和九孔莲藕。七孔莲藕在江浙一带广泛栽培。该品种质地优良,肉嫩、脆、甜、白。中医认为,莲藕煮熟后由凉变温,有益于脾胃,有养胃、滋阴、益血的功效。

祭月、赏月、拜月、观潮、燃灯、猜谜、吃月饼、赏桂花、喝桂花酒、玩花灯、烧塔是传统活动。

蒙古族

蒙古人爱玩追月游戏。人们骑着马,在银色的月光下驰骋在草原上。他们策马向西飞奔,月亮从东方升起,在西方落下。执着的蒙古骑手,直到月亮下山,“追月”还不止这些。

西藏部分地区藏族同胞庆祝中秋节的习俗是“寻月”。那天晚上,青年男女和娃娃们,沿着河边,跟着倒映在水中的明月,把周围池塘里的月影都照了一遍,然后回家吃月饼。

广西侗族

广西侗族有“走月”的习俗。中秋之夜,宋陆生和各个村舍的舞蹈队一路走到附近的村舍,和村民们聚在一起赏月、唱歌、跳舞,度过了一个漫长的夜晚。

云南德昂族

云南德昂族“串月亮”。云南泸西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明月高挂、分外明亮之时,山岗阻隔,不时传来悠扬动听的葫芦笙声,青年男女聚在一起“串月”,倾吐心声。有的还通过“串月”送槟榔、送茶叶来定婚约。

云南彝族

云南彝族庆祝中秋节的传统习俗是“跳上月亮”。到了晚上,这个民族的村子里的男女老少都聚集在山村的空地上。戴着腰带和面纱的女孩,扎着布带的男孩,老人、老妇和孩子都热情地载歌载舞,尤其是青年男女表达爱意的二重唱,仿佛月亮都被它感动了,更显得妩媚明亮。

仡佬族

节日前的“虎日”,仡佬族在全村宰杀一头公牛,留下公牛的心脏,供中秋之夜祭祖迎新谷。他们称之为“八月节”。

朝鲜民族

韩国人用木杆和松枝搭建“观月架”。明月升空时,请几位当选老人登上观月架。老人看完月亮后,会点亮看月框,敲长鼓吹笛子,一起跳“农家舞”。

桂西壮族

桂西壮族的“祭月问神”活动更为典型。每年在夏历的八月中旬,有些是在中秋之夜。人们在村子尽头的露天里搭起一个祭坛,用来供奉祭品和香炉。桌子的右侧,一根一尺左右高的树枝或竹枝象征着树,也是月神下凡的梯子。这里保存着古老的月亮神话因素。整个活动分为:邀请月神下凡,由一至两名女性作为月神代言人;上帝和人类互相歌唱;露娜占卜算命;歌者唱咒文歌,分四个阶段送月神回天。

黎族人称中秋节为“八月会”或“声调节”。届时,各集镇将举行歌舞晚会,各村青年男女由一名“调头”(即领队)带领出席,月饼、香饼、甜饼、花巾、彩扇、马甲等将成群结队地互相赠送。晚上,他们聚在火堆旁,烤野味,喝米酒,唱二重唱,未婚的年轻人趁机寻找未来的伴侣。这些属于少数民族。

如果你还有什么要问的,尽管问!